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三、 眼科特殊检查
(一) 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
【概述】
眼科临床型共焦显微镜是一种能观察到角膜各层的三维立体图形加实时变化,且无创伤的显微镜。其中常用的是激光共焦显微镜,以激光为光源,除用于角膜的活体检查外,可用于玻璃体及视网膜的检查。其有一个专门的附件用于角膜和角膜缘组织细胞的检查。
【适应证】
1. Lasik、角膜移植术前术后定量检测。
2. 无创伤角膜感染快速诊断。
3. 干眼症和角结膜烧伤的角膜状态随访。
4. 外伤手术或角膜成形术后再生状况随访。
5. 角膜变性、圆锥角膜等细胞形态学检测。
6. 佩戴角膜接触镜的角膜状态随访。
7. Langerhans细胞数随访。
【方法】
1. 点表面麻醉剂,开睑器开睑。被检者下颏放在检查托上,前额与检查托的头带接触,保持头位正。
2. 在共焦显微镜的水漫式锥状物镜表面涂上眼用胶,开启共焦显微镜的微机及录像系统后,调节镜头使其通过眼用胶与角膜接触,镜头与角膜上皮的距离为1.98mm,并通过镜头调节器调整其前后左右运动。角膜各层的扫描图像可以通过电脑显示器同步显示,同时也被S-VHS录像机记录。
3. 每个受检者,每次均行角膜中央区和周边区的两点检测。
4. 检查结束后选择有价值的较为清晰的图像存入电脑中,再转输入磁盘,经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处理后摄取照片。
5. 统计学方法 利用微机内的分析系统对细胞数、细胞面积及形态进行综合分析。
6. 共焦显微镜Z-scan功能 作用原理类似A型超声波,能够准确测出活体角膜各个部分的厚度,可测量出角膜厚度、基质的混浊程度及基质混浊的深度等。
7. 记录 正常角膜:可见正常角膜上皮三层细胞,表层上皮细胞边界像一层具有高亮度细胞核的扁平细胞,其形态规则,与基底细胞联结。基底细胞形态似内皮细胞,形态规则,排列整齐。上皮基底细胞下有细小珠状的神经丛,在前弹力层处呈一白线状。角膜的基质细胞在正常条件下仅能见细胞核,但在暗背景光下,能见到角膜基质细胞的内部联结情况。越接近上皮细胞,角膜基质细胞的密度越高,而近内皮细胞时,密度在逐渐下降。在基质细胞间可见较粗大的角膜神经干穿行。内皮细胞的形态与角膜内皮显微镜下形态一样。只是与上皮不同的是,内皮边界为黑色,核为亮白色,而上皮核为黑色,边界为白色。共焦显微镜能对各层细胞的大小、形态、细胞数进行分析、处理。
(1) 上皮细胞层:表层扁平上皮细胞的边缘发亮,细胞核清晰可见,偶见黑区及少量的翼状细胞。
(2) Bowman膜:在共焦显微镜下无形态及结构,仅见上皮下的神经纤维丛。
(3) 基质细胞层:在图像的暗背景下被衬托出发亮的细胞核,核间有不定形的黑色背景分割。细胞核的形态为成骨细胞状、纺锤状及椭圆形,窥不清细胞胞质、细胞边缘及板层胶原。基质细胞的密度以Bowman膜下的最高。
(4) Descement膜:共焦显微镜的焦距一半在后角膜基质细胞,另一半在内皮细胞层时,两者之间即为后弹力层,但此膜无细胞结构。
(5) 内皮细胞层:边缘显黑色、细胞体发亮的图像。与角膜内皮镜检查时的细胞形态相同,细胞密度越大者,六边形形态的细胞占的比例越大;反之,细胞六边形越少,不规则形细胞比例增大。
【注意事项】
1. 保持镜头与角膜之间的距离,在镜头上覆以黏稠剂时量要适中,太多易流失,太少的话镜头与角膜之间介质少,会影响图像的清晰度。
2. 一般检测至少为2个点,以提高阳性率。
3. 镜头要用75%乙醇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二) 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
【概述】
角膜内皮显微镜是根据镜面反射原理设计制造的。当照明光在角膜、晶状体等透明介质的界面发生反射时,在角膜与房水的界面上,由于细胞间的缝隙连接处发生反射而形成暗线,从而勾画出细胞轮廓,看到内皮细胞六边形镶嵌状外观。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角膜内皮显微镜主要是接触型和非接触型两种。
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是利用裂隙灯的强光源及小裂隙形成集中光线,透过角膜后形成镜面反射显示内皮细胞轮廓。非接触型内皮显微镜虽然容易获得被检查者的合作,但照相放大率只有10倍,观察的放大率为60倍,观察和照相的清晰度好。但该检查系统完全受电脑控制,采集内皮时往往以最清楚部位的内皮数进行分析。
接触式内皮显微镜照相的放大率为50~100倍,观察的放大率为300倍,使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容易清楚地显示出来。另外,浸锥式镜头因检查时与角膜接触,减轻了眼球在高放大率时的微震对内皮的图像所造成的影响。还可自行选定需要检查部位的角膜内皮进行取像和分析。缺点是检查前需要表面麻醉,年龄小或检查过度敏感的人不易合作。
【适应证】
1. 观察正常人一生中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化,通过形态、密度面积和其他异常,来判断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及内皮细胞储备,预测行内眼手术的安全性及后果。
2. 眼球手术、创伤、药物毒性、炎症、高眼压和其他各种病理性刺激均可使角膜内皮细胞大量死亡。特别是检查术眼在手术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化,评价手术方法的安全性、术者操作技巧以及判定预后。
3. 眼库评价供体角膜的优劣,筛选角膜材料。
4. 对前房和滴眼药物的应用安全性进行评价。
5. 术前检查术眼角膜内皮细胞的愈合储备能力,判定内眼手术机会,有无发生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的可能性。
【方法】
1. 接触型内皮显微镜检查
该系统主要由角膜内皮显微镜、计算机内皮分析系统和图像处理打印系统构成。
(1) 检查前,被检眼结膜囊滴表面麻醉眼药水。
(2) 操作者向计算机内输入被检查者姓名、年龄、眼别等。
(3) 将内皮镜的浸锥式镜头轻轻接触被检查者的角膜中央区。
(4) 镜头后面有弹性装置,可容许接触镜头前后轻度移动,并保持与角膜的压力处于安全范围内。
(5) 镜头一旦与角膜表面正确接触后,计算机屏幕上即显示内皮的图像,一般每次检查在角膜上取3~5个点检查。
(6) 内皮图像分别被存入计算机供处理分析。
(7) 被检眼滴抗生素眼药水,并检查角膜上皮是否被擦伤。
(8) 婴幼儿在检查前应用10%水合氯醛灌肠,镇静后再检查。
2. 非接触型内皮显微镜检查
自动对焦、照相系统,取像范围广,操作方便,被检者无任何痛苦,适用于筛选普查。
