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探寻的管理世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浅谈管理类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马晶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摘要】信息素养是高校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准员工”,提高信息素养是大学生应对当前信息爆炸时代的重要任务。不同于其他学科,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未来所涉及的行业、领域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在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管理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化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养;管理教学

一、引言

信息素养是高校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需求下对信息能够准确定位、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并解决所面临问题的一种能力。随着“互联网0”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已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信息素养已成为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基本素质。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准员工”,提高信息素养是其应对当前信息爆炸时代的重要任务之一。

不同于其他学科,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不管未来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工作,还是加入创业大军,其所涉及的行业、领域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当今信息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无论涉足任何领域,学生在应用自身战略、营销、人力等专业知识的同时,都需要迅速掌握本领域特定的信息资源,甚至加以挖掘和利用,这就使得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信息快速获取与理解、跨专业交叉应用等能力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将在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管理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化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

二、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与管理类专业的特殊需求

(一)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与整合能力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速度都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可以轻易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信息。与此同时,他们在信息检索、软件操作等方面的信息技能水平也大大提升。然而,信息技能不等同于信息素养,后者强调在面临复杂问题时所需的信息意识与主动性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在获取和整合不同类型的信息时做到有的放矢,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搜索,以问题为导向,在快速获取有效信息的同时,整合不同信息资源。

与此同时,信息爆炸时代所带来的另一重大影响是信息更新速度的快速提升以及信息的大量碎片化。一方面,对碎片化信息的过度依赖容易导致学生思维过程的钝化,缺乏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容易使学生盲目跟风,从而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快速更新的信息资源也对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动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像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与动态,获取相应文献应是研究生的基本功,而如果学生从事行业咨询工作,最新的行业统计数据就是必不可少的分析资料。快速准确的信息获取与整合能力,在强调信息的有效性和时效性的同时,更注重信息对解决问题的实际作用。

(二)提高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

信息甄别能力强调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能够准确判断信息价值,并对其进行筛选和多方对比求证。信息素养教育需要训练大学生对于互联网上的信息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是微博、论坛上的帖子,还是学术大牛发表的论文,都要做到不轻信、不盲从;提高大学生对垃圾信息的抗干扰能力,对不良信息坚决予以排斥;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消费和合理利用的意识,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袭,在纷繁的信息环境中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三)管理类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特殊需求

对于大多数学科而言,信息素养需要在特定的知识领域和情境下进行讨论。例如,一个语言学家在面临某个问题时,可能需要到化学文摘数据库中检索其想要的信息,但其检索的过程未必顺利,这是因为语言学家缺乏对化学学科背景的掌握。然而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将来的科研以及工作过程中,往往需要接触不同类型的行业、学科或技术领域,一个营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有可能进入一家医药或者电子产品企业工作,这就要求学生拥有相对开阔的认知体系和良好的学科素质,在进入某个陌生领域时,能够快速掌握与该领域相关的信息来源与背景,快速适应角色。这一需求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只有拥有一套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开阔的视野,才能充分提升自我信息意识、增强对信息的敏感度、提高信息检索和利用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学科交叉效应日益显著,以往清晰的学科知识边界正逐渐模糊。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做到术业有专攻的基础上,不应拘泥于某个单一学科,应积极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既要“精”,也要“广”,这对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其未来职业胜任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管理类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化与提升

(一)完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

课程教育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首要方式。目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以信息检索以及计算机类课程为主。前者主要由图书馆承担,后者则分散于不同的学科的教学环节中。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所以往往“重技术轻素养”,对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支撑力度不足。正如很多学生在大学都选修过信息检索类课程或者听过相关讲座,这类课程或讲座通常会介绍校内图书馆采购的数据资源以及不同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然而当学生需要为论文或课程报告进行文献整理时,仍然无从下手,一方面是没有制定有效的检索策略,难以定位到合适的文献,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对手头资料的有效梳理,盲目罗列。

