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创新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
传统的思维模式在解决问题时,一般是先看看存在什么问题,引起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然后再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创新思维和传统思维有哪些区别呢?首先我们玩一个可乐罐游戏。
【可乐罐游戏】
翟江波和杨清波有一篇文章,名为《第六罐可乐》。文中假设可乐的价格是每罐2元钱,同时2个空罐可以换1罐可乐。如果一共6元钱,问最多能喝到几罐可乐?几乎90%的人都认为可以喝5罐可乐,同时剩1个空的可乐罐。其实,如果换一种思维模式,不要将思维仅仅局限在买可乐上,就可以获得与众不同的答案。比如可以先向其他人借一个空可乐罐,加上自己的空可乐罐,又可以换1罐可乐,喝完了,将空罐再还给出借人,这样就可以喝6罐可乐了。
但是当你向别人借空可乐罐时,别人是否愿意借给你呢?如果别人不愿意借给你,该方案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不能保证100%可以实现。翟江波的故事到此就讲完了,其实我们还可以继续扩充,我就曾在《矛与盾的平衡》一书中续写了下面的故事。
当我们在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和价值性时,发现翟江波的方案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案?比如先向卖可乐的老板赊1罐可乐,等喝完第6罐,再和自己以前剩余的1个空可乐罐一起还给老板,这样就可以喝到6罐可乐。可是这一方案是否可行,还取决于老板是否愿意赊给你1罐可乐,这一方案的风险也较大,不能保证100%可以实现。那么是否还有其他方案呢?
还有一个方案,就是我们可以组织一个团队,团队中每个人都剩1个空可乐罐,我们将团队所有的空可乐罐聚集在一起去换可乐,一直做下去,团队平均每个人就可以喝到接近6罐可乐,由于是一个团队在做,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加。
只要我们学会相互协作,实现“双赢”,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前提条件是有人有空可乐罐,并且愿意将空可乐罐借给你。如何获得空可乐罐是一门艺术,其实只要我们记着“双赢”的原则,比如在向别人借空可乐罐时,承诺还可乐罐的同时再附加半罐可乐,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有利可图,通常就容易借到空可乐罐,从而可以用6元钱喝到5.5罐可乐。
另外,可以将自己的空可乐罐“出租”,凡是“租借”空可乐罐的人,必须还自己半罐可乐。当出租给第一个人时,自己可以多喝半罐可乐,也就是5.5罐,喝完后,自己手上还有一个空可乐罐,再继续出租,就可以喝6罐、6.5罐、7罐……照这样下去,就可以喝无穷多罐,虽然增长的速度慢点,但是会比别人都喝得多。
当然,如果我们再换成投资思维模式,其结果就会完全不同:首先用6元钱收购空可乐罐。假设现在市场价1个空可乐罐卖0.1元,你可以买到60个空的可乐罐,这样就可以换30罐可乐,留10罐自己享用,其余的20罐卖掉。为了使现金周转速度更快,你以低于2元的价格销售,比如1.5元,可以获得30元。下一步该如何做?相信很多人会继续买可乐罐。可是,如果买下了空可乐罐,可乐厂商却宣布活动结束,30元岂不变成一堆垃圾了。那么,该如何做呢?其实,只要留下自己的本钱——6元,用剩余的24元再投资空可乐罐,就可以在赚钱的同时规避风险了。
此外,当大家看到可以用空可乐罐换可乐的时候,就会有人介入回收空可乐罐的活动,这时,空可乐罐的价格就不再会是0.1元。同时其价格应该不会超过1元,否则,就不会再有人买可乐罐来换可乐了。也就是说,只有空可乐罐的价格低于1元,并且有人有空的可乐罐,而你可以买到这些可乐罐,游戏才可以玩下去。
在同样的资本条件下,要想获得更大的效益,如果按照人们习惯的思维模式采取常规的方法,绩效不会比别人好到哪里去,且往往会陷入恶性竞争。如果你还记得“空可乐罐”,利用很多公司所谓的“垃圾”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可以获得比别人更高的效益。如果组织能够秉持团队合作、相互协作的精神以及双赢的理念,采取有效的行动,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如果换一种思维模式,和别人做的不一样,其结果就完全不同,这就是创新。