(1) 先输入被检者姓名、年龄等一般资料。
(2) 受检查者下颌放置在检查托上,受检眼注视显微镜的采集镜头。
(3) 3~5秒钟内便可得到有分析结果的角膜内皮图像,储存入计算机,并打印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
1. 主要观察指标
(1) 角膜内皮细胞总数。
(2) 最大和最小内皮细胞面积。
(3) 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和细胞密度。
(4) 平均误差及系数偏差。
(5) 六边形内皮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6) 内皮细胞的边界。
(7) 角膜后表面及黑区等情况。
2.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变化
正常人平均内皮密度为(2899±410.06)个/mm 2。但随年龄的变化、内皮细胞数和形态也有改变。婴幼儿细胞密集,呈圆形和立方形。年轻时期呈六角形,大小形态相当一致;40~50岁以后细胞逐渐呈多形性,细胞变大;50岁以后,可出现角膜内皮赘疣并可见暗区出现,内皮细胞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细胞面积和年龄是正相关。正常人角膜内皮细胞随着年龄增长,有生理性下降。
(三) 角膜曲率计检查
【概述】
角膜前表面屈光力是眼总屈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屈光力的大小与角膜曲率呈反比,是形成散光的主要原因。角膜曲率半径是指角膜屈光面上任意一点到角膜圆心的距离,曲率愈小,表示角膜表面线的弯曲度愈大。角膜曲率计是测量角膜表面曲率半径屈光力及散光轴的仪器。角膜的不同子午线上的曲率半径不同,测出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就可算得角膜散光度。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偏小,其屈光力约为-5D,因此角膜总屈光力小于前表面屈光力。角膜曲率计检查结果显示的是去除该常数后的角膜总屈光力。
【适应证】
1. 检查角膜散光 国人生理角膜散光平均值是0.406D,90% 1.00D以内,生理性角膜散光发生率为71%。据研究国人角膜水平径线曲率半径平均值为(7.674±0.06) mm,角膜曲率平均为(43.125±0.0032) D。垂直径线曲率半径平均值为(7.594±0.003) mm,曲率的平均值为(43.531± 0.036)D,主要径线平均值有显著差异,但左右眼无差异。通过检测角膜散光的量和轴向,可判定散光的性质。如最大曲率与最小曲率的轴向相差90°者为规则散光;最小曲率的轴向位于垂直子午线(60°~120°)者为顺规散光;位于水平子午线(0°~30°或150°~180°)者为逆规散光;位于30°~60°或120°~150°者为斜轴散光。
2. 圆锥角膜、扁平角膜或较大的散光,可借助角膜曲率检查,作为诊断依据。
3. 观察各种角膜手术后和圆锥角膜的角膜曲率变化。
4. 指导角膜接触镜的佩戴,尤其是硬性接触镜或RGP,角膜曲率与接触镜背面的曲率半径一致是佩戴后是否舒适的前提,该检查可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是验配前的必查项目之一。
5. 指导角膜屈光手术 其检查结果可为角膜屈光手术的术前设计和术后疗效分析提供参考,随着角膜地形图的普及应用,该检查结果的参考意义明显弱化。
6. 指导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 其检查结果与眼球前后轴径测量结果,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测算植入晶状体屈光度的两项必备参数。
【禁忌证】
1. 不规则角膜表面,如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裂伤缝合术后或某些角膜屈光手术后由于角膜表面不规则变形,往往测量结果不准确或测不出结果。
2. 过平或陡的角膜,尤其屈光力>50D的角膜,测量的精确性较差。
3. 不能作为圆锥角膜早期诊断的手段,因不能测出角膜中央3mm直径外的角膜曲率。
4. 对于当前临床上广泛开展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该检查方法由于其测量范围的局限性,不能据此检查结果对术后疗效进行全面评估。
【方法】
1. 检查可在自然光线下进行,按先右后左的顺序测量双眼。
2. 被检者将下颏置于托架上,前额与额托贴紧,向正前方平视,用挡板遮盖一眼。
3. 检查者采用下颌托调整眼位,将仪器的图像投照光投射在被检眼角膜正中,通过目镜观察被检眼角膜上的影像,调整旋钮使其清晰。
4. 角膜曲率(屈光度)的测量 以Baush&Lomb角膜曲率计为例:操作者对准焦点,将正号游标调到受检查的视野中心,移动操作手柄,找到三个环,将右下侧环套在正号的中心,调整底部的左右环在一水平面上,或在同一个子午线上,把上下和左右环周围的“+、-”与相邻的“+、-”重叠,曲率计内的H、V下的两组数字分别为水平和垂直轴上的角膜曲率和相应屈光度。
5. 角膜散光轴向的测量 常规测量时,角膜曲率计的水平和垂直刻度放在180°和90°上,只有当散光轴不在水平和垂直轴上,需要调散光轴后,才能重叠“+、-”得出角膜曲率。转动轴旋把手及测量头,直到“+、-”的错位消失,这时测量头与角膜的散光轴重合。调节水平与垂直移动把手左侧的“-”与中央的重合,顶部的“+”与中央上方的重合。此时角膜曲率计的水平和垂直刻度所指位置即为散光轴向。
6. 记录内容 包括最大及最小曲率半径所在轴向、曲率半径(mm)及屈光力(D)。
【结果分析】
1. 无散光
如垂直轴(V) =7.5mm(45.0D)。水平轴(H) = 7.5mm(45.0D)。
2. 有散光
如垂直轴(V) =7.5mm(45.0D),轴为110°。水平轴(H) =7.70mm(43.0D),轴为20。提示角膜散光-2.00DC×20°。
【注意事项】
1. 调整好受检者眼高度与曲率计的水平刻度为一线,这样易在曲率计内找到三个环。
2. 若图像黑或难以看清,可调节照明控制开关,但不要太亮,以免使受检眼疲劳。
3. 嘱受检者要始终盯着曲率计内反光镜,不要转动眼球。
4. 为保证角膜曲率计数的准确,每个子午线要测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角膜曲率计(K)读数。
5. 要保持受检眼角膜表面泪膜的完整,以利成像。
(四) 角膜地形图检查
【概述】
