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与礼
1.礼的本质与作用
探讨“礼”的本义,可以从字形分析入手。《说文·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礼”的本义是祭祀神灵以求取幸福。“礼”的繁体字形“禮”是由“示+豊”构成的。
《说文·示部》:“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上,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段玉裁注:“言天县象箸明以示人,圣人因以神道设教。”凡从“示”之字多与神灵相关,如神社、福禄、祖宗、祈祷、祭祀,无不从“示”字得义。
《说文·豊部》:“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按:“以言事神之事则为礼,以言事神之器则为豊。”
《说文》“礼”下段注:“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礼字从示。豊者,行礼之器。”
其他学者的解释都是言其义理。如《礼记·礼器》:“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礼记·乐记》:“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许慎解释“礼”为“履”。《说文·尸部》:“履,足所依也。”段注:“引申之训践。”也就是说“礼”的特征是要践行。故《礼记》多处注疏“礼,体也”。“体”也是实践的意思。《礼记·礼运》:“礼也者,义之实也。”孔疏:“礼者,体也。统之于心,行之合道,谓之礼也。”所以,“礼”的特征是行,是实践。
关于礼的作用,文献中论述甚多:
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大戴礼记·礼三本》)
因为“礼”本于天地、先祖和君师,所以就用礼来祀奉天地、先祖,尊崇君师。不仅如此,礼还有更广泛的作用: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以下则是文献中对“礼”之作用的高度概括: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民之所由生,礼为大。(《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
为政先礼。礼者,政之本与!(《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记·祭统》)
关于礼与仪:
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礼仪”可以浑言不别,泛指抽象的“礼”,也可以指具体的“礼”的仪式规范,就是礼仪、个体修养、社会秩序的准则。故孔颖达疏:“本其心谓之礼。”郑玄《礼记序》说:“礼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
2.礼以时为大
先秦文献中无不包含着礼,但是公认的集中记载礼的文献有这三部:《周礼》《仪礼》和《礼记》。
《周礼》是宏观的治国理念。分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记》,介绍了国家各项政治制度,包括政府官制、教育制度、祭祀制度、军事制度、刑罚制度、各种工具制作方法等,描绘出古代儒家对理想社会的总构思,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国家政权组织机构及其职能的典籍。
《仪礼》集中论述礼仪制度和执行规范。今本《仪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共十七篇。可见礼仪相对微观的实践操作层面,是方方面面、无微不至的。
《礼记》是“礼”的概论,是解释《仪礼》的文章选集和资料汇编。成于众手,作非一时。至西汉前期共有一百三十一篇,戴德选编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也就是《礼记》。邵懿辰《礼经通论》曾对《礼记》内容有如下概括:“冠、昏、丧、祭、射、乡、朝、聘八者,礼之经也。冠以明成人,昏以合男女,丧以仁父子,祭以严鬼神,乡饮以合乡里,燕射以成宾主,聘食以睦邦交,朝觐以辨上下。”
除了了解三部重要的礼学经典著作,我们还要分清礼的内涵与外延,明白礼随时代变化的道理。清代学者焦循《礼记补疏·叙》说得好:“以余论之,《周礼》《仪礼》,一代之书也;《礼记》,万世之书也。必先明乎《礼记》,而后可学《周官》《仪礼》。《记》之言曰:‘礼以时为大。’此一言也,以蔽千万世制礼之法可矣!”
因为“礼以时为大”,“礼”就会随着时代变化,永远不会过时。所以我们讨论“礼”是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的。
君子的居住、饮食、仪表、言行等各个方面,古时都有烦琐的仪节。如:
夫昼居于内,问其疾可也;夜居于外,吊之可也。是故君子非有大故,不宿于外;非致齐也,非疾也,不昼夜居于内。(《礼记·檀弓上》)
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礼记·玉藻》)
像这些昼夜睡觉与否、睡觉时头的朝向等,以现代人的知识来看,都是完全需要摒弃的旧规矩,但是其中暗含的按照昼夜变化的自然规律作息的主张还是很有道理的。
孔子曰:“身有疡则浴,首有创则沐,病则饮酒食肉。毁瘠为病,君子弗为也。毁而死,君子谓之无子。”(《礼记·杂记下》)
孔子认为“毁瘠为病,君子弗为也”,是很通达的观念,而且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毁而死,君子谓之无子。”要知道,儒家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啊!
