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节 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 72岁,反复发热2个月。
体格检查:
慢性病容,皮肤黏膜无出血,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 ,肝、脾未扪及。
实验室检查:
1. 血细胞分析
RBC 2.26×10 12/L, HGB 57g/L, Hct 0.19, MCV 91.9fl, MCH 25.2pg, MCHC 308g/L, RDW-CV18.4%, PLT356×10 9/L, WBC61.39×10 9/L。
2. 血涂片镜检
白细胞增多,以中性分叶粒细胞为主,占82%、绝对值54.64×10 9/L,中幼粒3%,晚幼粒4%,杆状8%,杆状、分叶核粒细胞的胞质中可见中毒颗粒。
3. 骨髓象检查
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例6.2∶1。粒细胞系早幼粒及以下阶段细胞查见,比例增高占77.5%,以杆、分为主,胞质中颗粒增多增粗。红系、巨核细胞系均未见明显异常。
4. 细胞化学染色
NAP阳性率0.95,积分202分。
5. 染色体检查
核型分析结果为46, XY。
6. 基因检测
BCR/ABL融合基因定性检测阴性。
分析与诊断:
患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类白血病反应。血象中白细胞增多,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血涂片观察发现外周血出现中幼粒和晚幼粒细胞,并可见中毒颗粒。骨髓象也以粒系杆状、分叶细胞增高为主,亦见中毒颗粒。以上结果提示并符合类白血病反应表现。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诊断主要是CML。本病例血涂片和骨髓涂片均无原始细胞出现, NAP积分明显升高,无染色体异常, BCR/ABL融合基因定性检测阴性,无肝脾肿大,据此基本可排除CML。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X线片显示左肺上叶包块,包块切除送病理活检诊断为小细胞肺癌。
诊断意见:肺癌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
病例二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 40岁,因发热,心慌,腹泻4天入院。2个月前因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开始口服甲巯咪唑10mg,每天3次;美托洛尔12.5mg,每天2次治疗。于4天前开始发热,在当地诊所诊断为“感冒”,给予中西药物治疗未见好转,继而出现腹泻、腹痛,大便每天十余次,呈稀水样。体温39℃ +,不思饮食,心慌不宁,浑身乏力,精神萎靡。
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差,皮肤及黏膜无黄染,突眼征(-) ,甲状腺Ⅱ°肿大,质韧,无杂音,心肺(-)。腹部平软, Murphy征(+) ,脐周压痛(±) ,肠鸣音( 7~10)次/分。
实验室检查:
1. 血细胞分析
RBC 5.27×10 12/L, HGB 130g/L, WBC 0.4×10 9/L,粒细胞0.1×10 9/L, PLT 141×10 9/L。
2. 血涂片镜检
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淋巴细胞增多。
3. 电解质
K + 2.61mmol/L, Na + 123.5mmol/L, Ca 2+1.74mmol/L。
分析与诊断:
本病例起病急骤、高热,有甲亢历史和服药史,腹泻并电解质紊乱,为较典型甲亢危象临床表现。粒细胞显著减低仅0.4×10 9/L,符合粒细胞缺乏诊断。进一步做甲状腺激素检测, T 3 3.25nmol/L, T 4 221.00nmol/L, TSH0.09mIU/L,结果提示T 3、T 4增高。甲亢危象患者一般会出现白细胞增高,结合患者的甲亢史和服用甲巯咪唑情况,考虑服药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入院60小时主诉胸闷,呼吸困难,心跳呼吸先后停止,抢救无效而死亡。
诊断意见:药物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
病例三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 36岁,轻度头痛、眩晕、乏力,有时自发性齿龈出血和鼻出血。
体格检查:
皮肤黏膜可见散在瘀斑,中度肝脏、脾脏增大。
实验室检查:
1. 血细胞分析
RBC 5.2 2×10 12/L, HGB 145g/L, Hct 0.44, MCV 84.7f l, MCH 27.8pg, MCHC 328g/L, RDW-CV14.3%, PLT 1010×10 9/L, WBC 10.56×10 9/L。
2. 血涂片镜检
血小板明显增多,形态和大小各异,可见巨大血小板和血小板聚集成簇。
3. 骨髓检查
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2.09∶1。粒细胞系各阶段细胞查见,嗜酸性粒细胞常见占6%。红细胞系比例28.5%,形态未见明显异常。巨核细胞数量多,全片356个,小巨核细胞和巨核细胞略欠成熟,易见成堆、成团、成片、成簇分布的血小板,大的团块血小板数量成百至千或上万颗。
