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曰:“出三界,则情根尽;离声闻缘觉,则妄想空[1]。”又曰:“出三界,不越三界;离声闻缘觉,不越声闻缘觉。”一念着处,即是虚妄。妄生偏,偏生魔,魔生种类十倍[2]。正觉流浪幻化,弥因弥极,浸淫而别具情想,别转人身,别换区寓,一弹指间事[3]。是以学道未圆,古今同慨!

曰:“借光于鉴,借鉴于光,庶几炤体尝悬,勘验有自[4]。”乃若光影俱无,归根何似?又可慨已!

补《西游》,意言何寄?作者偶以三调芭蕉扇后,火焰清凉,寓言重言,以见情魔团结,形现无端,随其梦境迷离,一枕子幻出大千世界[5]

如孙行者牡丹花下,扑杀一干男女,从春驹野火中,忽入新唐,听见《骊山图》,便想借用着驱山铎,亦似芭蕉扇影子未散,是为“思梦”[6]

一堕青青世界,必至万镜皆迷。踏空凿天,皆繇陈玄奘做杀青大将军一念惊悸而生,是为“噩梦”[7]

欲见秦始皇,瞥面撞着西楚;甫入古人镜相寻,又是未来[8]。勘问宋丞相秦桧一案,斧钺精严,销数百年来青史内不平怨气,是近“正梦”[9]

困葛藟宫,散愁峰顶,演戏弹词,凡所阅历,至险至阻,所云洪波白浪,正好着力,无处着力,是为“惧梦”[10]

千古情根,最难打破一“色”字。虞美人、西施、丝丝、绿珠、翠绳娘、苹香,空闺谐谑,婉娈近人,艳语飞飏,自招本色,似与“喜梦”相邻[11]

到得蜜王认行者为父,星稀月朗,大梦将残矣。五旗色乱,便欲出魔,可是“寤梦”。

约言六梦,以尽三世[12]。为佛,为魔,为仙,为凡,为异类种种,所造诸缘,皆从无始以来认定不受轮回、不受劫运者[13]。已是轮回,已是劫运,若自作,若他人作,有何差别?

夫心外心,镜中镜,奚啻石火电光,转眼已尽[14]

今观十六回中,客尘为据,主帅无皈,一叶泛泛,谁为津岸[15]?夫情觉索情、梦觉索梦者,了不可得尔[16]。阅是《补》者,暂为火焰中一散清凉,冷然善也。

辛巳中秋嶷如居士书于虎丘千顷云[17]


【注释】

[1] 三界:佛教术语,指众生轮回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皆属迷界,只有跳出三界,才能脱离苦海。声闻:听见佛说法而悟道。缘觉:通过解释轮回的因缘而悟道。

[2] 魔生种类十倍:佛经中关于魔的分类,有二魔、三魔、四魔、八魔、十魔等说。魔分十种,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八·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六》:“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何等为十?所谓:蕴魔,生诸取故;烦恼魔,恒杂染故;业魔,能障碍故;心魔,起高慢故;死魔,舍生处故;天魔,自骄纵故;善根魔,恒执取故;三昧魔,久耽味故;善知识魔,起著心故;菩提法智魔,不愿舍离故。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作方便,速求远离。”

[3] 正觉:佛教修为的境界,指真正的觉悟。弥因弥极:越是依凭,越是达至。弥,益。因,就。极,至。宋玉《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论语·子罕第九》:“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诗经·鄘风·载驰》:“控于大邦,谁因谁极?”浸淫:浸染,濡染。区寓:区域,范围。

[4] 炤:同“照”。勘验:查验。验,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排印本作“念”,概讹自崇祯本“验”之异体字“ ”。

[5] 寓言、重言:出自《庄子》,寓言指比喻论证,重言指引用他人的话论证。大千世界:佛道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6] 春驹:指蛱蝶。

[7] 繇:古同“由”。玄奘:崇祯本原作“玄装”,后文径改。惊悸:因惊慌而心跳得厉害。

[8] 瞥面:迎面。西楚:指西楚霸王项羽。

[9] 钺:崇祯本原作“越”,据文义改。

[10] 葛藟宫:青青世界中小月王宫殿名,以《诗经·王风》中《葛藟》篇命名。葛藟是一种藤蔓性植物,比喻被重重围困。演戏弹词:弹词是传统曲艺的一种,以琵琶、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流行于中国南方,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弹词属于讲唱文学艺术,区别于角色表演的戏剧艺术,所以文中将演戏与弹词并举。

[11] 谐谑:语言诙谐,略带戏弄。婉娈:柔媚。《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12] 六梦:古代把梦分为六类,根据日月星辰以占其吉凶。《周礼·春官·占梦》:“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13] 无始:指太古。轮回:佛教认为人行善行恶,来生都有报应,在天、人、恶神、地狱、饿鬼、畜牲等六道中生死相续,像车轮运转一样循环不息。劫运:灾难,厄运。

[14] 奚啻:何止,岂只。

[15] 客尘:佛教用语。指尘世的种种烦恼。一叶:比喻小船。

[16] “夫情”二句:陈继儒《晚香堂小品》卷二十二《牡丹亭题词》:“梦觉索梦,梦不可得,则至人与愚人同矣;情觉索情,情不可得,则太上与吾辈同矣。化梦还觉,化情归性,虽善谈名理者,其孰能与于斯?”

[17] 千顷云:阁名,在今苏州虎丘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