3.君子行礼以率天下
上面已经说明,君子的核心是按照礼的规范塑造的人格形象。不仅如此,君子更是礼的践行者和示范者。
君子勤礼。(《左传·成公十三年》)
君子动则思礼。(《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左传·哀公十一年》)
君子笃于礼而薄于利。(《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礼记·仲尼燕居》)
这些都说明君子就是按照礼的要求塑造的,在践行礼的同时,既完成了君子人格(个体),也示范了礼仪规范(他者—社会),发挥了以礼治理天下的作用。人生所经历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主要生活仪节,《仪礼》十七篇所规范的仪则,其执行者主要是君子,其示范者也是君子。这种论述,在诸子中比比皆是。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礼记·礼运》)
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礼记·礼器》)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礼记·中庸》)
日莫人倦,齐庄正齐而不敢解惰:以成礼节,以正君臣,以亲父子,以和长幼。此众人之所难,而君子行之,故谓之有行;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勇敢。(《礼记·聘义》)
对于君子行礼的示范作用,宋代苏洵《礼论》说得非常清楚:“古之圣人将欲以礼治天下之民,故先自治其身,使天下皆信其言,曰:此人也其言如是,是必不可不如是也。”
君子践行礼,示范礼,以礼治理天下。所以,君子与礼是密不可分的。
应当强调的是:君子行礼为其身,是一种个体修养自觉的行为,更是一种本能内化的需求,是心灵的需求。
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礼也。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其身,故神之为上礼;上礼神而众人贰,故不能相应;不能相应,故曰:“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众人虽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韩非子·解老》)
“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非由外而内,不是因为来自外在的强求压力,不是强行的规范和约束所致,内心的需求才是持久的动力。这是很高的道德境界。与此论述一致的是著名的论断: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 。傲,非也, ,非也;君子如向矣。(《荀子·劝学篇》)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行礼,是内心的召唤;学习,同样是心里的渴求。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当然需要逐步培养才能接近。而学习与行礼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习是追求知识与真理,行礼则是去实践和运用: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还需要指出的是:君子行礼,由内而外,还要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和担当。
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故必举其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经,礼之大伦。(《礼记·礼器》)
拘泥于日常生活小节而忘记了君子使命,就不是真正的知礼行礼。
4.君子礼乐不离身
有礼必有乐,故“礼乐”不分。君子行礼,也不能离开乐。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礼记·乐记》)
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礼记·仲尼燕居》)
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礼记·仲尼燕居》)
君子临政思义,饮食思礼,同宴思乐,在乐思善。(《国语·楚语下》)
礼乐的作用是传情达意,甚至不必直接交流,有适宜的音乐即可。感性的音乐表达完美地促进了礼仪情志的传导,因此,君子必须善于听音识义:
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
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
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
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
鼓鼙之声 , 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礼记·乐记》)
适宜的符合场景、环境的音乐,能够触动心灵,随乐而动。《史记·乐书》中还有类似的描写:“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礼记·乐记》)
这是“礼乐”之“乐”的重要性。
礼以时为大,乐也同样,与时变化,因而礼乐具有时代性和可变性。《淮南子·氾论训》:“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不因循,不守旧,是礼乐的特征,也是君子的特征。时代变了,君子的内涵在某些方面也会有所变化。
“君子”是一个十分深广的哲学命题,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为什么它在中华土壤上绵延两千载而生生不息?需要挖掘和讨论的问题很多。而笔者的专业是汉语史,是语言学方面的,若讨论君子、礼学等哲学或思想问题,实在是班门弄斧,诚惶诚恐。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教之。
王云路于杭州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