角膜地形图即对角膜表面作为一个局部地势进行描绘。角膜地形图的描绘方法有等高线位和分层设线位。等高线是由地面高度相同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等高线密集地面坡度陡峭,等高线稀疏代表坡度缓和,等高线间隔均匀,说明坡度均匀。如高处的等高线稀疏,向下等高线逐渐密集,说明坡度上缓下陡;反之,为坡度下缓上陡。而分层设线法,是在等高线的底图上按不同高(深)层次,涂染代表不同等度的颜色,常代表地形起伏,使之有好的视觉效果。
角膜地形图主要由Placido盘投射系统、图像监视系统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将储存的角膜图像先数字化后,再进行分析。采用计算机彩色编码技术将角膜不同曲率和屈光力总值,用各种不同颜色表示。冷色(深蓝、浅蓝)代表平坦的角膜部分(弱屈光力),以暖色(红、橙、黄)代表陡峭的角膜部分(强屈光力),中间色为绿色。上述色彩又被分为15个级阶,每个级阶代表一定的屈光度,从暖色到冷色,每个相邻级阶的屈光度差值是相等的。这些颜色相当于地形图中的分层设色谱,其既有定量分析又定性诊断的功能。ORBSCAN-Ⅱ则将计算机的分析结果用四个不同的图像显示,分别为: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图、角膜地形图、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图及角膜厚度图。结果可在彩色打印机上打出,以供分析和保存。
【特点】
1. 信息量大
一个典型的角膜地形图可包括14 000个数据点,由圆筒形角膜照相机向角膜表面投射32个同心圆环,几乎覆盖整个角膜,其精确度为0~0.07D。
2. 精确度高
不受角膜病变的影响,对上皮缺损、溃疡及瘢痕的角膜进行检查,仍能得到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数据。
3. 直观性强
对角膜不同屈光力,用不同颜色代表,暖色棕黄代表屈光力强部位,冷色(蓝绿)代表屈光力弱的部分,使地形图十分直观醒目。
【常用术语】
1. 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 对分布于角膜表面128条相等距离径线上相隔180°的对应点角膜屈光度进行测量,将各相应屈光力的差值总和起来得SAI,正常值0.12±0.01。SAI愈大说明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愈大。
2. 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对256条径线上角膜屈光度的分布频率进行评价,角膜表面愈规则,SRI愈小。
3. 潜视力(PYA) 使用SAI、SRI同PYA之间的关系,可为临床提供一系列预测视力的分析。
4. 模拟角膜镜读数(simulated keratoscope reading,Simk) 即为最大子午线上屈光度在第6、7、8层上的平均值,并显示离开此子午线上90°方向的同样3环平均值,并标出所在轴向。
5. 最小角膜镜读数(minimum keratoscope reading,Mink) 即在最小子午线上屈光度的第6、7、8环上的平均值,并标出所在轴向。
【方法】
1. 先输入被检者姓名、年龄等一般资料。
2. 受检者下颌放在托架上,眼和架上的黑色标线在同一水平上,受检眼盯着圆筒环中心的白光。
3. 操作者在看清荧光屏上显示的地形图后,储存入计算机,并打印结果分析。
4. 结果分析 正常角膜地形图Placido映象环为同心圆,边缘光滑、完整、无畸变,映象环之间距离大致相等,角膜中央区位于视轴中心偏颞上方,由中央区向旁中央区曲率逐渐变小,这种变化区鼻侧比颞侧更为明显。角膜光学中心因人而异,52%围绕视轴,而在视轴颞上、下方的各为25%和12%,位于视轴鼻侧者少见。
(五) 角膜厚度测量
【概述】
角膜厚度测量是观察被检者角膜厚度的客观指标,还是观察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一项早期客观指数。角膜的厚度可以评价角膜内皮细胞损害的程度。中国人的中央角膜厚度为(0.510±0.030) mm,周边厚度为(0.66±0.070) mm。正常角膜中央厚度>0.65mm可提示内皮功能失代偿。
【适应证】
1. 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内皮细胞功能。
2. 板层角膜移植术前测厚,利于术者对设计手术方案和手术操作心中有数。
3. 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内皮型排斥反应的重要指标。
4. 对角膜变薄或水肿进行诊断。
【方法】
1. 角膜厚度的光学测量
目前常用的光学角膜测厚仪是安装在裂隙灯显微镜的附件,是在显微镜的物镜和角膜之间安装两片平行的玻璃片,下片固定,上片可以转动。当旋转上片玻璃片时就出现移动的光学切面,使移动的角膜的表面和固定的角膜内表面成一直线时,根据旋转玻璃片的角度计算出角膜厚度,其精确度是0.02mm,装置安装在Haag streit 900型裂隙灯上。
2. 超声角膜厚度仪
准确性高,可重复性强,不受检查者个人因素影响。可对角膜中央、周边的厚度检测,而且还能测量混浊的角膜。角膜超声测厚仪就是利用波的反射和折射后的两个波峰测及角膜厚度的。
操作步骤:
(1) 被检眼行角膜表面麻醉。
(2) 取仰卧位,注视天花板上某一点,探头垂直接触角膜,不要对角膜加压。
(3) 根据临床需要确定所测角膜厚度点数,一般为5个点。
(4) 所测数据可储存在电脑内供分析,并可重复进行。
(六) 青光眼视神经检查
【概述】
青光眼定义为一组特征性视神经损害的眼病,主要的病理特征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进行性丢失,进而导致视功能的损害。眼底视盘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检查是诊断、随访及预后评估必不可少的指标。同时,客观的青光眼视神经改变一般要早于主观的视野检测改变。视神经检查对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特征】
1. 青光眼特征性视神经损害主要有盘沿丢失(rim loss)、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defect,RNFLD)及视盘线状出血(linear hemorrhage)。这三项中同时出现两项即明确提示有视神经损害,若仅有一项,则需要结合眼压、视野结果综合判断,必要时需长期随访以最终明确诊断。早期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是不对称的,多先出现在颞下方和颞上方,尤其是颞下方最为常见。
