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扩充武备
除了裴琚、裴潜这种文臣,通过招贤令,张瑞麾下亦招募到数量可观的武臣。
不然张瑞也没底气一口气将部队规模扩大一倍。
四千人分为四部。
张瑾、张白骑、高顺三人作为孟县身份最高的三位大将,自是官升一级,以校尉身份各领一部。
剩下一部人由张瑞暂领。并扬言,这最后一校尉之职将奖赏于此战军功最盛者。
除却谢玄任亲兵军侯不为所动外,余下七名军侯都红了眼。
这七名军侯中,有四名出自黑山嫡系,能力不甚突出,完全是为了增加对军队的掌控,任人唯亲。
其余三名军侯,包含晟武在内,两名出自汉军边军,一名出自招贤令招募来的贤才。
其中六名都是靠真刀真枪的在战场上砍出的军功,自是没什么可说。
唯有最后一名主动投效的豪杰代理军侯之职。
之所以能居此高位,其一是因为张瑞需要千金买骨,吸纳更多俊杰贤才投效。
其二则是因为此人的确骁勇异常,不仅可于马上左右驰射,而且不用马镫便可双手持槊,突刺横扫,无人可当。
若非其名叫魏越,以其雄壮悍勇,张瑞几乎以为是赵云、文鸯来投。
其人硬是凭借自身本领打出了威信。
于是三军共认摧锋陷阵无人能比谢玄。疾行如飞、马踏敌阵无人能当魏越。
如此,张白骑如获珍宝般将魏越纳入自己麾下。并上请张瑞许其代行军侯之职,暂领骑兵所部。
初次听到魏越这个名字,张瑞猜测这家伙可能就是历史上追随吕布,与成廉等数十骑,陷锋突陈,大破张燕那个猛将。
对不住了温候,又从你身上薅羊毛了。
至于晟武这个心志不坚的家伙,张瑞本来想将他丢在预备役里待一辈子。
但其在招募府兵的过程中表现的兢兢业业、毫无怨言。
张瑞便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
毕竟谁人生中没胡思乱想过,最终能拨乱反正,认清现实就好。
但想再统领亲卫是不可能了。
被安排在了高顺麾下。准备编入陷阵营,作为全军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四面八方都是友军,容不得他有叛变的一丝可能。
另一名从汉军边军出身的军侯亦是个功勋卓著之人。
其出身便非比寻常,乃是汉末凉州三明之一段熲的族人。
史书记载,一代名将段熲本人因依附宦官王甫被诬陷下狱饮鸩而死,其族人亦被流放边境。
张瑞没想过他们居然被流放到了并州。
想来也是,如果流放到凉州,凉州百姓受段熲大恩,无论如何都会对段氏族人照顾有加。
同样苦寒的并州就成了流放段氏的首选地址。
此人名叫段文,字友且。非但武艺娴熟,还熟读兵书。精悍勇烈,推锋必进。
当初谢玄便是在此人部下。征乌桓一战,其所部推锋必进给张瑞留下深刻印象。
因功被封为军侯后,段文主动献上家藏兵书三册。
与其他出身汉室边军的府兵不同,此人对汉室充满仇恨。
其家族先人段熲为汉室出生入死,镇压羌族叛乱180余次,阵斩4万余人。
最终却被诬陷下狱,整个汉室都知道段熲是被诬陷的,却依旧将其鸩杀!
若仅如此便罢了。还要祸及家人,全族流放至边境苦寒地。
所以当初张瑞的军旗在孟县飘起。段文第一批主动投效,不仅为了生存,更为了向汉室复仇。
这种绝不会向汉室投降的死忠分子,张瑞简直不要太喜欢。
何况其才能不菲,谈兵论战不亚于高顺。便被张瑞安排在身边,领一曲五百人,同谢玄一到受张瑞直辖。
张瑞最属意的最后一名校尉就是此人。想要将其着重培养一番。
至于郭氏派来的五名族人。张瑞亦曾想过提拔其中一二。
但最终却未付诸实践,其一是因为其自投效以来未立寸功,不便提拔。
但这只是说服众人的理由而已。魏越同样未立寸功不一样身居代理军侯之职?
主要原因是,张瑞即便想交好郭氏亦不会用军职来作为筹码。
唯器与名不假于人!
何况郭氏只派出五个可有可无的族人便身居军侯之职,那郭淮亲自投靠,要怎么封赏?
现在封赏过高会让郭氏恃宠而骄,误以为张瑞有多离不开他们支持呢。
但郭氏作为第一个看好张瑞并予以支持的家族,的确应该予以回报。
于是在张瑞的示意下,阳曲县县令崔琳任命了郭氏一名族人为主簿
这是县一级仅次于县令、县尉、县丞排名第四的官员。也是县令能自行任命的最高级别官员。
郭氏投桃报李,随后便又派出了十名粗通文字经义的族人投效县衙。
即便是郭氏这种豪强之家,能识文断字的族人亦是百里挑一。
累计派出十五名优秀族人,可以说郭氏已经在张瑞身上押了重注。
何况前次还有借了两千石粮食给孟县的情谊。
于情于理张瑞都应该上门拜访一番。
如今两县大军云集,想来郭氏也不敢在酒宴上玩一出掷杯为信,刀斧手尽出的把戏。
张瑞便点了谢玄、魏越带上十几名披甲护卫亲自登门拜访。
以谢玄雄壮的体魄,身披重甲,即便郭氏真有埋伏,相信也能护着张瑞杀出重围。
一旦如此,大军登门,郭氏全族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被砍为碎片。
相信以郭老太公的智慧不会做这种蠢事。
事实亦是如此,郭氏坞堡犹在,但内部已经空空荡荡。
大部分部曲都被县吏遣散至各个村落。正守着自己的良田美妇红红火火过日子呢。
张瑞治下没有苛捐杂税。
一旦选入府兵,全家免除徭役。田税全免,只交口赋。
所有人都觉得生活充满奔头,哪还有人愿意回到这个围墙内困守一隅。
谢玄派出护卫四下查看一番,除了内宅没进入,外宅总共只有五个老仆负责烧水、做饭、清洁。
还有便是一个私塾,里面有一位老先生教导了十几名郭氏幼童。
成年族人都已分家。除了宗族祭祀,平日不回祖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