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母亲
母亲姓朱名秀芝,1927年6月12日出生。娘家玉皇庙村,距胡洼7里路。兄妹4人,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她6岁时,我的姥姥头部患不治之症,卖了几亩地凑到钱去大名府看病,医治无效,不幸辞世。因年龄最小,母亲便成了姥爷的掌上明珠。姥爷既当爹又当娘把她拉扯大,17岁嫁到我家,20岁时生下我。
一
姥爷以种菜和做小本生意为生,就经济效益来说,1亩园相当于3亩田。当然,辛苦程度比种粮食作物大,可弄点零花钱相对容易些。姥爷为了照顾母亲,赚点分钱换成毛钱,毛钱多了,换成元钱,攒够一二元时,常常交给母亲,持续到卧病不起。疼闺女必定疼外孙。小时候,我爱在玉皇庙居住,姥爷天天买个烧饼或火烧揣在怀里,把我领到车屋棚里再让我吃。1962年,姥爷71岁寿终正寝,疼坏了母亲。兄长和姐姐都不哭了,她仍不停地呼喊,大声变小声,小声变无声,直到声嘶力竭。
贫穷的农民家庭,培养了吃苦耐劳的习惯。母亲自幼跟随姥爷在菜园农田干活,学会了不少种庄稼种菜的农艺。20世纪60年代初,有了自留地,我家一亩多,主要由母亲种植。在玉米地里间作绿豆、红豆,在棉花地里间作芝麻、蔬菜,在自留地周围种上向日葵、甘蔗,都是母亲策划、栽培管理。一亩多地种粮食作物是轻松的,若棉花、瓜果、蔬菜什么都种,多半年时间会忙得脚手不离地。母亲喜欢啥都种点,锄草、施肥、间苗、打蘖、压秧,从早到晚不停地劳作。瓜果快要成熟时,还要扎草人吓唬乌鸦、麻雀。一个洋菜瓜长得枕头一样大,母亲用扫帚菜苗插在一旁做记号,以备留种。不料防住了乌鸦,却没防住馋嘴的顽童。母亲说:“尽管‘生瓜梨枣谁见了谁咬’,也不该把种子给吃了。”我很生气,即将到口的红到皮的洋菜瓜被偷,还有我付出的汗水呢。因为每天放了学,就要跑到瓜地里看看长了多少,还经常浇浇水。
母亲一生勤奋,不愿浪费一寸土地,在院落里、斜坡上都要见缝插针地种上相应的瓜果菜蔬。老家的院子里栽有芙蓉、灯笼、银杏、女贞等树种,还有柿子、葡萄、红枣、石榴等果木。母亲在院子中间的空隙,又开垦出一片种菜的土地,加上凉棚柱旁、房屋角下,种满了大蒜、茄子、韭菜、香菜等。年纪大了,仍年年不间断。在家住得少了,就改种少于管理的冬瓜、南瓜。去年夏天,满院子是绿油油的南瓜秧。到了霜降季节,一个个金灿灿的南瓜盖满了地。我们回家后,街坊邻居都来领取母亲的劳动果实,分享母亲的丰收喜悦。
母亲有较强的争胜心,一天到晚闲不住,干着地里活、家里活,还要拾柴割草捡庄稼。收麦时,捡丢掉的麦子是十分紧张的,麦地周围布满了黑压压的人群。待拉走了麦个子之后,大家便像饿虎扑食一般冲到地里,双手鸡餐米似的捡回丢失的麦穗。十来亩一块地,抽一袋烟工夫就会一扫而空,接着又到另一块地等候下场战斗。生活困难时期,少数村民“秋偷秋、麦偷麦,场光地净偷白菜”。母亲总是自食其力,从来没拿过集体一点庄稼。割草拾柴也很投入,不光自己干,还言传身教让子女干。她用手比量着柴火垛、干草垛,今天和嘴巴一样高,明天就要和眼睛一样高。母亲的带头作用,激发了我们的劳动热情。她早起,孩子们早起,她天黑了做晚饭,我们就看着星星吃晚饭,使得烧柴问题得以解决。我和小伙伴之间也暗地里竞赛,看谁动作快,看谁收获多。赶不上别人,就怨工具不好使。当大人给更换了筢子、镰刀、粪箕等家什时,就到了说“我骄傲”的时候了。
母亲中年常患病,但也闲不住,常干一些重体力的活。1974年翻盖新房时,因资金少,买的是等外品泥瓦,边沿个个破损,不加工修补就会漏雨。我和她试验了一种水泥加细砂和成砂浆,用毛刷抹在浸透后又要晾得不见水的残瓦上,粘得还真结实。那时,母亲正患腰疼病,我去外地搞副业(打工)去了。她一个人修补了3间屋顶全部的瓦。