2. 大多数正常盘沿符合“ISNT”法则,即各象限盘沿宽度由宽到窄的顺序是下方(inferior)、 上方(superior)、鼻侧(nasal)、颞侧(temporal)。在判断是否有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时,可以以鼻侧盘沿宽度作为参照,比较下方和上方盘沿是否有变窄及丢失。正常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是颞下、颞上、鼻下、鼻上比较厚,鼻侧和颞侧比较薄,形态类似于蝴蝶的翅膀。
3. 青光眼性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应与视盘边界相连续,有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类型,局限性缺损可以表现为裂隙状缺损、束状缺损、楔状缺损,比较容易观察。裂隙状RNFLD也可见于正常人,但如果裂隙状缺损一直延伸到视盘边缘,很可能为异常。楔状RNFLD多见于视盘的颞上及颞下方,为明确的局限性损害。弥漫性RNFLD早期较难发现,必须依靠眼底照相检查。通过观察穿行RNFL下面的毛细血管的可见性,能帮助判断。如果毛细血管清晰裸露,说明有弥漫性RNFLD。视盘出血在青光眼患者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视盘出血相应部位在出血吸收后可看到病情进展的征象,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范围扩大、盘沿丢失增加。
4. 判断大视杯是否是由青光眼损害引起的,需要同时结合视杯形态、盘沿形态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检查综合判断。青光眼的视杯多呈竖椭圆形,因为青光眼的早期损害以颞上、颞下、鼻上及鼻下方的盘沿面积为主,而生理性视杯多呈横椭圆形。如果盘沿形态符合“ISNT”法则,且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正常则可以除外青光眼。另外,先天性正常大视杯者的一级亲属成员(如父母、兄弟姊妹等)多有形态相近的大视杯表现,这一点也可以辅助诊断。但要注意,有研究表明大视杯是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确诊为大视杯者仍应建议定期随访。
【常用的视神经分析检查方法】
目前,常用的青光眼眼底视神经检查方法主要有:检眼镜(直接或间接检眼镜、裂隙灯前置镜等)、眼底立体照相及共焦激光、偏振激光、干涉激光断层扫描等各种视神经定量检测仪。
1. 检眼镜
直接或间接检眼镜、裂隙灯前置镜等。
【优点】
检查不需要特殊的仪器,使用和携带都很方便,对允许散瞳的患者散瞳后更有利于病变的检出。
【缺点】
由于视神经的杯/盘变化较缓慢,检眼镜检查不利于客观记录和随诊动态观察视盘的细小变化,且直接检眼镜的观察角度较小(5°),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和科研的需要。
2. 眼底立体照相
是目前公认的最有价值的青光眼视神经诊断工具。
【方法】
采用立体视下图像闪烁比较法。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将先后两次所拍的立体像校正、叠加在不同的帧存体上,然后利用图像快速切换法,交替显示两幅叠加好的立体像。
【优点】
在图像闪烁显示中,无变化的部分稳定,变化的部分有跳动感。在立体镜下观察,可观察到视杯变化的深度及杯壁改变的情况。对于视盘形态的分析观察很明确。如果没有条件进行立体照相检查,普通眼底照相检查对评估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也有帮助。目前,眼底立体照相不需要散瞳,对于闭角型青光眼和窄房角的患者也是非常安全的。
3. 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
【概述】
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y,HRT)是由德国海德堡公司生产的一种自动化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onfocal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CSLO),它可以提供视盘及周围15°内视网膜的三维结构。HRT测量时需要一个标准的参考平面,被人为定义为颞侧350°~356°处视盘边界下50µm的平面,低于参考平面者被定义为视杯,位于视盘内和高于参考平面者被定义为盘沿。最新版本的HRT软件推出了一个新的不依赖轮廓线的人工智能参数——青光眼可能性评分(glaucoma probability score,GPS)。GPS更注重视盘整体3D形态分析,通过对五个参数的评估并与标准数据库中所建立的早期青光眼与正常视盘立体模型进行比对,判断青光眼的可能性。这五个参数包括两个RNFL参数和三个视盘参数,具体是:垂直和水平RNFL曲率、视杯宽度和深度以及盘沿陡峭程度(steepness)。结果通过柱形图和判别标志,即绿色的“√ within normal limit”、黄色的“! Borderline”、红色的“× outside normal limits”,给医生以直观的提示。
【读取报告】
(1) 在正式阅读HRT报告结果前首先要关注的一个参数是图像标准差(topography standard deviation,Std Dev.),它是评估图像质量的指标。因为每次HRT检查都是连续成像3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检查过程中患者的固视和配合就很重要,如这期间出现眼球转动则会导致测量数值的标准差较大,故标准差的大小提示了检查质量的好坏。标准差数值越小越好,40µm以下都是可以接受的,40µm以上建议重新检查。
(2) 单次HRT报告一般包括地形图、反射图、RNFL厚度的TSNIT曲线图、双眼TSNIT曲线对称性对比图、测量参数及Moorfields回归分析结果等数据。软件版本及报告模式不同,报告包括的具体内容略有不同。受检者测量数据会自动与同人种的标准数据库比对计算得出统计学几率P并显示判别标志(绿色“√正常”,黄色“!边界”,红色“×异常”)。此外,随访分析时,HRT3具有智能血管对位技术,提供地形图变化几率分析及立体参数变化随访曲线用于视神经损害进展分析,有利于青光眼客观的随访观察。
地形图用红色代表视杯,绿色代表高于参考平面的盘沿,蓝色代表位于参考平面内的盘沿。比较直观地提示CID及视杯的位置。反射图直观地显示了Moorfields回归分析的结果。TSNIT曲线图是指颞侧(temporal)、上方(superior)、鼻侧(nasal)、下方(inferior)四个象限视盘轮廓线上的相对参考平面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平均厚度。因上方和下方RNFL比较厚,鼻侧和颞侧比较薄,所以正常人TSNIT曲线是典型的“双驼峰曲线”。
