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战“疫”医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艰难险阻

2020年2月9日上午,参加早交班的周翔(中),额头上还包着纱布。
周翔,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随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驰援武汉。61天来,他夜以继日地践行“白衣战士”职责:从无到有地改造病房,夜以继日地救治重患,精益求精地优化流程。要当尖兵,就要啃最硬的骨头、救最重的患者,这是周翔的初心,更是他的行动指南。

我年轻,也有抗击“非典”经验,去一线义不容辞!

正月初一晚,重症医学科主任隆云来电告知医院将派出协和医疗队援助湖北,两人在电话中激烈“争执”,周翔情真意切地向主任请缨:“医院大本营更需要科室主任留守掌控全局,统筹前后两方,我年轻,也有抗击‘非典’经验,去一线义不容辞!”就这样,他当晚召集重症医学科的11名队员到院集结,进行出发前动员和物资准备。
第一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由北京协和医院等6家医院的121名队员组成。北京协和医院韩丁副院长任领队,周翔任国家医疗队联络员兼协和医疗队副队长。2020年1月26日,国家医疗队进驻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面对陌生的环境、未知的病毒、专业擅长和工作习惯各不相同的战友们,如何快速整合这6家顶尖医院力量,形成合力与战斗力成为首要任务。周翔在医院后方的有力支持和韩丁副院长的领导下,凭借多年积累的重症经验,很快便在6家医院的合作沟通中发挥了纽带作用。

轻伤不下火线,到能听见炮声的地方工作!

由4支医疗队接管的联合重症医学科开始运行的首夜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记忆——一个接一个生命垂危的重型患者接踵而至,血氧饱和度能达到70%的患者几乎没有。队员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气管插管、建立通路、循环复苏……异常的忙碌、高度的专注使人忘记时间,在与死神赛跑的这一夜,周翔在污染区超负荷持续工作长达8小时。下班后,因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导致呼吸受阻,加之过于疲惫造成一时恍惚,壮实的周翔一头栽到地上,磕破眉骨,缝了3针。
即便意外负伤,周翔仍然一刻不停地坚持工作。一线排班是“技术活”,需要综合考虑,平衡搭班团队们的科室、专长、年资经验等要素,周翔就一遍遍修改、调整排班表,直到实现队伍的优化组合;为了保证不同班次的队员上下班都有班车坐,节约通勤时间多休息,周翔与多方协商,确定了班车的具体车次和接送时间。
2月8日,伤口还未痊愈的周翔向张抒扬书记、韩丁副院长反复申请,再三坚持要到“能听见炮声的地方”战斗,张书记心疼地答应了周翔的恳求。正是凭借高度的责任心、细心和耐心,周翔全面掌握着各个病房的实时动态,统筹协调着设备供给,确保临床工作有序开展。医疗工作之余,周翔还兼职“笔杆子”,负责相关的工作总结和医疗队日志撰写等。

离患者有多近,就离真相有多近

周翔始终坚信,不到床旁看患者,对治疗没有发言权。尤其重型患者一般无法用语言表达不适,这就要求医生根据患者体格检查、临床检验及床旁监测来了解病史。换言之,重型患者的监测数据,就是他们的真切、客观的语言表达,读懂这些信息是形成正确临床判断的基础,更是评估诊治疗效的标尺。周翔相信,在“无声”的沟通中,用心倾听与研读患者的身体语言,感受每一处细微变化是大有裨益的。久而久之,“离患者有多近,就离真相有多近”便成为了每日“泡红区”(污染区)专家的信条。
周翔发现,重型患者在疾病的打击下常伴有情绪问题,他提出要进行及时干预与疏解,帮助患者建立信心。他在查房过程中注重医患、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互信,总是耐心倾听并理解患者诉求,反馈以鼓励和肯定。他常说,医生要充分理解患者对家属的心理依赖,要请家属当外援,调动家属为患者提供积极的心理干预,帮患者形成正面心态。
患者由衷地感恩协和的医护人员,而面对患者,周翔心中也充满感恩。他对媒体说:“我们要感谢这些患者在过去这段时间的坚持,是他们和我们共同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这些患者的康复意义重大,不仅会给很多病友信心,鼓励他们战胜疾病,也极大地鼓励了和他们一起战斗的医生、护士,让他们更加有信心打赢这场战斗!”
(北京协和医院 刘晓坤 陈明雁)
来源于: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生说”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