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娟品读古诗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诗经》中的相思(二)

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看到《诗经》塑造了“隔水伊人”的相思模式,那“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煎熬,令人感同身受;而隔着一道水流的远方美人,让人学会欣赏、学会等待,因此更加纯洁、更加脱俗,爱情也就更散发出一种明亮的光辉。

《陈风·月出》:开启“明月相思”模式

让爱情散发出明亮光辉的相思并不是只有一种形态,既然“相思”是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生命经验,以致这类的诗歌很多,诗人对这份情感也有其他的精彩表现。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谈一谈《诗经》中“明月相思”这美丽又寂寞的造型。

什么是“明月相思”呢?顾名思义,那就是相思和明月的结合,这是比“隔水伊人”模式影响更广、更大的一种形态。既然饱受煎熬的人往往“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在失眠的深夜里,举世皆睡我独醒,那该是何等的寂寞,仿佛被整个世界抛弃了似的!而相思的人举目远眺,看不见想念的那个人,却抬头一眼就看到天上的一轮明月,高高在上却又形影不离,就像是唯一的知己,那该是何等的安慰!于是,在月亮的照耀下,连那份相思之情也染上了纯净的光辉。

《诗经》是开启“明月相思”模式的先锋,在《国风·陈风·月出》这一篇里就奠定了这样的写法: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liǔ)兮。舒忧(yǒu)受兮,劳心慅(cǎo)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一篇采取了三段体的形式,一共三章,每一章都是以月起兴,说月光明亮地照耀着,接着第二句浮现美人的影像,然后第三句具体描绘美人的体态,到了第四句再抒发相思的煎熬。朱熹《诗集传》说:“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连理学家都这么认为,这个写作主旨已经被普遍接受了。但不免还是有一个问题:诗歌里第二句所写的“佼人”,也就是美人,当然一定是指美丽的女方,可是仍然不能确定,这首诗到底是写男方想念女方,还是女方怀思着男方?如果是男方想念女方,那么诗人等同于男主角,而“佼人”就是男主角幻想中的倩影;反过来,如果是女方怀思着男方,那么“佼人”就是这首诗的当事人,诗人以她为对象,刻画她在相思中的美丽与哀愁。这个疑问其实并没有确定的答案,两种解释都说得通。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这首诗是“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根据这个说法,就是一个男性诗人写他自己对女方的想念,我们就先从此一角度讲。第一章说“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人看到月亮出来了,多么的皎洁明亮,于是想到了“佼人僚兮”,“僚”字等同于女字边的“嫽”,指娇美的样子,所以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不断赞叹,那个美人真是娇美啊!怎样的娇美呢?第三句又继续赞美说“舒窈纠兮”,“舒”是发语词,没有意义;“窈纠”就是窈窕淑女的“窈窕”,形容女子的美丽贤淑。这样的倩影让人念念不忘,于是“劳心悄兮”,心中无比的煎熬。“劳心悄兮”的“劳”和“悄”,都是忧愁的样子,而这颗忧愁的心就是因为太过思念所造成的啊,人们常说“相思苦”,这份相思虽然甜蜜,却也因为“求之不得”而苦不堪言。

下面的第二章、第三章都是同样的意思,反复咏叹。第二章说:“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意思是说:月亮出来了,多么的洁白光明啊,于是想到了“佼人懰兮”,“懰”是妩媚的样子,那个美人这么的妩媚,“舒忧受兮”,“忧受”是舒缓、迟缓的样子,形容这位女子行步优雅,姿态动人,这样的倩影让人念念不忘,于是“劳心慅兮”,“慅”字通“懆”,形容忧愁而心神不安。很明显,这些描述和第一章的意义差别不大。

再看第三章也是如此:“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它说,月亮出来了,照耀着大地,于是想到了“佼人燎兮”,“燎”是明亮的样子,那个美人如此的光彩照人;下一句接着说“舒夭绍兮”,“夭绍”是姿容美丽的样子,这位女子行步优雅,姿态动人,这样的倩影让人念念不忘;于是“劳心惨兮”,“惨”字也通“懆”,一样是形容忧愁而心神不安。这三段体的形式,通过不断地重复,就把诗人低回不已的爱慕之情传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了。