【测量参数】
测量参数包括盘沿面积(rim area)、盘沿容积(rim volume)、视杯形态测量(cup shape measure,CSM)、轮廓线高度变化(height variation contour,HVC)、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mean RNFL thickness)、视盘面积(disk area)、视杯面积(cup area)、视杯容积(cup volume)、平均及最大视杯深度(cup depth)、CID线性及面积比等一系列测量数值。其中前5个是比较重要的参数。
【分析】
HRT采用的Moorfields回归分析(Moorfields regression analysis,MRA)提高了HRT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准确性。将视盘分为颞侧、鼻侧、颞上、颞下、鼻上、鼻下六个部分,并分别对六个部分的盘沿面积和视杯面积进行分析。强调盘沿的面积相对于视杯面积的大小是否正常,而不仅仅看CID是否增大,因此可以更好地鉴别“大视杯”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
【动态反射图影像】
动态反射图影像是将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到视杯底部扫描的所有图像连续播放,有助于发现有无RNFLD及盘沿变窄,局限性改变更易被发现。
【注意事项】
(1) 无论是否散瞳都可以完成检查测量,但有研究表明散瞳可以改善测量的准确性,特别是对瞳孔较小或白内障患者。
(2) HRT有其应用的局限性,如图像质量受屈光间质、瞳孔大小、散光等因素影响,视盘边界勾画存在人为因素,倾斜视盘者会影响深度测量,没有中国人数据库及数据库样本量有限等。因此,临床上一定要结合病史、查体及其他检测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4. GDx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仪
【概述】
GDx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仪(Carl Zeiss公司)是一种无创的可定量客观测量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检查仪器。GDx使用的是780nm二极管激光,采用了偏振激光扫描测量法技术。其原理为:在光学上平行排列的结构具有双折射特性,RNFL轴突内微管是平行排列的,当激光经过具有双折射特性的 RNFL时,会产生位相的延迟,延迟的量与RNFL轴突内微管的密度呈正比,通过测量延迟量可以间接反映RNFL厚度。因为眼前节的角膜、晶状体(主要是角膜)也是平行排列的结构,也具有双折射特性,故在测量RNFL厚度之前,仪器会先对角膜等眼前段组织双折射特性进行测算。因眼前节双折射特性存在个体差异,GDx将原有的固定角膜补偿升级为可变的角膜补偿模式,提高了准确性。
【优点】
GDx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能提供RNFL客观的、定量的信息,易于发现局限性或弥漫性RNFLD。
【缺点】
GDx仅检测RNFL的厚度,不能同时评估视盘形态。
【方法与注意事项】
(1) 检查不需要散瞳,检查时间短,获取图像仅需0.7秒,患者容易合作。
(2) 检查时要求患者良好的固视配合,视力较差(如晚期青光眼、屈光间质严重混浊者)不能良好注视仪器内固视点者会影响成像质量,干扰测量结果。长时间使用缩瞳剂的患者也会影响成像质量。
(3) 戴角膜接触镜和玻璃体切除手术后硅油存留都不影响检查。
(4) 角膜疾病(如圆锥角膜、角膜移植、角膜瘢痕)、近视眼屈光手术、严重白内障、白内障手术和明显玻璃体混浊等会影响检查结果。
(5) 高度近视眼视盘周围有萎缩弧的患者检查时测量环应避开萎缩弧,因为暴露出来的巩膜也是平行排列的组织,也具有双折射特性,若巩膜组织在测量环内会造成测量误差。
【读取报告】
(1) GDx的单次检查结果报告包括一般信息、眼底图、厚度图、偏差图、TSNIT曲线和参数表,右眼、左眼分列两边。报告通过彩色图像直观地反映出RNFL缺损的部位和程度,结果简单易懂。
(2) Q值是成像质量评分。仪器系统自动用分值、校准、固视、屈光和图像照度5项指标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每项2分),满分为10分,8分以上的图像被认为较可靠,可以采纳。眼底图可辅助判断图像质量。
(3) 厚度图中用红色、橙色和黄色代表RNFL较厚的区域,用蓝色、绿色代表较薄的区域。正常人眼RNFL厚度图类似蝴蝶的形状。
(4) 偏差图中用基于P值的不同颜色小方格显示缺损的程度,P值代表RNFL厚度值在正常人数据库中出现的几率。与正常人数据库相比P值低于5%、2%、1%和0.5%,分别用深蓝色、浅蓝色、黄色和红色表示。
(5) TSNIT曲线图显示测量环中360°RNFL厚度值,正常人是典型的“双驼峰曲线”。测量环是以视盘为中心,外环直径3.2mm,内环直径2.4mm。阴影范围包括了95%正常人数值,低于此范围提示为异常。中间是双眼TSNIT曲线图的比较,可以直观看出双眼的对称性。
在双眼眼底图之间是TSNIT参数表,测量参数包括:①TSNIT平均值;②上方120°平均值;③下方120°平均值;④TSNIT标准差;⑤双眼对称性;⑥神经纤维指数(nerve fiber indicator,NFI)。其中NFI是仪器基于评估整个20°×20°范围的RNFL厚度的神经网络方法计算得出的一个智能化参数,是提示青光眼可能性的重要参数。
1) NFI为0~30:正常的可能性大。
2) NFI为30~70:可疑青光眼。
3) NFI为70~100:青光眼的可能性大。
即NFI数值越大说明RNFL异常的可能性越高,青光眼可能性越大。参数表中前五个参数的底色用基于P值的不同颜色突出显示,与正常人数据库相比,P 值大于5%用白底绿字表示,P值低于5%、2%、1%和0.5%,分别用深蓝色、浅蓝色、黄色和红色表示。
(6) GDx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可用于随访。1次基线3次随访检查后,可得到RNFL进展分析报告(RNFL progression analyse),报告中有厚度图、偏差图、与基线比较变化图及其几率图,还有各个参数变化曲线图及各次检查TSNIT曲线图,综合各项指标可以提示RNFL是否有变化。
5. Retcam 眼底照相技术
【概述】
