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荐
杨叔子,我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
北京大学张海霞教授在学校的支持下,2007年就创办了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她1995年考取了我的博士生,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后又有机会,在北京大学王阳元院士直接领导下工作,以卓越的才能获得王阳元院士与北京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由于工作出色,她的舞台已从北大、中国走上了国际,是IEEE高级会员,也是国际iCAN联盟主席。
2012年我与夫人徐辉碧教授在北京观看了iCAN决赛,我们深知,青少年创新能力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绝非小事。张海霞清楚地认识到:“在iCAN这个国际化的平台上,今天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差距,也许有一天就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距。”我们的未来绝不是北京、上海之争,更不是中国东部与西部之争,而一定是北京与柏林、与东京之争,一定是中华民族如何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争。”讲得好!“风物长宜放眼量”!
时代大不同了!我们过去谈创新,往往只同Why、Who、What、When与How的4个W和1个H联系,而在这个“创新工程实践”中,这些只不过是它的组成部分,当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绝非全部内容。
我想,我就抄录张海霞的一段话作为这个“序”的结束语:“创新”本身就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工程”的实施又需要具备专业化、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校期间的“实践”才能够培养大家具备“敢想”的精神,“实干”的能力,去迎接创新创业道路上的挑战。中国人民一定能再创造出世界奇迹!
何志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前副校长,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我记得Alice(张海霞)第一次跟我谈到iCAN比赛是2007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她很兴奋地说正在跟企业合作积极推动学生用微纳米的新器件开展创新竞赛,这当然是件好事,有利于我们走出学术界的小圈子。可是没想到2009年1月在深圳见到学生实际的创新作品还是让我大吃一惊,特别是那个匪夷所思的电子鱼漂,学生们怎么想出来的?真的是创新无处不在啊,年轻人的潜力在正确的引导下可以颠覆这个世界!我跟Alice说:“你把这件事做好,坚持十年,你就是中国的创新之母!”因为我相信Alice的热情、执着和领导力,是能够在中国教育急缺创新引领的当下带领大家闯出一条路的,也就是这个比赛所提倡的“Yes,iCAN”的精神!
果然,在后来的十几年里,每次见到Alice就能够听到iCAN的好消息:比赛在国内迅速大规模铺开,并且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大力支持,不但把比赛很快变成了国际赛,而且还开始在国际上主要国家轮流举办。更加不可思议的是:Alice竟然通过和CEA(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的合作在世界上最火热的科技创新展会——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得到了免费展位,这真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让iCAN登上了国际大舞台!
这仅仅是个开始,Alice和她的团队在紧锣密鼓地组织赛事的同时,还开始了创新教育的尝试。记得Alice第一次跟我说她开创新工程实践课程的事是2010年前后。她说:“要想让更多人开始创新必须要上课教,形成教育方法,才能普及创新教育;只有普及创新教育,中国才有希望!”那时我真的开始对她刮目相看,想不到平日里看起来风风火火、从事科研工作的她看得如此深刻,和我这几年对中国教育的观察和看法一致:中国的教育,什么都不缺,独缺创新这一根本!很高兴她看清楚这一点,可真的没想到她走得这么快:她带着同事们在北大的课堂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带着学生到美国各大学校访问交流、提升和完善课程,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2015年,中国开始全面推动创新创业,Alice和她的iCAN比赛以及课程经过了将近十年的摸索,已经走到了时代的前面,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从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培养入手,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能力提升,并结合比赛让创新走出校门、走向国际,让每个青年学生充满自信地开启自己的新人生。这就是中国最需要的创新教育,也是应该大力普及的模式:根植创新教育,iCAN影响世界。
陈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系系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
张海霞是中国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先驱。她的能量、热情和投入有巨大的召唤力。10年前她创立iCAN,通过竞赛方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并把竞赛推广到世界多个国家。她通过“创新工程实践”来讲授创新创业过程并辐射全国学生。非常高兴看到iCAN和“创新工程实践”教学的成功,我为张海霞感到骄傲。因为这与我们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推崇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学,经常通过竞赛方式激发学生热情,如现在风靡全球的机器人大赛就是从我们的本科课程扩展出去的。今天,更高兴看到张海霞和她的合作者把实际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写成此书。这是一个新的升华。能让更多的人学习和领悟创新创业过程;以及创新创业为什么能培养人才、创造财富。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许智宏,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校长
我从“创新工程实践”中学习了不少,特别是其对革新教育的理念以及大胆的实践,使我十分敬佩和由衷的高兴。在我任校长期间,我一直觉得,今天的北大,虽然仍属精英教育,但与那种主要是培养学者、教授、科学家已有极大的变化,今天的北大虽然仍要培养学者、教授、科学家,但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面临创业就业的困惑。有感于我校学生毕业后缺少创新的理念、创业的实践,虽然当时提出要让理工科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毕业前就接受必要的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理念,但是当初也只能是让学生可以去选读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课程。现在你们把所有这些有机地整合成一门课,重在实践,并且带动了海内外的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很有意义。
期待这门课越办越好。现在这门课还是比较侧重于“互联网+”,希望以后能增加不同领域的内容和案例。也希望通过你们的努力,让将来走出北大校门而成为企业家的北大人,能恪守职业道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祝你们取得更大的成功!
李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
“创新工程实践”是非常有价值的创新教育实践。
高松,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
“创新工程实践”是由北京大学推出的全国高校共享学分慕课,为促进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本书的出版让更多学生在课内外受益,为中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范例。
杨斌,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
作为一直关注张海霞老师及“创新工程实践”探索的同行,我推荐你们通过阅读本书而领略一二,他们教的是很硬、很工程的领域,却充满着对育人的热爱,更希望受到“张海霞们”的启发和激励,我们各自开展富有生命力的教学创新,让工程课程、让创新育人鲜活起来。
王中林,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教授
科学的生命在于探索和创新,创新来源于教育和科研历练。张海霞老师和她的团队正在把这样的创新教育通过“创新工程实践”贯彻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去,相信会影响和教育更多的年轻人开启自己的创新人生。
孙宏斌,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秘书长
赛课合一,十年一剑。历经十年努力,张海霞教授发起的iCAN大赛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它以学生为主体,将创新教育融入大学课堂,将创新精神融入学生血液,充满了梦想、勇气和挑战。本书将大赛和课程沉淀下来,变成文字,其中包括了设计思维、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等核心内容,鲜活案例无处不在,可读性强,令人爱不释手。
冯林,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
“想到就要做到,做到就要创造。”“创新工程实践”告诉我们如何想、如何做、如何创造,张海霞教授及其团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