4. 骨髓活检
明显细胞增多,巨核细胞增多,伴有多形核和不典型多倍体巨核细胞。网状纤维正常,无骨髓纤维化表现。
5. 凝血检查
PT、APTT、FIB检测正常。
6. 染色体检查
未见异常核型。
7. 基因检测
BCR/ABL融合基因定性检测阴性。
分析与诊断:
最可能的诊断为血小板增多症,因外周血血小板明显增高,而其他指标基本正常,血涂片、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均显示血小板、巨核细胞异常增多。BCR/ABL 融合基因定性检测阴性,此为不支持CML证据。染色体检查未见异常核型,进一步的检查可行JAK2-V617F基因检测,以确证骨髓增生症性质。
诊断意见:血小板增多症。
病例四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 28岁,近2个月来常发生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多,划伤后出血不止,多处皮肤青紫色瘀斑。
体格检查:
皮肤、黏膜出血,多处散在瘀点、瘀斑。
实验室检查:
1. 血细胞分析
RBC 3.85×10 12/L, HGB 102g/L, Hct 0.315, MCV 81.8fl, MCH 26.5pg, MCHC 324g/L, RDW-CV 22.6%, PLT 4×10 9/L, WBC 6.8×10 9/L。
2. 血涂片镜检
未见明显红细胞和白细胞异常形态改变,未发现血小板卫星现象和明显的血小板聚集现象,但可见部分较大体积的血小板。
3. 骨髓检查
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约达800个/1.5cm×3cm,发育成熟障碍,如幼稚巨核细胞增加,且多数巨核细胞体积小、胞质颗粒少、血小板生成差,有血小板生成的巨核细胞仅占5%,产血小板数量均只有1~2颗。
4. 凝血检查
PT、APTT、FIB检测正常。
分析与诊断:
血细胞分析显示血小板明显减低,轻度贫血,其他指标基本正常,血涂片未见血小板聚集和卫星现象等假性血小板减少证据,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显著增生,但生成血小板能力差,凝血检查表明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无异常。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结果,最可能的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断意见:倾向考虑ITP,结合临床及相关抗体检查。
病例五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 60岁,面色苍白,皮肤瘀斑,近年来多次血细胞分析检量示全血细胞减少。
体格检查:
T 39.3℃, R20次/分, P84次/分, Bp14/9kPa,肝、脾及浅表淋巴结无明显增大,皮肤黏膜无黄染。
实验室检查:
1. 血细胞分析
RBC 2.09×10 12/L, HGB 57g/L, Hct 0.20, MCV 96.2fl, MCH 27.3pg, MCHC 284g/L, RDW-CV16.9%, PLT 4×52 9/L, WBC3.1×10 9/L。
2. 血涂片
白细胞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占67%,胞质嗜碱有空泡,有核红细胞4个/ 100WBC;成熟红细胞明显大小不等,血小板散在可见,但偶见巨大血小板。
3. 骨髓检查
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0.86∶1。粒细胞系统占43%,各阶段细胞均见,其中原始细胞占9.5%,细胞圆形,染色质细致,核仁清楚1~2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多数胞质颗粒增多增粗,少数颗粒减少或缺如,可见核粗大、分叶过多、Pelger畸形等。红细胞系统明显增高占50%,可见巨幼样变、核碎裂、核畸形、双核、多核、核浆发育失衡等。成熟红细胞明显大小不等,形态不整。部分巨核细胞核分叶过多,可见小巨核、单圆巨、多圆巨,血小板生成不良。
4. 细胞化学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阴性;过碘酸-雪夫试验(PAS )幼红细胞6%阳性。
分析与诊断:
老年患者,外周血长期三系减低,骨髓象三系均出现明显的细胞形态造血异常,粒系原始细胞增高至9.5%, NAP降低,提示最可能的诊断为MDS。进一步检查要点是,排除引起贫血和造血异常的其他疾病并寻找MDS其他佐证依据。VitB 12、叶酸、MCV正常,不支持巨幼细胞贫血。Coombs (-)、蔗糖水试验(-)、Ham试验(-) ,不支持自免溶贫和PNH。进一步检查发现,骨髓活检出现骨小梁内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阳性,巨核细胞系形态有病态造血且定位异常,网状纤维增生,染色体检查发现重现性染色体异常(+8) ,综合考虑明确MDS诊断。
诊断意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1)。