Retcam又称数字化视网膜照相技术,为目前国内外开始尝试使用的尤其适用于婴幼儿眼底或眼前节照相的技术。其优点为Retcam镜头可达130°,超过间接检眼镜的可视范围,不必巩膜压迫几近视网膜周边部;操作简单,检查时间短;实时图像显示,直观且易保存,有利于随访和远程会诊。
【适应证】
视网膜、角膜和外眼照相等;小儿眼病尤其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筛查和治疗随访。视网膜母细胞瘤等儿童眼底病检查与治疗随访。
【方法】
(1) 小儿患者尽量全麻下检查,对患儿进行充分的检查前准备,尤其对于早产儿,须请儿科医师进行全面的全身检查,如需全身麻醉更须请麻醉科医师对患儿进行全身麻醉风险评估。
(2) 检查前须清洁镜头,并仔细检查镜头接触面,如有破损、划痕等粗糙现象,以免造成患者眼表损害。
(3) 使用镜头照相前加入耦合剂,避免镜头直接接触眼表,检查过程中避免对眼球施压。
(4) 术前评估患者,排除患有感染性眼部疾病或已有眼表损害(如角膜上皮损伤)的患者,避免造成二次损伤或者延期愈合继发感染。
(5) 患者准备:充分散瞳(视网膜照相者);表面麻醉剂(即使全身麻醉者亦建议使用)。
(6) 开睑器开睑,结膜囊涂眼用凝胶作为耦合剂,同时可保护角膜。
(7) 根据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镜头进行眼前节或眼底照相。
(8) 图像保存,患者眼部预防性点用抗生素眼药水。
6. 超声检查
【适应证】
(1) 眼球病变:屈光间质混浊时眼内病变首选检查方法。
(2) 眼内肿瘤。
(3) 玻璃体切割术前常规检查。
(4) 眼内异物的探查和定位。
(5) 眼眶病变。
(6) 眼球生物测量。
(7) 眼及眶部血流动力学研究(CDI)。
【禁忌证】
严重眼球破裂伤未缝合者。
【方法】
(1) B型扫描检查:
多使用直接接触法。间接探查法需于眶前加水浴杯,用于检查眼前节。
1) 患者平卧位。
2) 患者轻闭受检眼,眼睑涂抹接触剂。
3) 沿角膜缘各钟点位置,分别对眼球进行横切、纵切扫描,最后进行轴切扫描。横切及纵切扫描为临床最常用的扫描方法。
4) 发现病变后,在不同位置,以不同角度进行探查。
5) 对于占位性病变,应观察其位置、范围、形状边界、内回声、声衰减和硬度。
6) 对于眼球突出而未发现占位病变者,应观察眼外肌、视神经、球后脂肪垫和眼上静脉。
7) 眼球赤道部以前的眼内病变,需嘱患者眼球转向与探头相反方向,以便观察眼球周边部。
8) 眼轴测量方法同A型超声测量。
(2) A型超声生物测量:
多用直接接触法测量眼轴,探查眼后节病变。
1) 首先设定组织灵敏度。
2) 受检查者头部靠近屏幕。
3) 眼部滴用表面麻醉剂。
4) 探头放置眼球表面。
5) 自后向前扫描8个子午线,沿角膜缘至穹隆部滑动,保持声束垂直于眼球壁,嘱受检者将眼球转向被检查的子午线。
6) 要采用高分贝(T+6db)以发现玻璃体混浊,或低分贝(T-24db)以测量视网膜脉络膜厚度或病变高度。
(3) 彩色多普勒显像仪(color Doppler imaging,CDI):
1) 患者仰卧位躺于检查床上,轻闭双眼。
2) 将耦合剂均匀涂布被检查的眼睑上,将探头轻轻置于眼睑上。
3) 脚踩控制键,在眼睑上做横向、纵向或旋转扫描。
4) 选满意的图像存盘,打印扫描结果。
5) 结果分析:CDI为速度显示方式,将朝向探头的血流定为红色,背离探头的血流定为蓝色,流速越高,色调越高,反之亦然。多用于测量血流速度,判断血流方向、血管形态和分布。
【注意事项】
(1) 眼眶检查要包括眶软组织、眼外肌和视神经。
(2) 探查过程中,常需改变灵敏度(增益),或图像冻结后进行处理。
(3) 特殊手法的使用:观察后运动以鉴别玻璃体后脱离;压迫试验以观察眶内占位病变的硬度,鉴别囊性、实性或血管病变。
(4) 测量眼轴时,应尽量避免A超探头对角膜施压。
(5) CDI检查时,注意调节好仪器速度的显示刻度,以免出现颜色逆转现象。
(6) 超声造影,CDI检查时静脉注射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剂。
7.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
【适应证】
(1) 眼前节疾病。
(2) 眼后节前段疾病。
(3) 某些眼外伤,如睫状体离断、眼前节异物。
(4) 眼前节肿瘤。
(5) 青光眼房角关闭的研究。
【禁忌证】
(1) 急性眼表炎症,如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
(2) 因精神状态或其他原因不配合者。
【方法】
(1) 接通电源后,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2) 输入患者相关信息。
(3) 患者仰卧位躺于检查床上,行表面麻醉。
(4) 选合适的眼杯置于患者的结膜囊内。
(5) 在眼杯内滴满接触剂,如甲基纤维素、卡波姆滴眼液等。
(6) 嘱患者固视眼前目标。
(7) 检查者右手持换能器,把探头置于眼杯内,靠近眼球要检查的部位。
(8) 脚踩控制键进行扫描。
(9) 检查者观察荧光屏,调整扫描方向,获得满意图像存盘,打印结果。
(10) 结束时,被检眼滴抗生素眼药水,以防感染。
【注意事项】
(1) 检查室应有屏蔽作用,室内照明稳定。
(2) 探头上避免形成气泡。
(3) 注意避免擦伤角膜,左手持光笔调整参数时,应将探头离开眼杯。
(4) 注意探头和眼杯的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8. 荧光造影检查术
(1)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
【适应证】
1) 协助一些眼底病的诊断。
2) 提供对某些眼底病分期分型的依据。
3) 了解疾病程度和治疗选择。
4) 比较治疗前后的疗效。
【禁忌证】
1) 严重心、血管和肝、肾功能损害等全身疾病。
2) 对注射用的荧光素钠过敏者。
3) 有过敏体质或有严重家族过敏史者。
4) 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或不宜散大瞳孔者。
5) 不允许接受坐位检查者。
【方法】
1) 检查前准备:
① 交代检查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
② 行荧光素钠皮肤试验。
③ 受检者双眼充分散瞳。
④ 录入受检者信息,调整受检者头位,固定头带。
⑤ 检查者调整目镜,看清瞄准线。助手做好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准备。
⑥ 先拍摄立体彩色眼底像。
2) 造影:
① 拍双眼无赤光眼底片。然后对准主要检查眼,启用蓝色滤光片。
② 注射荧光素前,再拍摄双眼荧光对照片。
③ 给受检者注射荧光素钠,10~20mg/kg。成人用20%荧光素钠3~5ml于4~5分钟内注射完毕。注射时即开始计时,注射完毕时拍片一次。
