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战“疫”医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一件特殊的防护服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发热门诊,王涌医生穿着“护身符”在工作。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穿梭其间,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有一件特殊的防护服,它的前后左右都写着不同的名字,这是怎么回事呢?

爱,是我最好的护身符

这件特殊防护服的主人是肾内科病区王涌主任。
到了一线后,王涌发现情况比想象的要困难,层层防护服的包裹,使里面的手术衣迅速湿透了,高强度的8小时工作,体能消耗极大,护目镜的雾气又遮挡了视线,给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也让他更加意识到防疫工作的艰巨。
“紧张,甚至有点害怕。”这是王涌最初的感受。
为了克服这些情绪,王涌在防护服的左边写上了自己母亲的名字,右边写上了老师陈香美院士的名字,两位长辈关怀扶持着他一路成长与进步。在背上并列的,是王涌跟爱人的名字,前胸是他8岁女儿的名字。王涌说:“这四位女性都是我生命里的至亲,把她们的名字写在防护服上,就好像她们都在我身边共同战斗,让我内心充满勇气。她们的爱,就是我最好的护身符。”
“不仅如此,科里其他同事每天都会在工作群里给我问候、加油鼓劲,让我觉得现在的工作不仅是我个人的事,也代表着整个团队。”王涌自信地说,“有爱护身,所向披靡。”

我上一线最合适

当科室需要有人去发热门诊一线增援时,王涌自告奋勇地报名了,他说,“科里女同事家里都有孩子需要照顾,其他男同事都有任务,只有我最合适。”
其实哪里有谁最合适,王涌给别人都找好了不去的理由,这些理由又何尝不适合于他?
身兼军人与医生的双重身份,面对疫情时选择上战场是非常自然的反应,上了一线,有了战斗的感觉,这是军人的责任感。王涌参加过“非典”的诊治工作,参加过汶川地震的危重型患者救援工作,作为医院野战医疗所的组长,还参加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多样的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在复杂环境下进行医疗救治的经验,他相信自己到战斗一线可以发挥作用。
当马上要上战场了,王涌的心里也开始打鼓,如果去了回不来呢?是不是要先写一份遗嘱?虽略有忐忑,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抗疫的征程。

院士在线,心中有底

全副武装的防护,给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有一位重型患者需要进行床旁血液净化治疗,在平时这种操作很轻松就可以完成,但是戴上护目镜和三层手套,平时简单的操作也变得异常困难,全靠日常积累的熟练技术和手感经验来完成。操作成功的那一刻,王涌的汗滴上了护目镜。
还有一位脑出血患者,颅内高压,随时有发生脑疝的风险。王涌给神经外科的余新光主任当助手进行床旁脑室穿刺置管引流。引流管置入后,护目镜上的雾气已经完全遮挡了余新光主任的视线,无法顺利完成切开部位的缝合,最后由王涌这位肾内科大夫努力完成了剩余的缝合工作。“在疫情之下,无论遇到任何困难,我们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一切都是为了患者。”这是王涌作为军医的信念。
王涌配合余新光教授给患者做治疗。
“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都是陈香美院士带着我主动前往一线进行救治工作。这次虽然没有和院士一同工作,但她却一直在线。”王涌在一线遇到了疑难问题,都会通过网络视频直接连线陈香美院士,陈院士24小时在线,是他最坚强的后盾。陈香美院士是王涌的恩师,是他专业上的引路人,有了陈院士的支持,王涌在前线工作就更有了底气,恩师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的定海神针。
(《医师报》社 黄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