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我们三姐弟上小学的那几年,我家是整个村子最热闹的两个地方之一。我家是孩子们的天下,桥头是大人们闲聊乘凉的宝地。
我家是村头第一家,房子起在半山腰,小孩子们爬起山来似乎一点也不费劲,照样到我家玩儿。
差不多整个村上小学的孩子,都聚集在我家,暑假、寒假更是热闹非凡。
就连河对岸的孩子们,也跑过来玩。涨大水冲脱桥也不怕,谁家没个三亲六戚的?就算在我家吃住一两天也不要紧,最多不过是伙食开得不如他们自己家好而已。
只有几个孩子,很少到我家来玩,而是在自己家里读书写字。后来这几个人中,出了三个本科生。
我们三姐弟也因此养成了闹中取静的本领,任凭其他孩子怎么嬉戏打闹,我们都能够按部就班地看得进书、写得了作业,甚至临帖练习毛笔字。
讲起来我们大队七个小村,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村山场宽竹木多,土财主也多;有的村善于经商,闯出了千万富翁;有的村在政治方面比较强,干部出得多;有的村靠种植葡萄挣钱;有的村出去当兵的人多;有的村聪明灵巧的能人多;有的村通过养猪致富……
我们建家坪,则倚仗着“笔架山”的“地灵”,读书出去的人比较多。
1959年和1960年高考,我大伯蝉联广西高考理科状元,算是打响了建国之后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的第一炮。
我母亲这一辈的人,“跳出农门”的有好几个人。
我们这一辈的人,借着改革开放和九年义务教育的“东风”,文化水平比上一辈人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不仅走出了灵川,走出了桂林,还有几个人走出了广西。
从村头数到村尾,再数一数河对岸,20年间,一个不到200人的小村子,高中、中专,中师、大专、本科的有二十多人,硕士也有一个。
我家1个大专1个学士1个硕士;第二家4个孩子3个大专1个初中;第三家1个中专2个大专;第四家4个孩子3个初中,满仔(最小的儿子)大专没毕业跑出去做生意,听说混得也不错;第五家6女2子,最小的一儿一女读大专,毕业后当老师;第六家一1个中专1个高中1个大专;第七家1个初中1个大专;第八家1个初中1个高中1个大专;第九家3个初中;第十家1个高中1个大专;第十一家1个初中1个大专;第十五家3个大专;第十六家2个大专;第廿一家1个本科2个中专……河对岸也有一家2个本科1个初中的。
有几家的孩子,虽然读书只读到初中毕业,但是头脑灵活有商业天赋,做起生意来风生水起,日子过的也蛮不错。
有的女子老公嫁得好,公婆好讲话,儿女又乖巧,生活倒也顺心如意。
自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孩子们起码也能上到初中毕业。成年后走上社会,在文化上吃的亏,可就比上一辈人少得多了!
这二十多人基本是1969~1989年出生的,算是比较整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