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NACB)有关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建议
(一)检测标本的选择
采用血浆,可省却凝血时间,缩短检测周期时间(Turn Around Time,TAT)。全血样本对于大多数分析仪器并不合适,但却适用于床边检验(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有助于缩短TAT。考虑到各医院的采血时间习惯不一,建议至少要测定三次。而12~24小时采血检测有助于发现有无再梗死或不稳定心绞痛。最有效的方法是每次同时测定早期的确定标志物,若cTnT或cTnI测得阳性结果,则无需连续多次测定。NACB建议,患者到急诊后最初几小时内无法明确诊断时,测定早期标志物如肌红蛋白可能没有必要。此时,只有心肌损伤确定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cTnI)的测定是必需的。当然,应减少样品采集的频率。必须注意,在使用EDTA抗凝时,cTnI复合物会因钙离子被螯合而出现降解,会影响测定值真实性。NACB建议,急诊检测心肌标志物宜选用血浆或抗凝全血的标本。
(二)测定标准化
NACB建议,生产厂商应支持并资助专业学术团体或IFCC建立专门委员会,负责对新的分析物的标准化工作。这些专业学术团体将根据这些标志物的临床重要性决定其测定标准化的必要性,并挑选有关学术专家组成标准化委员会。IFCC已经成立了心肌损伤标志物标准化委员会(C-SMCD)负责这方面的工作。CSMCD将与有关医学检验的学术组织共同努力,分别制定cTnI以及肌红蛋白的标准。由于cTnT仅一家厂商生产,所以其标准化目前尚不是主要问题。
(三)检测周期时间(TAT)
TAT定义是从采血到通知内科医师或看护者检测结果的时间。干预前由于护士对此项检测的目的和时间要求不了解,未及时执行;不能正确区分中心检验室及床边心脏标志物检测的不同,导致采血试管错误,血标本需重抽;而有的则未及时送检或错送到中心检验室再返回心内科检测,导致在采血及送标本期间延误大量时间。床边检测(POCT)解决了快速诊断的问题,而检测的地点则转移到了病房。心脏标志物床边即时检测的最大优越性体现在TAT时间的明显缩短,但需由无检验专业知识的心内科护士完成,如果操作或管理不当,不仅不能有效缩短TAT时间,还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及造成严重的成本浪费。
AMI患者在发病的最初2小时内得到溶栓治疗最为有效,延迟治疗会影响治疗效果。心肌标志物的快速检测和报告有利于心脏患者,有助于减少住院天数和降低实验室费用。影响TAT的因素有多种。虽然将样本传递检验部门的时间是检验部门难以控制的,但检验工作人员与医院行政人员以及护士密切合作,减少延迟时间。检验人员应重视新的检验方法的合理应用,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和联系。NACB建议,检验部门对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急诊检测应安排优先进行,从标本采集到报告结果的周转时间(TAT)应控制在1小时之内。测定结果的计算机网络传送将缩短报告的TAT。
(四)仪器的保管及质控
心脏标志物检测仪为精密的仪器,对环境有较高要求,气温过高过低(一般需室内温度15~30℃)或湿度过大均有可能导致暂时性的仪器故障或检测结果的误差,故需妥善保管,注意调节好室内温度及湿度,并将仪器放置于干燥、清洁、平坦、水平的地方,避免太阳直射。每天由专人进行质控及维护,坚持每周作出室内质控并记录结果;随机抽血与中心检验室实验结果进行对照,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仪器出现故障时及时通知各临床科室,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及延误诊断。
(五)测定精密度的要求
心肌标志物的测定分析必须达到一定的精密度。分析精密度差(尤其是在临界值附近)将影响临床应用。测定的总精密度与生物学变异有关。肌红蛋白的生物学变异是5.6%,CK-MB的是9.3%,肌钙蛋白的生物学变异还没有报道。建议暂时将肌钙蛋白的总精密度定于10%。NACB建议,心肌标志物在AMI决定水平的分析测定总精密度应<10%,分析测定时间应<30分钟。达到这一标准前,还应了解分析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如某些蛋白、抗体以及其他干扰物质的影响)。
对cTn的分析精密度要求参考范围上限值的CV≤10%,但目前大部分检测方法达不到这一要求,因此应选用一个能达到检测CV≤10%的最低检测值作为临界值应用于临床。生产厂商提供的数据与临床应用研究的结果有时不一致,应提倡临床检验部门根据自己的检测条件,确立检测CV≤10%的最低检测值作为临界值应用于临床实践。
(六)参考值
根据2007年全球心肌梗死最新诊断标准,心肌标志物的测定值只有高于其参考值上限(取健康人群第99百分位点)才有意义。参考值上限表明已有心肌损伤存在。心肌标志物的决定水平是用于诊断区分是否为AMI,决定水平一般高于参考值上限。生产厂商提供的决定水平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用于代替临床应用性能曲线评价、验证。NACB建议,在健康人群中建立一种心肌标志物的参考值时,采用第97.5%百分位点(单向)的值为上限。各种心肌标志物的临界值和确定为AMI的数值应有所不同。应慎重的选择人群范围,采用标准化的ROC曲线确立AMI的决定水平。主诉胸痛的患者若cTnT或cTnI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居于参考值上限和AMI决定水平之间,应考虑为“心肌损伤”。这类患者应收入院,并立即进行治疗以减少心肌损伤引起的危险。
(七)关于心肌酶及血清脑型利钠肽(BNP)水平的应用