换一种思维模式可以创新,换一种思维模式可以做到很多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情!生活中要时刻记着自己的“空可乐罐”和自己的“6元钱”,聪明的企业管理,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益;聪明的投资,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
2.1.1 创新需要自强自信,万事没有不可能
重新审视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一条道路不容易走通,就可以换一条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很多情况下,大家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我也没办法”。是真的没办法还是没有主动去想办法?创新思维教会大家,对于任何的问题,都会有解决方案。没有100%完善的方案,先找一个方案将事情做成,然后再进一步迭代,将事情做好。变换一种角度考虑问题,往往很多大家认为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创新没有不可能。
当爱迪生为寻找合适的灯芯失败了上千次后,他仍没有放弃。于是有人嘲讽他,而他却风趣地说道:“至少我也收获了一千多根失败的灯芯!”爱迪生换了一种角度回答,既消除了自己的尴尬,又缓和了气氛,也使人们看到了他的良好心态。因而,换一种角度,便是一种豁达。当面对一朵花时,林黛玉不禁发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孤独和感伤,而龚自珍却发出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绝唱。同样面对一朵花,却有不同的感受,换一种角度,便是另一种境界。比如每天工作结束后,回家还要洗衣服,有人就会觉得特别累,如果换一种方式思考——我还有衣服可以洗,别人想洗可能还没有呢,这样就不感觉累了。天天出差,很多人认为非常辛苦,可如果把出差视同公费“旅游”,这样也就不觉得很辛苦,天天都是快乐的。当客户认为产品价格太高时,一般企业就会开始打折,此时如果换一种思路增加客户的增值服务而不打折,可能会更有竞争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人们学会的是“5+5=?”,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创新需要了解的是“?+?=10”,从目标出发,获得无穷多个不同的解决方案。
在整个创新设计思维的过程中,特别在创意设计阶段,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认为万事皆可能,所以不批评、不议论、不说“不可能”、不说“你错了”等。因为大家认为不可能,主要是按照常规认为不可能,这样就很难创新。只有将大家认为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才会实现创新。所以一定要有开放的思想,接受任何狂野的点子。
在大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任何问题,不管好坏都会有解决方案,先将事情做成,然后将事情做好。最怕的是还没有开始,很多人就会讲“不可能”“不行”“没有时间”“缺少资源”“成本太高”“简直就是天马行空”,等等,往往将好的创意扼杀在萌芽阶段。有时还没有做就自己怀疑,“我不会”“我没学过”“这不是我的事情”“这是其他人的事情,和我没有关系”。等大家试一试,就会发现自己的巨大潜力。所以创新设计思维需要开放的心态,需要自信。
【穿越A4游戏】
每个小组只用一把剪刀和一张A4纸,不许剪断,不许用胶带或者胶水,在10分钟之内,剪一个能让全小组成员同时穿过去的纸圆圈。做得快的小组获胜。注意不允许团队照一张合影,然后将A4纸剪穿一个洞,最后将拍摄合影的手机从洞中穿过去。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总会有小组成功“穿越”。“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中”。要想挣脱枷锁、跳出框框,必须先知道自己被监禁。只要动心,就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如果把大家公认的不可能变成可能,那就是颠覆性的创新。
【暴风雨夜的选择】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你驾车经过一个车站。车站上有三个人在等巴士,其中是一个病重的老妇人,一个是曾经救过你命的医生,还有一个是你长久以来的梦中情人。如果车只能载一位乘客,你会选择哪个?
