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客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文化的温度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于广东梅县的客家人,我从小讲客家话,对客家文化习以为常,直到赴京上大学、远离家乡的那一年。我较开学提前几天到京,多亏一位同伴的舅公——李梦乐爷爷帮忙联系安顿了住的地方。李爷爷祖籍梅县松口,是一位退休军官,他14岁参加革命,随部队到北方打仗,讲普通话也带着客家话的味道。他讲亲身经历的军旅故事,会提到好多著名的客家将军。当时,我深感诧异,家乡竟然出了这么多文武双全的人物。后来才知道,单是梅州自辛亥革命以来就涌现了500多名将军。2019年,95岁的李爷爷荣获国家颁发的建国70周年纪念章,和他一样获得该项殊荣的客家将士应该有很多。

那时候,北京常有沙尘,繁花满树的三月和碧空如洗的九月都短暂而迷人,北方的生活习惯跟家乡梅县迥异。李爷爷少年时随军到了北方,最终以客地为家。他常常跟我念叨故乡松口,提起味酵粄、芋圆、捶丸、娘酒、腌面、企炉饼、酿豆腐和狗爪豆等,这些在北京吃不到的客家味道就会在谈话间氤氲弥散。

彼时始觉好奇,我们为什么叫客家人?客家人为什么有着独特的语言、美食、风俗?客家为什么出了这么多杰出人物?从此,我开始有意识地搜集资料,研究客家人文。这个过程比想象的难,因为要独自查阅浩如烟海的史料;也比想象的丰饶,若将客家人的时空串联,放在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大幕布上,你会发现,就像打开一个令人惊奇的多维空间体系,博大精深,从中可照见我们每个人的过去、现在,还有未来。

著者访谈过不少客家人,有饱学鸿儒,有政府官员,有军政后代,有商道精英,更有同学挚友,和他们聊客家文化,常有令人惊喜的发现。不过,许多深谙客家传统、深具文化情结的人,已近垂暮之年,这让记录的人心生一种紧迫感。在研究过程中,许多朋友给予指点和帮助,让我心存感恩,并希望将客家文化中的美好,以畅达的文笔、有趣的形式,分享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

积累数年后,2012年2月,自媒体“全球客家名人堂”(ID:Hakkahall)开通,专门致力于客家文化和名人相关内容的深度创作和分享。本书共52篇文化随笔,就是精选自历年原创的数百篇文化类内容。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即客家之味、客家之醉、客家之美、客家之魅、客家之慧、客家之归,涉及客家的美食、审美、民俗、历史、智慧等方方面面。客家是曾流浪却从不忘本的民系,生命旅途中的离合悲欢从未阻止过其前进的脚步。百年来,这个民系所表现的良知、勇气和适应力让许多国外学者大为惊叹。

阅读本书将有助于更生动地了解客家文化和客家人。不过,因为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篇幅所限,本书不可能面面俱到,作者重点精选一些印象深刻的方面加以讲述,在选择图片的时候,也力求真正契合客家文化的审美和味道,图文并茂地展现。

在本书创意过程中,先后得到经济学家罗伟雄教授、历史学家郭华榕教授、清华大学张衍国教授、资深出版人蒋燕女士的深度指教,后期部分图文得到土木工程结构专家江欢成院士工作室、梅县乡贤刘畅粦先生、广东汉剧院张广武院长、东山中学97届校友郑志松的大力支持,客名君在此特别致谢!

客名君感谢以下朋友在写作和图片搜集环节给予热心帮助(按拼音顺序):陈菊芬(菊子)、陈文想、何峰、黄昌晟、黄剑、黄立基、黄水林、黄晓锋、古思维、赖国柱、赖钟林、李京竹、李京燕、林宇腾、刘耀鹏、刘卫东、刘增荣、刘智东、龙鹤草、罗伟源、潘青、丘远华、饶松浪、山水间、王建春、王琼、魏金华、颜承杰、叶舞风、萧曾祥、萧瑞联、杨启俊、杨天鑫、谢春平、徐丽芸、徐中林、张弘、张学军、章广润、曾欢明、曾秋玲、曾晓、钟学宏、周云水、邹朝新等。他们或授权使用赏心悦目的作品,或提供独到中肯的建议,或引荐了有作品的高人。正因有了这些来自各地的乡贤和朋友支持,本书在展现客家文化方面才能做到当前的丰富程度。

客名君感谢北京中尚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张家启、编辑张延延和未谋面的工作人员刘伟、刘杨等,他们是卓越的出版人,在整个出书过程中耐心、高效、严谨,帮助作者从菜鸟起步,将书稿臻于完善。

本书得以付梓,一是感恩和交代,对支持“全球客家名人堂”的挚友、粉丝以及家人表示感谢;二是致敬和分享,对客家文化文章进行阶段性的提炼,以飨读者;三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朋友关注客家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并从中发现裨益人生的思想和价值。此外,著者才疏学浅,不周当之处,敬请雅正。

写本篇序言时,窗外正落着2020年的第一场雪,鹅毛轻舞,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而我则刚喝了一碗自酿的娘酒,那暖煦的感觉仿佛触摸着客家文化之温度,遂填了一首《浪淘沙·寻味客家》,写意本书提及的客家人文:


大雪落玉轩,往事悠悠,酽茶回甘品故卷。策马登程往异方,客而家焉。

南徙越千年,山水连连,天涯月明唐山雁。忆昔围屋炙娘酒,寻味绵远。

客名君

2020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