完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需要强调图书馆以及专业学院间的合作,以信息检索与分析类的课程为龙头,以计算机等技术类课程为支撑,结合不同类型的专业需求,使学生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理解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锻炼系统化的信息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设计可以包含不同类型的课程形式,包括独立课程、整合课程以及实践环节等。独立课程,如信息检索与分析、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以普及信息知识与信息技能为目标。此类课程属于信息素养的基础性课程,虽然目前学校多开设有相关课程,但此类课程往往不能与实际问题有效结合,因此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整体水平的作用十分有限。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相结合,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中,在锻炼学生掌握信息检索、评价、利用与交流的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信息素养以及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认识,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

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中的整合课程模式是将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包括对图书馆以及其他电子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对数据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信息的生产与交流等内容。这一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实际上,目前许多专业课程中都有案例分析与调研等类似的作业任务,但往往以学科相关的专业内容作为考察重点。实际上,老师在设置此类任务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资料搜集与数据采集,如何有效地利用数据库资源,如何整理资料以及分析数据等,并最终组织研讨、交流等环节,进行信息共享。例如笔者所教授的财务管理课程涉及多个与企业财务报表相关的知识点,包括企业现金流分析、资产结构分析等。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是枯燥地介绍报表中不同数据间的关系与计算公式,并使用习题进行练习巩固,因此教学内容较为生硬并且缺乏与实际情境的结合。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通过分配小组任务的形式,组织学生搜集真实企业年报进行分析和研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机会了解真实的企业财务报表的获取途径,并对财务报表上的真实数据有直观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在练习相关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理解现实情境,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小组协作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信息交流能力。

(三)信息素养教育与创新实践教育相结合

信息素养的实践教育形式强调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锻炼其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信息、知识的能力,具体形式包括吸引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双创活动、项目竞赛,开设具体课程等。学校也可以设立基金、组织活动竞赛,鼓励学生参与和相互交流,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实践教育的组织和参与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包括新的平台类型,如微信等移动客户端的使用;新的创新形式,如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入等。同时,新的信息资源渠道与信息传播和利用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如用户行为预测、个性化推荐、数据结果可视化等。

管理专业的实践教育的实施需要大致经过“研讨—调研访谈—选题—资料搜集—分析与整理—提出假设—论证—总结—表达与交流”等一系列过程。无论是参与科研实践还是双创项目竞赛都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如对信息的敏感度、信息检索与获取,以及信息甄别能力等。在项目或课程开始之初,学生需要进行文献调研、访谈等信息检索与搜集;实施与研究过程中,无论是使用问卷、统计数据,还是其他数据资源,都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与挖掘;最终在后期阶段,进行信息的生产、总结以及交流。如果说整合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信息素养教学方式,那么实践教育则从问题的产生开始就与学生对信息资源的理解以及可获得的信息来源密不可分。因此,指导老师在此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考察和指导,将创新思维培养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结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四、总结

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持续学习能力的基础,对于任何学科、教育层次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系统化、反思性的信息素养意识并非天生,需要学生接受有目的性的训练和教育,因此,需要我们在课程教学以及实践教育环节中有意识地加以强调。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在未来的科研和工作过程中展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即需要学生具有对信息更强的敏感度、更快的反应速度,以及更开阔的信息视野,因此更应该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教师以及学校在此过程中也应从课程建设、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引导等方面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徐晓琳,熊建萍.高校信息素养课程设计[J].图书馆学研究,2008(1):94-96.

[2] 刘彩娥,冯素洁.ACRL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解读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5(9):143-147.

[3] 韩玉,黄易,潘梦雪.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61-63.

[4] 李蔚然,别雪君,沈田.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信息素养培养现状调研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9(1):79-88.

[5] 黄红梅.“大创”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9(2):142-147.

[6] 戴理达.全球竞争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对接职业胜任力的路径研究[J].教育导刊,2019(3):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