最佳的答案是,让医生开车送病重的老妇人去医院,你下车陪着梦中情人等车。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可是如果只想着你能带一个人,而且不放弃你自己的车,那么总会有一些遗憾的。
2.1.2 创新需要变换角度,寻求别样的创新路径
对于很多棘手的问题,换一种思维模式,换一种角度,问题可能很快迎刃而解了。比如激光笔打在LED屏上看不到,而且大型演讲需要几块屏幕同时播放PPT,激光笔仅仅只能打在一张屏幕上。换一种思维,能不能将激光笔的光点打到播放的电脑上,然后电脑同步到每个屏幕上。再比如割草机的噪声过大,如何消除噪声,通常的做法是减震,加润滑剂等,但是换一种思维模式就是能不能让草不长高。最早锯子锯木头是木头固定,锯子来回拉动;换一种思维能不能让锯子固定,而木头动,就有了圆形的电锯。
【脸还是酒杯】
看看图2-1,你看到了什么?相信大部分人都看到了6只酒杯,你是否还看到了6对各种表情的人脸?有严肃的,有狂笑的,有抿嘴互相蔑视的,有惊讶的,有平静的,还有微笑的。如果你还没有看出来,提请大家注意忽略黑颜色,将注意力放到白颜色上。
图2-1 脸还是酒杯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可能完全不同。比如电梯速度慢影响业主工作。如果站在业主的角度解决问题,会有很多不同的方案,诸如电梯分单双号楼层停靠;电梯分高低层停靠;业主错峰上下班;增加电梯数量;在每层设置玻璃绘画墙,让大家等电梯时自由绘画,延长大家等待的耐心等。如果站在物业的角度,可以采取提高租金、减少使用电梯的人流量,状告设计师设计不合理而索赔等。
【走迷宫游戏】
在5分钟之内,请大家在图2-2中找到从“开始”点到“结束”点的路径。
图2-2 迷宫
大部分人会从“结束”点向上找,能很快找到一条路径。如果问大家还有谁找到了不同的路径,有人可能会回答:“可以从迷宫的外面走一个正方形的半边。”这时再让大家仔细观察,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径。仔细观察,“开始”点是谁在走迷宫?这时大家会恍然大悟——蜜蜂。难道蜜蜂飞过去要拐弯吗?要让游戏做得更有意思,可以将迷宫打印到一张A4纸上,发给每一个参与者,然后让他们走迷宫。这时最简单的方案就是将A4纸对折,使“开始”点和“结束”点重合,不需要飞,就可以直接从“开始”点到“结束”点了。
小贴士
在创新的过程中,大胆狂野的想法往往来自打破常规、否定常规。比如人们都知道餐馆提供就餐服务,客人根据餐饮消费付款。如果否定常规,餐馆不用提供就餐服务,而是提供做饭的厨房,客人自己体验或者自助做饭,餐馆按时间收取服务费,而餐饮免费。这样就可以产生创意!
2.1.3 创新需要行动,做成比做好更重要
创新需要快速行动,而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计划。先将事情做成,然后将事情做好。敏捷开发原本是软件开发的一个名词,是指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项目开发(如图2-3所示)。在敏捷开发中,项目在构建初期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具备可视、可集成和可运行使用的特征。也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小项目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
图2-3 敏捷开发
很多的创业项目,一开始没有自己的产品,需要研发一款快速赚钱的产品,这时敏捷开发就非常重要。先开发一款产品,快速上市,和客户共同成长,从客户的反馈和投诉中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调整自己的产品。也可以将客户拉进自己的研发过程,以达到快速实现产品的实现。
我们知道,企业产品发展的规律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一些国际化的大公司,当它们的产品在全球占据了大部分市场,市场几乎达到饱和的时候,这时企业如何转型,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企业不转型,就是等“死”,可是转型转不好,风险很大,也就等于找“死”。如果都是“死”,找“死”可能还会有很多的机会,等“死”就只有死路一条。
【蒙眼排队游戏】
参加人数:不超过100人。
活动时间:40~50分钟。
道具准备:每人一个眼罩,一张写有“0~100”数字的卡片(可以重号)。
空间要求:空间尽量大点,蒙眼看不到时要注意安全。
游戏目标:用40~50分钟的时间,大家按照数字的大小排成一队。
游戏要求:讨论结束后,每个人发一个眼罩和写有数字的卡片,数字只能自己看到,不许其他人看到,然后用眼罩蒙上眼睛,大家利用10~20分钟的时间按照数字的大小排成一队。在排队的过程中不许说话,如有违规者,视为全班任务失败,时间用尽而没有完成任务,游戏失败,每个人做俯卧撑10个。当全班认为完成任务或者时间用尽的时候,每个人取下眼罩,检查排队的顺序。排错数字顺序的人加罚10个俯卧撑。
老师将大家蒙眼游戏的过程录像拍下来,最后总结用。
提示