④ 在30秒内连续拍片,1~2张/秒。30秒后每5秒拍1张,至1分钟。然后于2、5、10和20分钟各拍1张。可视病情需要调整拍片间隔和数量。
⑤ 眼底相片应按顺序拍摄,尽量包括全部眼底。一般拍摄7~9个视野,次序为:后极部、颞侧、颞上、上方、鼻上、鼻侧、鼻下、下方和颞下。造影早期可安排拍摄视盘和黄斑的立体像。造影过程中尽可能穿插拍另一眼的照片。
⑥ 存储照片。
【注意事项】
1) 造影室内应常规备有各种抗休克急救药品、器械,工作人员应具备急救技术。
2) 检查前检查数码相机的电路连接和显像;或为底片相机的胶卷安放是否妥当。
3) 荧光素钠一般患者均可耐受,少数偶觉恶心,嘱其张口呼吸,可完成拍片。个别人严重反应,呕吐或晕厥,应立即停止造影,使其平卧。必要时急请内科会诊,协助处理。
4) 检查完嘱患者多饮水,24小时内皮肤和尿色发黄属正常现象。
(2) 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
【适应证】
主要用于脉络膜血管成像:
1) 协助一些眼底病的诊断,如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可疑CNV、息肉样多发性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等。
2) 提供对某些眼底病分期分型的依据,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等。
3) 了解疾病程度和治疗选择,如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眼底肿瘤等。
4) 比较治疗前后的疗效。
【禁忌证】
1) 严重心、血管和肝、肾功能损害等全身疾病。
2) 对碘及贝壳类食物过敏者。
3) 有过敏体质或有严重家族过敏史者。
4) 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或不宜散大瞳孔者。
5) 不允许接受坐位检查者。
【方法】
1) 检查前准备:
① 交代检查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
② 受检者双眼充分散瞳。
③ 录入受检者信息,调整受检者头位,固定头带。
④ 检查者调整目镜,看清瞄准线。助手做好静脉注射吲哚青绿准备。
⑤ 先拍摄立体彩色眼底像。
2) 造影:
① 拍双眼无赤光眼底片。然后对准主要检查眼,启用近红外光眼底摄像系统。
② 给受检者注射荧光素钠,0.25~0.5mg/kg剂量溶于2~3ml蒸馏水内,5秒之内注入肘前静脉,同时计时拍照。
③ 每15秒拍摄1张,双眼至1分钟时再拍摄1张。然后于5、10和20分钟各拍1张。可视病情需要调整拍片间隔和数量。
④ 眼底相片应按顺序拍摄,尽量包括全部眼底。一般拍摄7~9个视野,次序为:后极部、颞侧、颞上、上方、鼻上、鼻侧、鼻下、下方和颞下。造影过程中尽可能穿插拍另一眼的照片。
⑤ 存储照片。
【注意事项】
1) 造影室内应常规备有各种抗休克急救药品、器械,工作人员应具备急救技术。
2) 检查前检查数码相机的电路连接和显像;或为底片相机的胶卷安放是否妥当。
3) 吲哚青绿一般患者均可耐受,少数偶觉恶心,嘱其张口呼吸,可完成拍片。个别人严重反应,呕吐或晕厥,应立即停止造影,使其平卧。必要时急请内科会诊,协助处理。
9. 相干光学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适应证】
主要用于眼后节检查,如:
(1) 黄斑部病变,如黄斑水肿、黄斑裂孔、黄斑前膜、黄斑下新生血管膜等。
(2) 视盘病变,如视盘水肿、视神经萎缩、视盘小凹等。
(3) 视网膜病变,如视网膜血管性病变、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变性性疾病等。
(4)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及动态监测。
(5) 对视盘杯盘比动态监测。
也可用于眼前节检查。
【禁忌证】
(1) 屈光间质混浊者。
(2) 瞳孔太小。
(3) 婴幼儿或其他不能配合者。
【方法】
(1) 受检者不散瞳可获取良好图像。
(2) 将受检者信息输入OCT数据库。
(3) 受检者面向眼底摄像机,头置于下颌托上,光线通过瞳孔射入眼底,检查者通过监视器定位。
(4) 选择测试条件,开启扫描。黄斑病变选择放射状线条组,视盘病变选择视盘放射状线条组,视神经纤维层选择圆环组。
(5) 处理分析数据,打印检查报告。
【注意事项】
(1) 检查前应向受检者解释,以取得配合。
(2) 眼底病变尽量散瞳检查。
10. 视觉电生理检查
(1) 眼电图检查(electrooculogram,EOG):
【适应证】
1) 遗传性视网膜病变。
2) 中毒性或营养性眼病。
【禁忌证】
1) 眼球震颤者。
2) 不能合作者。
【方法】
1) 向患者解释检查内容及要求,取得配合。
2) 快速散瞳剂散瞳,也可自然瞳孔下检查。适应检查室内光线5~10分钟。
3) 清洁剂清洁局部皮肤,以备安置电极。皮肤电极分别置于双眼内外眦部,地电极置于前额中部。
4) 暗室内,患者双眼跟随信号运动,记录15分钟;转入明适应,患者双眼跟随信号运动,记录15分钟。
5) 计算光峰/暗谷比。
【注意事项】
1) 按照国际标准照明操作。
2) 视力低于0.1,视野小于30°,受检者年龄小于5岁一般无法引出可靠的EOG反应。
3) 不散瞳时,光强度宜在400~600cd/m 2范围内。
4) 记录前30分钟内避免强光照射。
(2) 闪光视网膜电流图检查(flash electroretinography,FERG):
【适应证】
1) 视网膜遗传性和变性疾病。
2) 屈光间质混浊时视网膜功能评估。
3) 视网膜药物中毒性反应。
4) 视网膜铁锈症损害程度。
5) 视网膜血管性、炎症性和外伤性等疾患造成的功能损伤。
【禁忌证】
1) 眼部急性炎症。
2) 不能散瞳者。
3) 不能配合者。
【方法】
1) 受检者散瞳。
2) 向受检者解释检查事项,使其在检查中保持放松和固视。
3) 散瞳后在暗室中适应至少20分钟。
4) 滴表面麻醉剂2次。
5) 在暗红光照状态下,用清洁剂清洁安放电极处皮肤,将参考电极置于受检者额正中或眼外眦皮肤上;作用电极用角膜电极或线状电极(置于结膜囊),地电极置于耳垂或额正中。
6) 遮挡未检眼,受检者头部置于颌架上。
7) 受检者注视指示灯,保持眼位不动,开始检查。待基线稳定,开始记录。
8) 暗适应下检查完成后,经至少10分钟明适应后,再行明适应的ERG检查。
9) 结果存盘打印,摘下电极,眼部滴抗生素眼药水。
【注意事项】
1) 检查最好在屏蔽室内进行。
2) 选择适宜的灵敏度和扫描时间。
3) 瞳孔大小可影响FERG的成分和振幅。
4) 角膜电极放置时,角膜和电极之间保持无气泡。
5) 检查完毕,及时清洁所用电极。
(3) 图形视网膜电流图检查(pattern electroretinography,PERG):
【适应证】
1) 开角型青光眼。
2) 黄斑病变。
