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上书下
“臣今日原本是要弹劾夏大人一番,可听了夏大人的良方,臣实是佩服。尽管夏大人文章一般可这开方本领实是高明,臣觉得陛下封夏大人为议郎实在是英明,我大唐必将笼罩四方!”海东青越说越是兴奋。
“爱卿此言朕知道是爱卿肺府之言,爱卿监察百官亦是让朕放心啊。”承平帝赞道。
“陛下,老臣到觉得夏议郎此番上书漏洞百出,就拿官优来说不知议郎怎么评定官员优劣,要知道这官优的考核可是数千万年来无数先贤为之苦思却仍没有完善之举。”丞相王丘开了朝堂第一炮。
“爱卿觉得丞相所言如何?”承平帝看向夏楚澜。
“臣觉得丞相之言可谓是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此言就如同这鸡肋,臣反复琢磨仍未发现丞相此言对官优有丝毫用处。另先贤们功未成那我们便要放弃吗?且千万年来无数先贤为之努力,经验无数,从先贤身上得来的教训就可知要避免什么,使朝庭运行稳固,故官优施行可谓是易如反掌,百利而无一害。”夏楚澜反驳道。
“议郎觉老臣之言如鸡肋可议郎此言又何不如鸡汤。这官优议郎可是没有拿出丝毫方法,话谁不会讲可做不做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王丘摸了一下胡须道。
“丞相可不要胡说,你怎知我没有办法呢?”
“爱卿将方法说与众位爱卿,一起来商讨商讨。”承平帝插嘴道。
“陛下英明,臣此法由三规构成,一是考勤法,把如今的参政时间整理微调,拟出一张时辰表,各位官员该什么时候处理公务就什么时候处理公务。凡每月逾时三次以内罚薪一成,凡每月逾时三次至五次罚薪三成,凡每月逾时至十次降官一级,无可降者开革。凡每年有三月逾时规一者降薪三成,凡每年有五月逾时规一者降官一级,无可降者开革,凡每年有七月逾时规二者开革。凡每年有三月逾时规二者罚薪七成,凡每年有五月逾时规二者开革。杂事误时须陈书原因审核过则无事,因病者有医生证明则无事,因公误时无事。”夏楚澜气还是没有林彦足,说完感觉便难以继续说下去。
缓了一两秒夏楚澜继续开始输出“其二是考成法,分为一季一小考、一年一中考、三年一大考。季考不合格者罚薪五成。一年考不合格者降一级,无可降者开革。三年考不合格者开革并交由刑部和大理寺。其三为评优法,一月一小评,一年一中评,三年一大评。小评优者加薪一成、无候分,中评优者加薪三成、加一分,大评优者加薪五成、赐帝器、加五分,分满一百封爵。此三法相辅相成,可以使官优矣。”夏楚澜平静的说完,感觉气足了几分。
“爱卿此法可行,李爱卿你吏部要和夏爱卿多多配合,早日把这官优之法施行。”承平帝对吏部尚书李娄道。
“夏议郎对政事的见解很好啊,可这兵家之事和政事不同。这兵家之事看起来简单,可真正带起兵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大将军杨郆接力,不过夏楚澜因为是太子引荐杨郆没有太过分的针对夏楚澜。
“是极,这用兵之事嘴上说不过是纸上谈兵,终究还是要实打实的来练上一练。现今边关一事便是最佳的考核之法,当然我若是凭空带兵定是不行的,臣觉得臣和杨大人可各领兵一千,治军七日,七日后一试便见分晓。”夏楚澜回杨郆道。
“哈哈哈,后生可畏,某便与你一战。”杨郆笑道。
“嗯,两位爱卿的比试到时便在点将台,兵便用九龙卫,七日之后朕与整个京城共观此战。”承平帝拍板道。
“今日还有那位爱卿有事奏报?没有就退朝商议这两件事罢。”
“启凛陛下,臣还有一事。”御史大夫胡沣出了声。
“何事?”
“臣想问夏议郎言之一事为何要如此看重,这天下说谎造谣的人比比皆是,大多都是市井之辈,若是都深究怕是刑部要日日去找户部了。”胡沣问出了职业问题。
“大人问的很好,不过却无需如此麻烦。这造谣者确实是多为市井之辈,但更可以说是传谣。因为市井之辈没有多少学识,不知事情真假,只要他觉得有理那便就信。不过这造谣之人却多是读书之人,读书人多重名节,故此对造谣者应处以极刑,使其一生有辱。传谣者多纠结金钱,传谣一次罚钱十文。如此便可使人不造谣不传谣。”夏楚澜回道。
“嗯,有几分道理,陛下臣无事了。”胡沣得了回答满意的退了回去。
“那便退朝。”承平帝道。
“退朝。”林彦喊道。
承平帝走后,百官开始散去。
“先生今日朝中表现得是游刃有余啊。”刘琚夸道。
“殿下过奖,这比试之事迫在眉睫今日就不陪殿下了畅聊了。”夏楚澜说道。
“本宫明白,本宫期待先生七日后和舅舅的比试大获全胜。”刘琚祝道。
“那殿下先行回府,某去寻林公公告诉他一声昨日之约取消。”
“那你去吧。”
夏楚澜刚与刘琚分开不久林彦便走了过来。
“正想寻公公,公公自己来了,寻公公是想把约定改到明日。”夏楚澜对林彦笑道。
“咱家明白,咱家明日来芝兰府,夏大人好好准备。”林彦回道。
和林彦分开后夏楚澜回到屋中磨为墨提笔开始写道“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将始计篇写好后夏楚澜将之放到一边继续写道“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竹简为: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军形篇写好后夏楚澜开始提笔写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之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三篇写好后夏楚澜满意的把它们分别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