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化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唐三彩釉陶的化学内涵

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产品有生活用具及明器(包括俑类)。其工艺精湛,造型奇特,色彩深厚,蜚声中外。这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品的一枝奇葩,也是唐代陶瓷工艺迅速发展的又一明证。

1899年,在修筑陇海铁路时,从洛阳的唐墓中出土了一批唐三彩釉陶器,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近一百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河南及长沙、常州、扬州等地的墓葬中发掘出了大量的唐三彩釉陶器。例如1972年在陕西乾陵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中就发掘出三彩釉陶器1600多件。

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还没有看到唐高宗时期以前的三彩釉陶。最早的三彩釉陶出于唐代李凤(卒于675年)墓。由此可推知,三彩釉陶的生产大概始于唐高宗中期,在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达到了极盛。由于唐代盛行厚葬,并且有明文见于唐代典章,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员死后可以随葬相应数量的明器,这就促使作为当时主要明器的三彩釉陶的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三彩釉陶易碎,不便长途运输,所以当时所用的三彩釉陶都是近地生产,即大多集中在唐代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附近。

根据对出土的唐三彩釉陶器的研究和对古窑址的考察,当时生产三彩釉陶的大致工艺是,原料就地取材,选择那些与瓷土较接近的黏土,但对坯泥的加工远不如制瓷那么精细。烧成后的胎体一般为白色,部分器物的胎体由于氧化铁含量较高,在氧化气氛下烧成,故略微发红。坯泥陈熟后,加工成型。它的成型工艺几乎吸收了当时陶瓷、漆器、铸造等多种手工艺的许多技巧,有轮制、模制、雕塑、粘接等,经过工匠的精雕细刻,生产出造型多样、形态逼真的陶塑。在陶塑阴干或烘干后,进行第一次烧成。第一次是素烧坯件,烧成温度约为1000℃。在这样的温度下,素胎的烧结程度较差,因此唐三彩是陶器而不属于瓷器。坯件素烧后冷却,然后就是挂釉。挂釉前应配制好各种色釉。三彩釉陶所使用的釉已不是用于瓷器上的石灰釉,而是熔点较低的铅釉。

中国铅釉的发明和发展与中国传统玻璃的源起和早期工艺有一定的联系。大约在汉初,人们直接利用黄丹(氧化铅,PbO)或铅丹(四氧化三铅,Pb3O4,红色)或铅粉[碱式碳酸铅,Pb(OH)2·PbCO3,色白]作为原料来制造玻璃时,工匠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能否将这些玻璃状的物质用于陶器表面,以使陶器更加美观实用。于是他们借鉴铅玻璃的生产工艺,将制玻璃的原料,例如黄丹、白石粉和少量孔雀石粉或赭土混合成泥浆,涂布在已烧制好的陶器素坯上,再经陶窑烧烤(800~850℃),便会得到表面一层美丽绿色或黄色玻璃状的铅釉陶。铅釉的发明可能就是这样起始的。

根据目前掌握的文物资料,铅釉陶首先出现在陕西的关中地区。在汉武帝时期的墓葬中尚属少见,在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前49年)以后的墓葬中,铅釉陶逐渐多起来,在河南的许多地区有较多发现。到了东汉,西至甘肃,北达长城,东至山东,南抵湖南、江西,均有铅釉陶出土。这说明铅釉陶的烧制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许多地区流行。东汉铅釉陶狗如图1-14所示。

图1-14 东汉铅釉陶狗

汉代的铅釉多为单色釉,大多是绿釉,偶尔有黄釉、褐釉。发展到唐代,铅釉的色彩增加了很多,有深绿、翠绿、浅绿、蓝、黄、黑、白、赭、褐等,但以白、绿、黄三色为基色。所以唐三彩釉陶器实际上是一种多彩釉陶器(见图1-15)。三彩釉陶中,绿色釉仍是用氧化铜类矿物(孔雀石、蓝铜矿)来着色,黄色釉、褐色釉是利用赭石(主要成分为Fe2O3)来着色,黑色釉是用铁锰矿来着色,蓝色釉则是用一种含钴的软锰矿来着色。由于陶胎以白色黏土为原料,又有一层白色化妆土,所以白色釉是用无色透明的釉覆盖在胎体表面化妆土上而呈白色。由此可见,在三彩釉陶的铅釉中,呈色元素除铜、铁外,重要的是增加了钴元素,而且还充分利用了同一元素的不同氧化物在不同环境中能呈不同色彩的功能。三彩釉陶在烧成过程中,那些呈色氧化物随着铅熔剂向四方扩散和流动,相互浸润,进而形成斑驳灿烂的色彩,加深了多彩呈色的效果,使釉陶显得更加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图1-15 唐三彩:立俑(①)和骆驼载乐俑(②)

由于烧成温度低,胎体大多没有烧结,用陶瓷的术语说,也就是它基本属于生烧,强度就较差,脆而易碎,不堪实用,故大多用作明器。凡是与死者在世生活有关的内容,都可通过三彩釉陶的制品形象地表现出来,特别是死者生前拥有的房屋、家具、生活用品、禽兽及服侍他们生活的各类人物和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杂耍舞艺等都成为陶塑的对象,以备死者带入阴间,继续享用。这就促使三彩釉陶的品种繁多,远比唐代其他任何一种手工艺品要丰富。出土的唐三彩釉陶文物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唐代生活的许多内容,为后人了解、研究唐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艳丽多彩的唐三彩釉陶器及其工艺也成为留给后人的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唐三彩运用和配制铅釉的成功经验在宋代得到发展,为多种低温色釉和釉上彩瓷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