实用物联网医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物联网放射学诊断注意事项

制定影像质量标准的依据为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头颈部CT、MR扫描规范指南》、《腹部CT扫描规范指南》、《X线照片质量分级评定标准》等放射科操作规程的文件,结合肺部疾病患者较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X射线和CT影像的质量标准。

(一)影像信息质量控制

影像信息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1.检查影像上所显示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号准确无误。
2.患者的检查部位、检查条件(KV、毫安值、扫描范围、FOV大小、层厚、重建参数等)正确适合。
3.体位设计正确,无体外伪影,图像标记正确。
4.生成报告 电子版报告排版布局美观,图像大小、窗宽、窗位合适,有必要的信息,患者信息和检查条件,显示的信息布局合理,图像标记正确。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质量控制

影像质量管理流程——读片流程:

1.初步报告

可由一线住院医师阅片写报告;当发现PACS读片遇到不合格影像时,及时反馈给主管质控的技师,主管技师负责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并详细做好记录。

2.核对报告

由主治以上资质的医师核对报告,高年资医师能准确把握影像质量的优劣,建议成立由科主任任组长,2名高年资的技师为组员的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小组。

3.检查督导

每月集体对当月不合格影像进行分析,对日常的评片进行监督、指导,把对技师有差异的评定结果及时在每月技术组的业务活动中进行反馈、分析,从而真正达到影像质量控制的目的。
随着数字化放射设备、PACS网络的全面应用,放射科的检查数量和影像质量与过去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现在,患者检查完毕后,技师马上就能看到检查影像,对不合格的影像立即重照。按照放射科传统的影像质控流程,每天抽取一定的患者胶片进行评价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数字化放射科的要求,因此,要充分利用PACS的强大功能来加强放射科影像质量的管理。
确保PACS中图像信息的唯一性:PACS应用以后取消了以前各种影像编号,以患者ID号为唯一编号,检索时输入ID号后患者所有影像检查都可逐条显示出来。制定各种影像检查的DICOM图像显示、生成报告应显示的信息内容和位置,确保患者图像信息的完整、准确。
实行用户权限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对各类PACS的使用人员,经过培训后,给予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以及相应的权限,并且要求只能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登录。如果程序10分钟内不操作,将使密码锁定,他人无法使用。对于DICOM信息的修改、图像的拆分、合并以及图像的删除等关键性操作,只有质量管理小组的成员才有权限。从而保证了在放射科影像的检查流程中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责任人。

4.发展自动质控功能

通过数据库海量信息处理系统的智能筛选和分类模型的分级管理,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实现计算机具备人工智能化地自动匹配及疾病风险模型的预测功能。例如,当医学中心从远程的患者端获取放射学检查的相关原始数据后,通过物联网医学的传输网络,即时上传至云端服务器,一方面后台的医学专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进行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同时云端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通过预设的模型和算法调取拟合度最高的数据库中与之相配对的数据元。被调取的数据库中的图像数据已经过医学专家的深度分析及逐层审核,同时具有临床诊治及预后随访的完整信息,因此可以前瞻性地评估医学专家针对患者模型评估及预测的准确性。这种计算机辅助的自动质控功能,可以大大提高现有放射学诊断的准测性,并为临床专家预测疾病预后及治疗效果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杨达伟 白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