另外,如果把“佼人”当作抒发相思的主体,写女方怀思着男方,那么这三章就可以解释为:晚上月亮出来了,美丽的女子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想念着远方的情人,这个佼人是如此的娇美、妩媚、优雅动人,她的心却因为苦苦相思而备受煎熬,令人不忍。从这样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一首闺怨诗了,也就是写深闺女性怀念丈夫或情人的诗。而在古代男性中心的社会里常见的思妇,也就是想念着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性,就开始和月亮结合在一起了,构成了“明月相思”的关联模式。也就是说,《月出》这一篇为女性塑造了崭新的形象,影响非常深远。

无论如何,《月出》这一首诗开启了“明月相思”的模式,那么,为什么“明月”会与相思发生关联呢?我们可以试着想想看: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到了夜晚,没有白天的喧嚣和忙碌,不用再应付外界的人情世故,一切都安静下来了,可以面对自己的内心,那深深埋藏的情感就特别浮现出来了,这是最容易产生“相思”的时间点。尤其在一片漆黑中,众人皆睡我独醒,一个人辗转反侧,更容易陷入苦涩的孤独意识,在无边无尽的煎熬里,只有一轮明月每天在窗外守候、照耀,使人感到心灵上的慰藉,那无法宣泄的孤独感因此稍稍减轻,这是“明月”与“相思”容易产生关联的原因。

此外,相思必然是发生在远距离的阻隔上,那要怎样才能稍微离对方近一点,和对方有一点联系呢?月亮,就提供了一点可能性了。既然月光无远弗届,笼罩着苍茫大地,那么,相距遥远的离人至少都在月光的怀抱里了吧?只要想到双方都共享了同一片月光,天涯也就似乎不再那么遥远了,这一种心理何等的微妙!南朝刘宋时的谢庄早已点出来了,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初唐曾经做过宰相的张九龄,在其《望月怀远》中也呼应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因此苏轼期望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甚至唐代诗人张若虚还突发奇想,说:“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他竟然希望可以追逐着像流水一样的月光,一直延伸到天涯,就可以照耀在想念的人身上!可见,月亮就像一座迷幻的桥梁,可以把异地仰望的两双眼睛连接起来,两颗心也就因此更紧密了。这便是月亮之所以和相思结合的秘密!

“明月相思”模式的诗歌

无论如何,从《月出》这一篇以后,月亮就照耀在离人的窗口,照耀在相思的心中,也照耀在无数的诗篇里,而且将来还会继续照耀在中国的大地上。诗人在咏叹相思的时候,那一片皎洁明亮的月色常常徘徊在字里行间,让那扇眺望的窗镶上了金边,也让这颗思慕的心更纯净、更深厚。

大家还记得吧?上一节我们提到了李白《长相思二首》之一,其中用“美人如花隔云端”响应了“隔水伊人”模式,但又不仅如此,它同时也继承了“明月相思”的模式——“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一盏孤灯陪伴着一个孤独的人儿,夜色越深沉,灯火就越暗淡,而那份相思也就越煎熬、越无以为继,于是承受不了的人就卷起窗帘,望着窗外的月亮,但仍然看不到远方所思念的那个人,只能空自叹息。这不又是“明月相思”的典型表现吗?

李白还有一首《子夜吴歌·秋歌》,其中写出的相思竟是饱蘸着无数血泪的,它说: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人看到整个长安城笼罩在一片月光下,听到了万户人家捣衣的声音,那是为过冬的衣裳所做的准备。为什么整个城里都在忙着捣衣呢?下面这两句就告诉我们了,“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玉关”,就是玉门关,那是通往西域的关卡,显然那里发生了战争,许多人上了战场,家里留下提心吊胆的妻子,一颗心就悬在玉门关,不知何时才能平定胡人的寇乱,让良人停止长时间、长距离的远征,早日回家?但在这里,李白不是只写某个妇女的个案,而是从宏观去设想:战场上有成千上万的军人,那么就有成千上万独守空闺的妻子,她们只能默默在家等待,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秋天来临的时候,赶紧为前线的丈夫制作保暖的冬衣,让奋战的士兵既能挨过无情的战火,又能挨过酷寒的冬天!

