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理论基础
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本研究具有跨学科的属性,跨度从自然学科到人文学科,且管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行为,因此仍将其整体上升到人地关系的高度,在空间生产理论的指导下,从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视角对其展开研究,在分析具体行为时参考相关学科理论方法。
2.1.1 人地关系理论
西方的人地关系理论随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变化不断演变,从最初的较为朴素的赫拉克利特讲宇宙与人类视为整体起步,逐步发展出唯心主义、生态主义以及环境决定论等观点,到20世纪中期计量革命出现,相关研究开始减少,后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生活方式的研究重新得到重视,20世纪60年代后现象学(等结构主义观点)出现,提出将研究对象置于情境之中进行讨论,整体形成四种世界观,对应四个根隐喻,即有机体主义——有机体、形式主义——马赛克拼图、机械主义——机械系统、情境主义/文脉主义——舞台。四种观点相互演进共同发展,随着主要的社会问题变化针对不同类型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但逐步受到后现代主义对不确定性研究的挑战。在当下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人地关系理论有待进一步提升以解决当下和未来出现的人地关系问题[84]。
国内相关研究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始终被视为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并发展出一系列详细分类[85],对于本研究来说,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将对空间景观与结构的量化分析同环境的影响作用,以及二者之间关联结合起来,努力从环境决定论、“计量革命”成果中分别汲取营养,借助文本分析等方法,阐明空间管治中人对空间的利用问题,以及空间在人类利用中发生的数量、结构改变。
2.1.2 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生产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流的地理学理论和思想无法解释城市空间分化和隔离问题,地理学家将马克思主义与空间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派,其中以城市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法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是空间生产理论的首创者,他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和资本主义城市空间实际,建构了三元一体理论框架,即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其核心观点是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与生产过程。随后地理学家受此观点影响在本学科内进行应用,并对该理论进行丰富发展和补充。大卫•哈维、爱德华•苏贾、曼纽尔•卡斯特尔、尼尔•史密斯等不断采用案例等对其进行完善,形成大量可供借鉴的方法和手段。
在1974年发表的《空间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中,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其观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既然认为每一种生产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独特空间,从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生产方式必然伴随着新空间的产生”;二是讨论空间与国家的关系,认为城市空间的生产过程中,国家政治权利主导一切[86]。本研究中,三类空间分别对应了三种生产方式,除生产空间外,生态空间主要是生态产品的生产,而生活空间主要是人的生产,每一种生产方式都对应了一种空间;空间管治中国家/政府作为行为主体,通过主体功能区划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产生重要影响,可以集中体现国家政治权利的作用。此外,空间辩证法认为空间格局为人类活动的作用表现,可用地理方法测算空间格局,用地理学方法测度人类行为的合理与否,判断空间格局、质量应有走向,进而对人类活动进行规范。故本书借助该理论进行研究。
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不仅是承载物质实体的“容器”,而且是被生产出来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space is a social product)。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空间生产模式,或者说每个社会为了能够顺利运作其逻辑,必定要生产(制造、建构、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空间[87]。城市空间组织和结构是资本生产的需要与产物,资本、权力、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正在成为重塑城市空间的“关键词”[88],资本、权力和空间的关系在这一理论下得到新的认识,资本主要作用于物质的、社会—经济空间的生产,而权力主要作用于抽象的、政治—制度空间的生产。这两个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交织[87]。联系重点生态功能区这一特殊空间类型产生原因是国家从全国范围内对资源的重新配置,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产物,该空间及其子空间的管治逻辑有其独特之处,借助该理论进行分析。
2.1.3 协同论
协同学作为一门横断学科,研究系统中子系统之间是怎样合作以产生宏观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功能结构的。这里所说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功能结构”,即“自组织”[89]。其学科目标是确定系统自组织赖以进行的自然规律。由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组成的人地系统具有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的双重特点,三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形成独特的自组织现象。复合系统的协调是指在系统内部的自组织和来自外界的调节管理活动(即他组织)作用下,其各个组成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共存,以实现系统的整体效应[90]。整个区域系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其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各个组成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一个子系统轻微的涨落可能会在另一个子系统或外界的影响下变成大幅度的涨落,推动原有宏观结构从有序到其他状态的变化,进而引发子系统的变化。因此,从协同学的角度研究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三个子系统的协调特征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