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假装自己很忙
最优焦虑区的出现明确了长期处于舒适区和过度焦虑状态的个体都会承受不良后果。长期置身舒适区的不利结果是消磨积极的正能量,反之,长期的过度焦虑又会导致身心俱疲。可怕的是,即便如此,还是有相当多的人愿意选择身处舒适区,拒绝突破,对自己的现状表现出难得糊涂的状态。于是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人每天马不停蹄地工作着,甚至忙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即使身心俱疲也不愿有所突破或改变,被动接受着现实的一切,逐渐消耗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殊不知,一旦环境或某一关键因素发生改变,耗尽适应能力的“舒适者”的身心必然全盘崩溃。
Martin目前的这份工作已经干了5年,不停地加班让他一度抓狂,但一旦有朋友劝他换份工作或者领导不安排加班了,他反而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内心有着隐隐的恐惧。于他而言,当前的这份工作虽然比较枯燥,但收入还算不错,不但实现了他买房置业的想法,还让他可以偶尔与家人度假,为妻儿买喜欢的礼物。加之现在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和同事都已熟悉,他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和状态,所以他不想失去这份工作,甚至调整岗位,宁愿承受异常忙碌的工作内容,奖金和薪酬却一成不变的现状。不同于Martin,同事John是一个不安分的家伙。他在完成自己手边工作的同时,还不停地申请新项目,甚至主动申请到工作难度更高的岗位。为了熟悉新岗位和提升工作效率,John比以前更忙了,甚至牺牲了几次与家人共度美好假期的机会。这样做的结果是,John的收入并没有提高多少,但他熟练掌握了多个岗位的工作技能,熟悉了公司的整体工作流程。
时光就在Martin和John的忙碌中流逝。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经济危机来临,公司裁员,两人都失业了。随后,Martin和John开始了投简历和面试的过程。求职过程中,Martin发现尽管自己在这5年中每天忙忙碌碌,但能力并没有获得太多的提升,那些原本擅长的方面好像也出现了短板,因而求职之路变得格外艰辛。同样忙碌了5年的John却非常“幸运”地被一家新公司聘用为项目主管,原因自然是他不但熟悉项目流程,而且可以独立地承担项目开发和管理。
同样在公司奔忙了5年,当环境变化发生时,Martin和John的结果却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在于前者是“看上去很忙”地工作,而后者是“真的很忙”,忙于提升自己适应更大压力的能力,忙于抵制舒适区的诱惑,忙于突破个人的发展瓶颈,忙于提升个人的竞争力……
美国心理学家、密歇根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提出了关于舒适圈的行为改变三圈理论,这一理论指出: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可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身处不同的区域,个体的情绪感受不同。当个体习惯了舒适区的放松舒适,要走出来,势必要面对学习区,接受一系列新的挑战,突破舒适区的天花板。然而这还不是结束,接踵而至的是恐慌区。身处这一区域时,个体会感觉自己处于完全失控的状态,压力巨大,甚至无力应对外界变化带来的恐慌,仿佛被焦虑不安、紧张害怕所淹没。于是一些个体为了逃离痛苦,会避免离开舒适区,宁愿选择用低效或无效的忙碌掩盖自己的恐惧心理,即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和恐慌区所要承受的压力和痛苦。
然而,相关研究表明,恐惧这一人人都感受过的心理,原本是一种保护我们免于受伤的本能情绪,结果在舒适区的影响下被无限扩大,甚而压倒突破创新的生存本能。个体一旦让恐惧情绪演变成毫无道理地害怕某事物,比如改变当下无效或低效的状态,它就成为个体前进道路上的阻碍,进而发展为一种有毒的情绪,操控着个体的生命,以致个体终生无法战胜自己,不得不瑟缩在舒适区中,宁愿降低自己的需求。
心理治疗师诺伯托·利维博士指出,恐惧是个体“感受到威胁时,如果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或没有资源解决,便会产生忧虑、苦恼的感觉”。这种可以自我喂养的情绪会不断循环,促使个体进入过度想象—恐惧反馈—加速失败的过程。
当个体进入过度想象阶段时,会因为对于某个特定情境的恐惧而在头脑中形成夸张的画面,进而由于放大事情最糟糕的结果而出现“末日症候群”。比如,处于舒适区中的个体会想象,一旦自己离开当下已经习惯的工作和环境,就会丧失原本拥有的许多舒适区的福利,感受到自己的生活会一团糟,于是开启众多对现实的负面认知,进而扭曲事实,即众多个体宁愿选择用表面的忙碌掩盖自己的无力和无能,也不愿意打破表面的舒适,努力提升自己。此时的个体实际上处于恐惧反馈阶段。
就像面对入侵的抢劫者,太多的个体想到的第一反应是让自己藏起来,而不是勇于反抗一样,个体在处于过度恐惧状态时,往往会向着相反方向退缩,这种相反的举动加速了个体的失败。就舒适区中个体的行为进行分析,此时的个体不是采取积极的措施提升自身的能力,而是用表面忙碌的方式来掩盖自己内在的恐惧,像埋头的鸵鸟一样把看不见当作不存在,一味地以假忙碌、转移注意力的方式逃避风险。这种消极的反馈行为是一种相当愚蠢的举动,假积极的表象终究掩不住真消极的事实。事实上,本身的能力也从不曾得到更多的提升,反而丧失了个人应对风险和变化的能力,最终加速了失败。
由上述的恐惧循环规律可知,那些像Martin一样置身于舒适区的人,倘若企图借用表面的忙碌来掩盖其内在的恐惧,那么一切风平浪静还可应付一时,可一旦环境发生些微的风吹草动,只能加速失败。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承认并接受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感受,试着找出恐惧的源头,然后将因恐惧而生的焦虑转化为积极突破现状的正能量,像John一样努力提升自己,这样在战胜恐惧的同时,也让自己练就了应对未来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