每次建房,母亲都跟着忙里忙外。跑遍全村借工具、送工具,购买建房用品,清理施工现场,做好善后工作。1993年是最后一次建房,总体工程完成后,建筑班的人都撤了。剩下的工作量还不小,要搭建小厨房、洗澡处和厕所等,规划和组织施工的任务都是母亲完成的。2011年,院子里的排水沟被汽车轧坏了,她个人设计并用自己的养老金购买PVC排水管、砖、水泥、砂等建材,彻底调整了院内地上地下的排水工程。这是母亲的得意之作,回到老家对我说:“你看这样修理好不好?”我说:“好得很,我在家也修不了这个样。不过,以后别再操这个心了,你都84岁了。”
去年,又见她从大门口往东围墙倒砖,一趟搬两块,我对她说:“你动它干啥呀?”她说:“放在大门口太不规矩了。”的确,母亲是室内室外家政管理的土专家,攻心计、善谋划、多见识、有方法。例如在物品摆放方面,无意识地把分类法、优选法、合并同类项法引入管理,使院落干净利索,住室厨房井井有条,厕所清洁无味。难怪从省城、市区回胡洼的脱产人员,大小便就到我家茅房里。在濮阳居住,也特别讲究卫生,每年都要擦抹几次桌椅沙发的尘土,春节前是固定不变的。我家都是规格不高、数量较多、雕刻图案的红木家具,清理起来十分费劲。前几年,母亲擦一遍需一大晌。节前感冒初愈,我们说啥也不让她再干了。她坚决不依,坚持了两个钟头感到累了,说:“身子不如去年了。”后来由我来干,她还是闲不住,抹布用脏了,她去洗,扫地见垃圾了,她递给撮箕,移动花盆时,她给垫托盘。
二
在管理吃穿方面,妇女起主导作用。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盘算不到才受穷。”若在当今,此话意义不大,若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非同寻常了。一二成的家庭隔三岔五地吃了上顿没下顿。母亲长于精心安排,野菜、树叶、糠、秕,加上在地里找回的坏红薯、萝卜之类经过费神加工调节,即使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基本没中断每日三餐中的一顿饭。由于当家知道柴米贵,才使我家在村上保持中等水平。
母亲的心地是善良的。从中年起,就养成了到村西仙姑楼(庙)烧香磕头、焚纸上供的习惯,祈求仙姑奶奶恩泽百姓幸福,人人平安,修炼了广做善事的慈悲心肠。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里,本族与我在万庄读书的几个学生到家中邀我时,母亲问吃饭了没有,凡回答“还没做呢”,就留他吃饭或带上两个窝窝头和我一块走。天冷了,看到谁穿的衣服单薄,就拿出我的衣服加在他身上。还给孩子多的人家送过棉被,给邻居送过褥子。我堂叔国洲经常挨饿,1959年全家下了关东。回家时,正值全国生活困难,老人给他蒸了一兜窝窝头做盘缠,路途中不慎被小偷割断布兜的绳子盗走了。饿了三天三夜,东倒西歪到了我家,一下瘫坐在椅子上。母亲难受极了,端出一筐子全家中午的口粮——红薯和窝窝头,让堂叔饱餐一顿,延续了生命。她是这样一个人,过去父亲往家领人吃饭尽心尽力伺候,现在家里吃饭没嫌过人多。过年、过节、过生日是她最开心的日子,因为直系亲属就有50人。
