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生态功能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数据来源

①底图来源于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以下简称“二调”)制作图件,相应土地数据也来源于“二调”;相关资料图主要来自各个地方分管部门所提供的调查、规划和项目图。

②经济社会数据来源于相关时段的五峰县经济社会年鉴、县志和统计局普查、调研数据。

③指标计算的基础数据来源于五峰各乡镇、职能部门填报的数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及采用遥感技术直接获取的数据。

④中文期刊、硕博论文文献主要来自CNKI数据库,英文文献主要来自EBSCO ASP、Elsevier Science Direct Online、ProQuest、SpecialSciDBS国道特色、Springer、SAGE和Google学术,书籍文献来自学校图书馆馆藏、CALIS联合目录高级检索,通过馆际传递、CADAL数字图书馆等方式获取。

1.3.2 研究方法

①文献归纳法。借助图书馆数据库,对相关关键词进行搜索并整理,形成重点生态功能区空间管治研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对案例地发展历史进行研究,了解事物的全貌。

②GIS空间分析。运用ArcGIS 10空间分析软件,通过空间数据采集、数据矢量化,对功能区划进行缓冲、叠置、可视化等分析,采用网络分析法对基础公共服务状况进行分析。

③数学模型分析。融合物理学、模糊数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度进行研究。

④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采用地类转换的方式将空间范围具体划定的基础上,借助FRAGSTATS软件实现景观格局的量化分析,引入物理学模型求得三类空间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而利用本书所构建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空间管治模型对各类进行相应的定性分析。

1.3.3 技术路线

本研究将围绕“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类空间,四块内容”的思路展开。

①一条主线: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国土空间管治问题。将研究对象置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政策背景下,同时准确限定研究对象的具体边界,定下研究的基调。

②两个体系: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重点生态功能区空间管治的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为后文研究的展开提供概念和方法基础。

③三类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本研究通过尝试将整体空间分为三类,更加清晰地了解生态保护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所面临的困境,并从人类活动更为剧烈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找到突破口,探索“早管治,不污染”的人与自然协同发展道路。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书研究主题为重点生态功能区,故首先对生态空间进行解析,第3~7章按照生态、生产、生活的顺序展开,但在对三类空间进行整体叙述时,仍沿用通用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表述方式。

④四块内容:概念与方法体系—历史与现状格局—问题解析—优化策略。本研究按照研究的逻辑顺序将研究切分为以上四个相互衔接、逐步深化的研究内容,在对案例地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获得重点生态功能区空间管治的共性问题,在对问题进行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

图1.3 本书技术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