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他们一直在身旁
2020年1月25日,庚子年大年初一。我匆匆告别家人,登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前往指导火神山医院的建设。
广袤的华北平原在车窗外飞速倒退,我的思绪也回到了17年前的那个春天。
2003年4月29日晚,我静坐在小汤山医院临时搬来的办公桌前,借助一只高高悬吊在屋顶上的电灯泡散发出的昏黄光线,写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报告——《请求处分报告》:“在小汤山战斗结束的那天,如果有战友在这场战斗中被感染,如果有战友在这场战斗中伤亡,请求组织上给予我最严厉的处分。”
在随后的51天里,小汤山医院共收治了全国四分之一的“非典”患者,治愈率全国最高,死亡率最低,1 383名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被国内外同行总结为6个字:模式、奇迹、精神!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极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非典”疫情,给政府、民众以及卫生系统上了一堂生动的公共卫生课。通过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与不足,党和国家迅速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加速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到2009年甲型H1N1流感防控,再到2015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17年间,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在历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考验面前,顺利过关。
17年后,烽烟再起,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严峻的形势下,我却没有丝毫疑虑——不仅因为我国的国力早已今非昔比,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高速发展,医疗技术与医疗水平日新月异;不仅因为此次疫情中,从党和政府,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都在竭尽全力,有序推进疫情防控工作,更因在困难面前,中国人民从未犹豫和退缩。
一支、两支、三支……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人民军队共向湖北派遣了340余支医疗队,19个省对口援助,42 000余名医护人员千里逆行。
火神山、雷神山、16所方舱医院……一座又一座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专门医院拔地而起,用“中国速度”实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中国模式”。
三位数、两位数、零新增……4月8日,武汉“解封”。15日,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撤离武汉,18日,武汉疫情风险等级评估整体已降为低风险。
在这组数字的背后,有党中央和习主席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改革开放奠定的综合实力和能力,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全国军民参与。这其中,广大医务人员更是用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疫情中,我看到年过花甲的“抗非老将”在水汽迷蒙的护目镜后矍铄的目光;看到了“90后”医护们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的年轻面孔;也看到医院印满鲜红手印的请战书,叠成了厚厚的一摞……“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他们用生命立下契约,用行动践行誓言,不仅在武汉、湖北,更在全国各地筑起抗击疫情的血肉长城!
有人说,历史是容易被忘记的。但一个智慧的民族,是在不断汲取失败教训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我们不应遗忘,在2020年冬春之交,有一群人为武汉、湖北,更为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流过血、拼过命。他们的故事,应该由他们自己,与他们并肩战斗的战友,和深入一线、见证过战“疫”现场的记者朋友们来讲。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指导,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社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写的《致敬最美战“疫”医生》就是这样一本书,全书分为逆行、身影、战友、家书、手记5个主题,精选了来自一线的文章共100篇。书中,记录着年届84岁的钟南山院士连续四个半小时与前方专家视频连线,“衣带渐宽终不悔”;记录着李兰娟院士在飞机上度过大年三十,“与时间赛跑”;记录着王辰院士提出建立起一座座承载生命的“诺亚方舟”——方舱庇护医院的始末;记录着张伯礼院士在抗疫一线度过的生日,和他收到“最好的生日礼物”;更记录了许许多多抗疫一线“普通一兵”的感人故事。这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的事迹:这位年近六旬,自疫情暴发之初就冲锋在一线的院长,是一名“渐冻症”患者,自2018年确诊后,他的双腿就在不断萎缩。但他却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患者。”
此次疫情,让国人再次见证了广大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勇气与担当,也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有人感慨:“和谐的医患关系又回来了。”但读过此书,你就会发现,他们一直都在你我身旁,也将继续奋战在后疫情时代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每一条战线,战斗在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疆场!
中国医师协会原会长 张雁灵
2020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