而宏观着整座城市的李白,一开始就通过长镜头,看到高高在上的一轮明月,它在天空中散发出光芒,俯瞰着忙碌的长安城,不知是不是心存慈悲,让万家妇女可以借着月光彻夜工作,好及时做好冬衣,尽快送到前线?这万户捣衣的壮观情景,应该也是月亮不忍卒睹的广大悲剧吧?月亮虽然从古至今见证过那么多人的孤独,但是一下子和万家妇女一起悲哀,分担着一万个家庭的悲剧,那该是多么令人心痛!因此,照耀着长安城的月亮,不正是怜惜着万家捣衣妇女的诗人李白吗?可以说,李白温暖的慈悲,无论是对战场送命的将士,还是对后方心碎的妻子,都借由那一片月光表达出来了。

其实,不只是深闺里的思妇,许多男性诗人的怀念也会和“月”产生关联,如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一阕悼念亡妻的词里,也同样出现了月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东坡怀念着十年前去世的妻子,这份深情是那么的厚实,没有刻意去回想、去纪念,就已经难以忘怀,原来妻子早就内化到自己的骨血里面,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人怎么能忘掉自己呢?也因此不可能忘了妻子,她一直都在心里面。只是,幻影是多么的虚无缥缈啊!总想要当面一起谈心,即使在坟前相聚,隔着一层黄土,妻子毕竟就在眼前,也是聊胜于无的安慰。谁知苏东坡命运坎坷,四处漂泊,现在离妻子的葬身之处已经有千里之遥,想要和妻子说说话,聊一聊这十年来的辛酸凄凉,却到不了她的身边!更何况即使碰了面,经过这十年的折磨,让人多了满脸的风尘、添了两鬓的银丝,夫妻两个还能认出彼此来,手牵着手,促膝并坐,一起共话家常吗?讲到这里,夫妻的生死永隔,真是彻底的失落,那是生命中永远无法弥补的残缺。

可是,做做梦总是可以的,幸好还有梦可以带来一点补偿,苏东坡在梦里回到了故乡,看到了再也见不到的妻子,她依然坐在小窗前,正在梳妆。夫妻俩终于见面了,却是彼此相顾无言,只流下千行的泪水。那不只是激动而已,那是百感交集,不知从何说起,也是夫妻之间了解很深,一切尽在不言中,不用多说。而这千行的眼泪,是疼惜,是悲伤,也是安慰,苏东坡和妻子之间的情深义重、相濡以沫,就可想而知,难怪失去了同甘共苦的伴侣,苏东坡会这么寂寞。那座孤坟隔绝了夫妻的联系,留下他自己一个人面对人生的悲苦,所以是东坡心碎肠断的地方;每当漂泊孤寂的时候,东坡就忍不住想起长眠的妻子,那最后的一幕总是又浮现眼前,在种着松树的小山岗上,这时应该依然满是月光吧!同一个月亮,既陪伴着地下的妻子,也陪伴着世间的丈夫,月光是苏东坡对妻子的思念,也是妻子对苏东坡的真挚深情,一年一年地见证了无比深邃的恩爱。

苏东坡的这一阕悼亡词,可以说是明月相思的作品里最感人肺腑的一篇了。在此之后,明月继续照耀在无数的相思情境里,即使到了现代也没有例外,现代诗人卞之琳有一首题为《断章》的新诗,诗里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很有意思,所谓“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是说你成为别人的梦中情人,那个别人就是“在楼上看你”的那一个人,他在看风景的时候也看到了你,你就是风景里最美的风景,因此打动了他的心,连梦中都在思念着你;而这个被别人思念的你,站在窗边眺望着远方、看着风景,当月光洒落下来,就像一尊发亮的雕像,浑身散发着光辉,难怪会成为别人的梦中女神!而你已经注意到了吧?其中“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句,就是从三千年的诗歌传统里化出来的,明月相思的意境,根本早就出现在《诗经》里了!

这一节我们通过《月出》这一首诗了解了《诗经》“明月相思”的表达模式,看到了李白、苏东坡、卞之琳的相关诗歌,皎洁的月光让相思之情那么清澈透明,那么无边无际,于是更加扣人心弦。以后你抬头看到月亮,应该会更有感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