母亲的性格是多重的,善良不排斥执着、倔强。她与街坊邻居、亲戚朋友交往重礼义、轻财帛。老家在濮阳工作的人,时间一长,就要求联络。亲朋好友或同村的人来市里办事,就要求帮忙。该看望的不看望不行,看望不带礼品也不行。一次,一位亲戚到市区女儿家看孩子,母亲让我去探望。我说,不去家了,请他们出来吃个饭吧。她不悦。过了几天又催促:“去没去?你要没空,我把东西给你买好。”我想,就照她的意见办吧,别让母亲不高兴,她的脾气我知道。她在多方面是争强好胜的。小时候,时兴带有老虎图案的服装,看到别的孩子穿戴起来挺神气,憋足劲要给我做一身,特意回到娘家,找了个针线活最好的帮忙,一口气做出了带铃铛、飘带,栩栩如生的老虎头帽子,老虎头鞋和绣满鲜花、加“福禄祯祥”四字的大兜兜。我全副武装起来,俨然戏曲舞台人物打扮。
争强好胜又与忍辱负重、息事宁人并存。争强好胜意为欲达目的,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全力奋争,获取成功。后者是指对外发生不协调的事情时,能顾全大局,委屈自己,成全他人。她自认吃亏人常在的道理,面对客观上可能发生的纠纷,从没采取不理智的行为扩大事态,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全村人都说母亲是不多事的好人。
母亲好沉思而又喜欢热闹,听别人说笑话,乐得前仰后合,但自己又不轻易开玩笑。她认同儿媳妇刚烈耿直的脾气,认为改了孙家门风。更喜欢她乐观豁达、善言辞、好搞笑的性格。她常对我妹妹讲:“你嫂子走到哪里热闹到哪里,咱家得有一个这样的人。你哥哥不好说话,全靠她消愁解闷,逗趣取笑呢。”年轻时,她就喜欢热闹。刚解放,广大农村到处洋溢着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喜悦气氛,大闺女小媳妇在大街上玩游戏就体现了这一点。劳动之余,母亲经常与我婶子、大娘、姑姑、姐姐打纸牌、踢毽子、“踢房”、克铜钱、捉迷藏等,呈现出村中少妇不知愁的景象。
三
母爱是世上最圣洁的爱,昭示出所有母亲的本性。对于做儿女的来说,爹的恩情还好报,娘的恩情是报不清的。
母爱无私,母爱无疆。20世纪70年代以前,庄户人家吃饭是分等级的,母亲在我家也是这样安排。祖父、父亲吃好一点的干粮,孩子吃中等的,母亲和祖母吃最差的。菜蔬是统一的,但有多少之分。比起有些人家先给男人们把菜炒出来,女人们的菜再用油锅煮熟强多了。我把自己置于二等半的级别,母亲让我享受一等半的待遇。每当抓起母亲吃的干粮时,她劈手就给我夺回来,另一只手拿个一等的塞给我,不吃还不行。过年过节吃点猪肉,她和祖母都舍不得吃,尝一点就拨到我碗里了。来油田后,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对于早晨吃一个鸡蛋她不理解,说:“光吃鸡蛋也行啊!”我小时候缺医少药,感冒了喝点姜糖水出出汗就缓解了,现在感冒光吃药还不放心,86岁了,还天天熬姜糖水端给我喝。每天晚上,我必看《新闻联播》《海峡两岸》和《今日关注》栏目,她也在一旁观看。我笑她也笑,随着我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其实她什么都没看懂,与其说是看电视,还不如说是看我。
爱孙辈是母爱的重要内容。思波一岁半时,母亲就把他揽在怀里,搂睡喂饭,擦屎刮尿,伺候穿戴,给予了“慈母”的付出,使思波只认奶奶家是他家,娘的家是姐姐小虹的家。四五岁还赶小虹说:“你别在俺家玩。”母亲对机警聪明、虎头虎脑的孙子视若掌上明珠。为了打扮孙子,每年都要纺棉织布,为他做老虎皮棉裤。思波穿起来活像一只蹦蹿跳跃的小老虎。重孙出生后,往事重提,母亲还要为他做老虎皮棉裤,但毕竟80多岁的老人了,就令儿媳做。但她总嫌别人做的薄,悄悄往里面塞棉花,边看边指导:“蛤蟆皮,眉头齐;连脚蹬,带头蒙。”母亲怕我冷,这种棉裤让我一直穿到七八岁。后来我只要感冒,爱人就说:“都是你娘从小把你捂坏了。”工作之余,仝相和先生还常给我开玩笑说,“上初中还穿连脚棉裤哩!”
