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景气循环
1.景气循环及其产生的原因
学习完上述的GDP概述,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现象,我们都知道国家经济会有升有降,这种情形在经济学上称为“景气循环”。景气循环分成几个阶段,即复苏→繁荣→高峰(过热)→衰退→萧条→复苏,周而复始。有的人会非常好奇,为什么景气循环会周而复始地发生呢?我在这里提出一个论点:周期等自然因素是必定会有的,但若我们更深入一点来说,是因为政府不断进行干预,所以经济才会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理解一下,当一个经济体陷入萧条的时候,政府会怎么做?从上面对于GDP的叙述中我们知道,政府会利用扩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刺激GDP增长,财政政策即政府支出(G)增加。例如,中国政府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迅速采用4万亿元振兴经济计划,让中国经济在2009年强劲复苏。另外,还会采取宽松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种类繁多,一般而言,各国央行会以调降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主要手段;经济在多管齐下的努力后,会逐渐步入复苏阶段。为了不影响经济复苏这微弱的“火苗”,政府在这个时候并不会马上撤出刺激政策,在刺激政策持续维持的情形下,经济逐渐从复苏迈向繁荣。当经济走进繁荣阶段后,政府会意识到经济好转,如失业率明显下降、就业人口增加等,这时候政府会缓慢撤出当时为了应对经济萧条时所采取的刺激政策,开始收紧财政政策,并且央行会缓步加息。这时候刺激政策收紧的动作仍然十分缓慢,经济此时会从繁荣进入高峰乃至过热。
在股市或地产等金融资产猛烈上涨之后,为了抑制经济过热以及高涨的通货膨胀压力,政府必须采取比较强烈的收缩手段,这时候经济会从高峰开始迈向衰退。随着政策不断收紧,衰退的经济通常带来股市崩盘、地产重挫甚至演变成金融危机,这时候经济随之陷入萧条。为了拯救萧条的经济,政府又得开始使用刺激的政策来刺激经济,让萧条的经济又慢慢开始复苏,进入另一个经济复苏的周期。这就是在政府政策影响下的景气循环变化。
经过这样的描述之后,我们是否越来越明白经济为何会发生景气循环?而政府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又是多么重要!希望读者对景气循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2.景气循环的标杆:美林时钟理论
美林时钟的全称是美林“投资时钟”理论,是一种将“资产”“行业轮动”“债券收益率曲线”以及“经济周期”4个阶段联系起来的理论,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指导投资周期的工具,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映射下的经典的大类资产配置模型,堪称景气循环的标杆。
美林时钟理论按照经济增长与通胀的不同搭配,将经济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上行,通胀下行”构成复苏阶段。此阶段由于股票对经济的弹性更大,其相对债券和现金具备明显超额收益。
第二阶段:“经济上行,通胀上行”构成过热阶段。在此阶段,通胀上升增加了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可能出台的加息政策降低了债券的吸引力,股票的配置价值相对较强,而商品则将明显走牛。
第三阶段:“经济下行,通胀上行”构成滞胀阶段。在滞胀阶段,现金收益率提高,持有现金最为明智,经济下行对企业盈利的冲击将对股票构成负面影响,债券相对股票的收益率提高。
第四阶段:“经济下行,通胀下行”构成衰退阶段。在衰退阶段,通胀压力下降,货币政策趋松,债券表现最突出,随着经济即将见底的预期逐步形成,股票的吸引力逐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