这个游戏其实很简单,但是完成任务却不那么简单,一是不许说话,二是蒙着眼睛看不到,如何表达和对比大小数字,以及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成了问题的关键。首先大家快速选出一位班长来指挥全局。一般情况下,大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讨论方案,却很少有人去快速演练。说得很好,但是演练的时候就会发生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演练比计划更重要。首先讨论如何不说话表达自己的数字,如何传递信号使两人交换位置,如何知道队伍已经排完等。将团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演练,一部分观察。当进行演练的时候,就会发现前面的人没有获得正确的信息,需要后面的人再传递一次信号,这时该如何实现;是否完成任务,需要随时用信号确认;当确认任务结束,如何将信息传递给老师;还有如何确认自己的位置是否正确等。
这个游戏告诉大家,计划很重要,但是行动更重要。先做试验(做原型),再进行调整。
如参加游戏的人数太多,为了加快速度,可以采取将人员数字以50为界分成两组,每组完成任务后,再合并成一组。
2.1.4 创新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拆除心中之墙
创新最怕的是固有思维,坚持传统的思维模式,习惯是最可怕的习惯,认为老祖先留下的都是正确的,都是经过好多代人总结出来的,所以就去继续坚持,不思考、不质疑地接受。比如人们常说牛奶最有营养,因为牛犊就是喝牛奶长大的,可是现在的牛奶真的最有营养吗?再比如人都需要穿衣服,可是人为什么要穿衣服?大家会说是保暖、防晒、遮羞以及装饰。那么不穿衣服是否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这时也许会获得创新的产品或者方案。
创新最怕的是靠经验办事,当别人有一个好的想法,我们凭着自己的经验就批评,这样的想法行不通,将创新的创意埋在了萌芽阶段。比如当年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可是当董事会讨论要不要做数码相机的时候,他们首先问如果客户用了数码相机还会不会再使用胶卷,答案是不会大量使用了,这时董事会就认为使用数码相机就会失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放弃了数码相机的生产。
创新最怕认为自己是某方面的专家,别人的建议都听不进去,认为只有自己是正确的。这样就很难去创新。
创新最怕的是受到自己所学专业、擅长领域、知识面所限制,还没有尝试创新,就认为自己做不成。比如有人认为自己是学理工科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创新都是发散思维强的人做的事情,所以自己不会;让大家画一幅画,很多人就说我没有学过,我不会,或者说我不擅长画画,就放弃了。
创新最怕将在某些范围内正确的结论,在所有的地方都拿来使用,最后导致错误的结果,更可怕的是限制了创新的探索和发展。比如“两条平行的直线永不相交”,这一理论在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中都是对的,但是在射影几何学、拓扑学中却不成立。最近有些专家讲到第一性原理时,对《几何原理》大加赞许,其实《几何原理》中的很多原理有它的局限性,在后续的科学中,比如射影几何和拓扑学中都不成立,如果只接受几何原理,就不会出现射影几何学和拓扑学。再比如“克隆技术”就是打破了传统的有性繁殖。
创新最怕的是在原有的条条框框内办事,不敢冲破牢笼,只会墨守成规。在创新方面,规章制度和标准也束缚了大家的手脚。比如医院每天都说以患者为中心,可实际上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的部门为中心。要改善流程,做到一站式服务,就需要问“是否可以减少患者在医院的接触点(预约、挂号、看医生、开处方、划价、缴费、化验、透视、再看医生、开处方、缴费、取药)”,或者问“如果患者不到医院看病,而能否找到解决方案”,这样就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创新方案,比如穿戴设备自我诊断,远程医疗、大数据分析等。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如果他认为原来的流程和产品是对的,就不会发现这一新的药物。
改变原来的流程或者标准,是创新的又一个动力。比如原来的水龙头洗手需要三个步骤,将水龙头打开,洗手,然后将水龙头关上。如果问“如何减少流程”,就有了感应水龙头的发明,使洗手只要一个步骤就可以了。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教会了大家“5+5=?”,培养的是学生寻求唯一正确解决方案或答案的能力,其结果往往是越学思想越僵化,扼杀了创新的基因,没有寻求更多其他创新方案意识,更不会去寻求狂野的解决方案。知识越多越容易创新,知识越多越不容易创新。第一句是说创新一般是在前人知识、发明、理论、应用的基础上实现的;后一句是说学习越多,思想越容易僵化,所以需要有一套训练右脑的方法,使得右脑快速发达起来。在解决问题时能有一些灵感,有一些奇特的创意,有一些创新的点子。
创新需要打破思维的限制,创新没有不可能,需要想尽一切办法找方案,而不是事先找一些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或者事后找为什么没做成的理由。不要抱怨,不要指责,不要批评,不要找客观的理由,比如没有时间、没有人才、没有技术、没有材料、没有经验、没有对标的项目等。
创新还要打破环境的限制,不要认为我不是名校的学生、我是小地方来的,所以做不了创新;比尔盖茨是大学没有毕业的人,爱因斯坦是三岁多还不会说话的人,霍金是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不要认为环境不好就不能做创新和发明,大家人人都可以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