俗话说隔辈亲,千真万确。母亲是孙辈的保护神,同样是重孙辈的保护神,不准任何人打孩子,也不容许大声骂,只准耐心地教育。孩子干坏事时,习惯于捂着嘴偷笑。一次,祥之乱扔乱摔自己的玩具,她说:“你妈来了,别摔了。”他不听,继续闹。孙媳丽华刚训斥一句,3岁的祥之就说:“别对我恶声恶气的!”丽华扭过脸笑着对奶奶说:“看你把他娇惯的。”母亲不在场时,祥之就不敢撒野了。
疼爱闺女跟疼爱儿子一样,疼爱外孙外孙女跟疼爱孙子孙女一样。1955年,两只公鸡在我不满一岁的妹妹跟前斗架,妹妹被翅膀拍打着得了惊吓风,村上人说是不治之症。果然如此,妹妹死了,母亲抱着哭得死去活来,不让扔掉,谁也夺不过来。一二十年后,她想起来还独自流泪,每年除夕吃饺子时,她都要多盛一个碗,那是专门为妹妹准备的。
我有4个妹妹,她们至今还依靠母亲,把她当成主心骨,遇事让她出主意、想办法、做家政指导。闺女家盖房、做家具、添置物品,她热心参与,精神上操心,物质上支援。我和爱人支持母亲的做法。因此,母亲被闺女、女婿高看,当哥嫂的也备受尊重。
她摈弃“姥娘疼外孙,高粱地里撵鹨虫(鸟类的一属)”之陋俗,承扬孙子外孙一样亲之良风。外孙、外孙女对她比对自己的奶奶还要亲。她不仅对外孙、外孙女近,而且对他们的后代同样近。每逢在龙王庄大女儿家居住时,称她老姥娘的王宇从早到晚跟她玩,离开时,哭闹着不让走,非延长一二天才放行。
四
母亲操劳大半生,晚年尝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甜头,幸福感、满意感都写在了脸上。她有三喜:
一喜,自己生存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享受职工遗属每月276元抚恤金,同时领取农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60元的养老金,使她有了很强的成就感。
二喜,自己的付出使子孙后代受益,并得到恩报。在她的羽翼下,儿孙、媳妇,闺女、女婿,孙女、孙女婿,外孙、外孙女和配偶以及重外孙女都有了工作、房子和车子。家家户户争着赡养,人人争着孝顺。10年前,孩子们想给她过生日,她就不透露生辰月日,机灵的孙子用归谬法套了出来。每年6月12日都以不同形式过一次较为隆重的生日。有时在老家胡洼,有时在范县,有时在濮阳,一次一变化。去年在龙王庄安排一次,引起几个村庄人们的议论,“这老太太享福了”。唱生日歌最卖力的是小学生,捣乱会场秩序的是幼儿园的孩子,吃饭、照相争着往老奶奶老姥娘怀里扎的也是他们。
三喜,曾孙祥之的降世,更加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两人年龄相差81岁,之间的感情超过祥之的父辈。半岁时,母亲坐在老家的大门口,脸朝外,故意让祥之露出小鸡鸡,逢人就对人家说:“您看看俺这小子好不?”真是应了“孩子是自己的好”这句俗话。
“三喜”改变了母亲的生活习惯。80岁了,开始喝牛奶、一天一个鸡蛋,养成素食为主,早晨吃饱、中午吃好、晚上吃少等习惯。穿戴打扮也洋气起来,脱掉大裤腰棉裤,换上了西式套装。剪掉发髻,蓄起短发。饭后漱口,早起刷牙,说话也增加了新名词,把“吃清饭”改说“上午”,把“吃晌饭”改说“下午”。
常住在城市里,也有她思念的地方和心愿。一是等机会到娘家玉皇庙看看,二是春秋天回老家住住老屋、整整院落、种种瓜果、见见老人、打打纸牌、叙叙旧话。我会满足她的愿望的。
启示与传承:
耳濡目染母亲的性格与品行,无不打上血缘的印记。母亲的勤劳,潜移为闲不住的习惯,做事干活,没有终结时,只有进行时。母亲的争胜好强,默化为箭头向上、一往无前的信心和毅力。年轻时的梦想得以实现,阶段性任务得以完成。关心他人、疼爱晚辈的品德,令子孙后代影之随形,响之应声,成为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