病例六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 56岁,精神差,乏力易倦2个月,自觉体重减轻。
体格检查:
慢性病容,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脾肋下可扪及3指。
实验室检查:
1. 血细胞分析
RBC 4.39×10 12/L, HGB 126g/L, Hct 0.40, MCV 90.0fl, MCH 28.7pg, MCHC 319g/L, RDW-CV16.8%, PLT 92×10 9/L, WBC146.8×10 9/L。
2. 血涂片
白细胞显著增多,以中性分叶粒细胞和中性杆状核细胞为主,分别为50% 和21%,绝对值分别为73.43×10 9/L和30.84×10 9/L。镜检可见中幼粒和晚幼粒细胞。
3. 骨髓检查
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6.26∶1。粒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均查见,比例显著增高占91%,形态未见明显异常;红细胞系相对减低仅占6%;巨核细胞易见,数量多于500个/1.5cm×3cm,成簇或散在分布,血小板产板丰富,散在血小板易见。骨髓形态考虑CML。
4. 细胞化学染色
NAP阳性率0%,积分0分。
5. 骨髓活检
成熟粒细胞增生,骨髓增生程度接近100%,同时伴有巨核细胞增生。小梁旁幼稚细胞带增宽( 5~6层)。
分析与诊断:
患者脾脏增大,外周血白细胞极度增高,血涂片和骨髓涂片都见粒细胞显著增多, NAP积分减低,骨髓活检有骨髓增生症的表现,均支持CML。进一步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6, XY, t( 9; 22) (q34; q11) ,即发现Ph染色体;基因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定性检测阳性,此两项为诊断CML的特征性标志。
诊断意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病例七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 42岁,发热3天,皮下瘀斑2天,牙龈增生。
体格检查:重度贫血貌,双下肢多处瘀斑、瘀点。肝肋下2cm,脾肋下可扪及1指。
实验室检查:
1. 血细胞分析
RBC 1.31×10 12/L, HGB 43g/L, Hct 0.13, MCV 101.5fl, MCH 32.8pg, MCHC 323g/L, RDW-CV 16.7%, PLT 6×10 9/L, WBC 67.92×10 9/L。
2. 血涂片
白细胞增多,以形态异常的似单核样原始细胞增多为主占85%。
3. 骨髓检查
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例4.5∶1。原始单核细胞增生明显占79.5%,形态异常。细胞胞体大,胞质丰富,染色深蓝,可见伪足及散在分布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和空泡。胞核圆形或有轻度凹陷,核染色质细致、稀疏,核仁大而明显1~3个。
4. 细胞化学染色
过氧化物酶(POX )阴性,过碘酸-雪夫试验(PAS)阳性,非特异性酯酶(NSE)强阳性, NaF抑制试验阳性。
5. 骨髓活检
增生活跃,以胞体大、分化差及胞质丰富的原始单核细胞增生为主,核仁明显。
6. 免疫分型
原始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85%,表达CD45、HLA-DR (强阳性)、CD117 (部分阳性)、CD13 (部分阳性)、CD33、CD14 (部分阳性)和CD64 (部分阳性) ,不表达CD34,不表达CD7、CD5和CD19。结论: FCM分析为AML,考虑AML-M5/M4。
分析与诊断:
患者表现符合急性白血病临床特点:发热、贫血、出血、肝脾大。血细胞分析示白细胞增高,血涂片提示外周血出现原始细胞,骨髓涂片提示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浸润牙龈的临床表现和细胞化学染色符合AML-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免疫表型虽然没有明显特异的标记,但常有一些特异的表达模式有助于判断。需注意的是通常免疫分型不易区分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4和M5。M4/M5可表达或不表达CD34,可表达髓系标记CD117、CD13、CD33,通常会表达单核细胞标记CD64、CD14, HLA-DR常为强阳性。结合骨髓形态学、临床表现和免疫分型,综合考虑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进一步检查可做染色体和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的筛查,辅助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
诊断意见: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
(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