3) 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4) 帕金森病。
【禁忌证】
1) 眼部急性炎症。
2) 不能配合者。
【方法】
1) 滴表面麻醉剂2次。
2) 在普通照明的检查室静坐5分钟。
3) 用清洁剂清洁安放电极处皮肤,将参考电极置于受检者同侧眼外眦部;作用电极用角膜电极或线状电极(置于结膜囊),地电极置于耳垂或额正中。
4) 将检查眼的屈光矫正到看清刺激器的最佳状态。
5) 遮挡未检眼,受检者头部置于颌架上。
6) 受检者注视指示灯,保持眼位不动,开始检查。待基线稳定,开始记录。
7) 叠加次数应大于100次,以减少噪声干扰和伪迹。
8) 结果存盘打印。摘下电极,眼部滴抗生素眼药水。
【注意事项】
1) 检查最好在屏蔽室内进行。
2) 向受检者解释检查事项,使其在检查中保持放松和固视。
3) 角膜电极放置时,避免引起屈光度的改变。
4) 注意视网膜刺激阈应大于8′视角,也可使用特殊圆环产生较小视野,获得较小反应。
5) 使用的方格应对应弧度30′,如果还需要非图形反应,则方格应变大,常使用5′方格。
6) 若患者眨眼严重,可试用短脉冲记录。
7) 正弧光栅产生的反应较方格小,应避免使用。
8) 瞬态记录图形翻转频率为4~10次/秒,对稳态记录则为10~16次/秒。
9) 检查完毕,及时清洁所用电极。
(4) 视觉诱发电位检查(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
【适应证】
1) 怀疑为视神经或视路疾病。
2) 眼外伤及头颅外伤可能伤及视神经或视路者。
3) 视力下降且屈光间质混浊者预测手术后视功能。
4) 中毒性及营养不良性眼病。
5) 颅内病变。
6) 监测弱视治疗效果。
7) 鉴别伪盲。
【禁忌证】
无法配合者。
【方法】
1) 向受检者解释检查事项,使其在检查中保持放松和精神集中。
2) 受检者坐在检查室刺激器前,眼位和固视点在同一水平。瞳孔保持自然状态。
3) 通常使用银盘(银-氯化银)电极或针状电极。
4) 在需要安放电极的位置,用乙醇清洁头皮,擦掉油脂和头皮屑。
5) 用导电膏及胶布将电极敷在头皮上,或将针状电极刺入头皮下组织。
6) 组织和电极之间的电阻通常要低于5kΩ。
7) VEP记录电极的位置应用国际10/20系统。
8) 电极位置固定后和放大器的相应端口连接。
9) 遮盖非测试眼,测试眼向前注视固视点。
10) 至少2次记录可重合后,保存并打印结果。
【注意事项】
1) 应矫正视力,不用缩瞳药或散瞳药。
2) 矫正视力低于0.3应查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矫正视力高于0.3应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
3) 环境安静,患者注意力应集中。
4) 采用1995年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ISCEV)学会推荐的VEP刺激和记录标准。
11. X线
【适应证】
(1) 眼球突出。
(2) 眼眶外伤,异物定位。
(3) 泪道阻塞的检查,如泪囊造影。
(4) 眼眶静脉造影,现多已被CT、MRI等取代。
【禁忌证】
不能配合者。
【方法】
(1) 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体位。
(2) 除外异物,可仅拍眶正位片。
(3) 异物定位,需加定位器拍双眶正、侧位片。定位器有巴氏定位器及缝圈定位器。
(4) 放置巴氏定位器,受检眼先滴表面麻醉剂,以无菌镊持定位器,宜先放于上睑内,再拉开下睑将定位器置于结膜囊,然后调整定位器方向,使定位器四个标志点位于3、6、9、12点钟位。
(5) 缝圈定位术,受检眼消毒铺巾,无菌操作,将金属定位圈以5/0丝线间断缝合4针固定于角膜缘3、6、9、12点钟位。标志缺口置于4:30方位。
(6) 考虑异物细小或显影弱,可拍缝圈薄骨像进行异物定位检查。拍片时:面向底片,头向患侧转45°,患眼内转45°,是为正位片;患眼再外转45°,是为侧位片。
(7) 加放定位器检查,应根据正位片测量异物所在方位,以时钟方向表示;根据侧位片测量异物与角膜缘距离,用毫米数表示;并测量异物大小,用毫米数表示。
(8) 泪囊造影患者,宜先行泪道冲洗,再注入造影剂进行检查,并嘱患者检查前勿挤眼揉眼将造影剂挤出。泪囊测量长径和横径,用毫米数表示。
【注意事项】
(1) 巴氏定位器及缝圈定位器,应灭菌消毒。
(2) 应告知放置定位器患者注意事项,以免检查中定位器脱出,避免检查中揉眼损伤角膜。定位器取出后,点用抗生素眼药水。
(3) 巴氏定位器定位检查,放射科也应备有无菌镊,拍片前再次检查定位器方向,必要时调整。
(4) 若眼前部有贯通伤口,眼内组织脱出,宜先行眼球破裂伤缝合术,术毕再行缝圈异物定位检查。
(5) 进行异物定位、泪囊测量时,应考虑X线片的缩放率。
12. 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适应证】
(1) 眼内肿瘤。
(2) 眼眶:肿瘤、炎症、血管畸形。
(3) 眼眶骨折,眼内、眶内异物。了解异物与眼球壁关系。
(4) 眼眶邻近结构病变:如鼻窦、颅内病变等。
(5) 有关神经眼科学问题。
【禁忌证】
不能配合者。
【方法】
(1) 水平扫描:
常规扫描,平行眦-耳线(OM),层厚3~5mm。
(2) 视神经管扫描:
眶下缘-外耳道上臂连线(RBL),层厚1.5mm。
(3) 冠状位扫描:
显示眶顶、眶底截面,上下直肌的厚度等。
(4) 增强CT:
静脉注射泛影葡胺,以使病变密度增强。
13.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e,MRI)
【适应证】
(1) 眼内、眶内肿瘤,特别是眶尖小肿物;视神经管内段、颅内段是否受侵犯优于CT。
(2) 眶内炎症,Graves病。
(3) 眶内血管畸形。
(4) 眶内与眶周相蔓延肿物。
【禁忌证】
(1) 体内有磁性金属异物,包括球内异物、起搏器、人工关节、骨钉以及动脉瘤夹等。
(2) 探查骨病变应选择CT。
【方法】
(1) 射频脉冲常规采用SE序列。
(2) 调整TR和TE获T 1加权像(T 1 WI)和 T 2加权像(T 2 WI)。短TR和TE(TR为500~600毫秒,TE为33毫秒)产生T 1 WI;长TR和TE(TR>1500毫秒,TE>66毫秒)产生T 2 WI。
(3) 接收线圈视检查部位而定,眼球疾患用表面线圈,眼眶及视路病变用标准头部线圈。
(4) 切线方向-水平位为常规,酌情加冠状或矢状位,调整梯度线圈即可获得所需层面相。
(5) 切层厚度一般3~5mm,观察范围12~16mm。
(6) 必要时可注射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强化,也可同时采用脂肪减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