CK-MB长期以来一直是AMI的诊断中的生化标志物。现在cTnT和cTnI向CK-MB提出挑战。NACB建议,cTnT或cTnI是用以诊断心肌梗死和心肌细胞损伤的新的标志物,可以代替CK-MB。而血清BNP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判断以及治疗选择的意义。BNP对于NSTEACS患者来说是一个无创的检测指标,可改变当前只有在冠脉造影证实管腔狭窄时才实施干预的被动局面,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心脏彩超、冠脉CT难以实施时,测定BNP对患者危险程度的分级、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NSTEACS患者BNP明显增高,且BNP的升高要早于cTnI,表明BNP可以作为ACS的敏感性的指标,1个月的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很高,说明NSTEACS病情轻重及预后与BNP成正相关。因此BNP在筛选NSTEACS方面表现出明显优越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故在心脏疾病的诊断中不再应用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或β羟丁酸脱氢酶的测定。
尽管cTn的应用还有许多问题要继续研究解决,医院检验部门应作好准备用cTn代替CK-MB检测。用cTn代替CK-MB检测过程中需存在一个过渡期,即两种标志物同时检测。过渡期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医务人员对cTn测定值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八)建立使用生化标志物的操作规程
如何从诉说“胸痛”的急诊患者中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而不要漏诊,一直是急诊医生特别注意的问题。NACB建议,医院急症室、心血管科、行政管理以及检验部门的人员应相互合作,共同制定合适的使用生化标志物的操作规程(步骤),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检验部门的主管人员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类规程的制定和执行。这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总住院天数,从而减少医疗费用,而且可以减少漏诊。
(九)ECG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NACB建议
患者有ECG异常(ST段抬高,有Q波或左束支传导阻滞),一般即可作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并应立即给予治疗而不必等急性心肌标志物的检测结果。AMI患者有ECG异常时,用于确定诊断的生化标志物的检测频率可减少(一天两次),以估计梗死面积的大小,或检测是否有并发症(如再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17%发生再梗死。连续测定心肌标志物有助于了解有无再梗死发生。回到正常水平较快的心肌标志物(如肌红蛋白和CK-MB)对诊断再梗死具有一定优势。
(十)了解梗死面积
一系列的荟萃动物研究表明,发生心肌损伤或心肌梗死会在几个小时内引起较大程度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些研究促进了去量化人类心肌梗死的决定性因素是CK释放到血液和有关它回到组织学来估计梗死的面积。这就是一个新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角,即酶估计心肌梗死。
部分学者将心肌标志物用于了解梗死面积的大小,这通常需连续采集血标本,将测定值的曲线面积与时间的关系综合分析。NACB建议,心肌标志物不宜常规应用于判断梗死面积,因为当同时存在药物作用或外科的再灌注现象时,测定这些标志物以判断梗死面积是不准确的。
(十一)判断再灌注效果
冠脉血流情况可通过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的疗效分级来判断。TIMI为0~2级表明血管不同的程度的阻塞,TIMI为3级则为再灌注标志。血样本采集时间对评判结果非常重要。再灌注一旦成功,治疗开始后的60min测定有助于早期判定效果,但不易了解其后的再通情况;120min时的测定可能会丧失调整治疗方案的时机。连续检测的缺点是需要多次采集血样本,并可能延误分析和解释结果。NACB建议,心肌梗死的溶栓疗法(TIMI)中估计再灌注的情况时,至少应采集两次血标本:T0,即治疗开始时;T90,即治疗开始后90分钟时。测定值评价:(1)斜率[(T90测定值-T0测定值)/ 90分钟];(2)T90测定绝对值/分钟;(3)T90测定值/T0测定值的比率。这些可用于分辨再灌注成功与否。但是,生化标志物的监测并不能区分TIMI为2级或3级的患者,使这些测定在了解再灌注是否成功方面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十二)微小心肌损伤
cTn异常而CK-MB尚在参考范围内的情况曾被称为“微小心肌损伤”,即心脏组织的损伤范围较小。但“微小”这一提法可能会被误解成危险性很小,不宜采用;称之为“微小心肌梗死”或“无Q波的AMI”可能更合适。
(十三)关于其他新的标志物
研究发现还有其他几个新的心肌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淀粉样蛋白A、血栓前体蛋白、P-选择素、糖原磷酸化酶BB等,以及可能可以替代或增进肌红蛋白特异性的标志物如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碳酸酐酶同工酶Ⅲ等。但这些标志物的应用价值目前尚比不上现在使用的标志物(如肌红蛋白、CK-MB,c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