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之外
战火已经燎原,英军当然是有自己完善的指挥系统,包括战术人员和后勤保障,熟门熟路的。北美方面呢,大陆会议跌跌撞撞成为了指挥中心、临时政府,他们有能力领导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吗?
打仗要钱,殖民地没钱,各州也不愿意联合起来统一财政;打仗要人,殖民地有人,都是民兵,一时热血上脑可以冲锋,时间一长,拿不到军饷,还随时有性命之虞,开小差也是人之常情;打仗要枪炮,北美地区根本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临时上马的工厂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怎么办?
按道理,大陆会议是北美的临时政府,政府是有权征税的。可大家都还记得,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北美和英国翻脸,所以,税这个事谁也不敢提,不敢开头。那就发行纸币吧。被英政府停发的北美货币可以恢复嘛。问题是,货币不是想发就发的,在北美这么个飘摇动荡的时期,谁也不会傻乎乎地认为大陆会议印出来的钞票比废纸值钱。除了大陆会议发纸币,各州也根据自己的需要发行纸币,结果可想而知,这些花纸头后来只能用来糊墙。实际上,大陆会议在整个战争中,都不能建立一种有效的财政体系配合战争,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各州之间的猜忌,打仗可以并肩上,说到钱,就丁是丁卯是卯,都是穷人出身,谁都不宽裕。
一个政府,不能征税,不能印钞,如果需要钱,就只剩下一个办法了,那就是借债!
大陆会议作为一个新诞生的政府,财政是搞得一塌糊涂,但在外交方面的努力却是可圈可点的,这要感谢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外交家——本杰明·富兰克林。
写美国历史,如果要为国父们立传,90%以上的人会从华盛顿开始,但,老杨一直认为,北美的独立,最活跃的头号功臣、个人形象始终保持完美、综合实力暴强的,应该是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是一个移民家庭的第十个孩子,家境普通,供应不起这么多孩子的教育费用,所以富兰克林10岁多一点,就到父亲在波士顿的肥皂厂做工了。
爱学习是一种天赋,不管什么样的条件,好学的人都会想方设法学到东西。富兰克林是个悟性很高的人,各个行业的手工业者都是他科学方面的启蒙老师,而他更是抓紧一切机会阅读和学习写作。
后人冠给富兰克林的各种“家”的头衔,数不胜数,富兰克林却总是自称是个印刷工,这个光荣称号来源于他在几年后进了由哥哥编辑的《新英格兰报》,成为一名印刷工,而后,他就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排字版。在做印刷工时,他已经开始匿名向《新英格兰报》投稿。
随着成长,富兰克林的思想也在成熟,他显然是个“自由主义者”,政治倾向危险,哥哥对他也颇多挑剔不满,于是,17岁的富兰克林开始了游历。边打工边学习,从纽约到伦敦再到费城,他做了多少份工作涉足了多少个行业数不清楚,跟他共事过的人都说他是个自律、勤勉、聪慧的人。
三十而立,富兰克林留在了费城,开始了政治生涯,出版了费城第一份报纸《宾夕法尼亚报》。殖民地和英政府矛盾开始后不久,富兰克林就已经站在独立派一边,主张适当的暴力解放北美人民了。
在费城安家的富兰克林做了很多事,科学上的研究和政治上的事务可以列出很长的清单,但人生最大的经历肯定是结婚生子,而让他实现了财富自由的,是出版了一部畅销书《穷查理年鉴》,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仅次于《圣经》。
《穷查理年鉴》是一本历书,从1733年到1758年,富兰克林假托一个穷星相家查理之名,连续25年编写年鉴,配合着日历有天气、诗歌、占星、食谱、谚语、心灵感悟之类的内容,以老杨的理解,就算是那个时代的微博型黄历了,里面有许多箴言警句,有的来自富兰克林原创,有的是他转发的,在18世纪后期的美国相当有共鸣,几乎家家都有一本,富兰克林因此收入颇丰。
最让富兰克林名震江湖的,就是惊人的费城试验。我们的小学课文里都有这个内容,富兰克林带着儿子,用丝绸做成风筝,风筝顶端固定一根铁丝,在风筝线上再绑了一枚铜钥匙,在1752年7月一个雷阵雨的夜晚出去找闪电玩,冒着生命危险验证了,天上那道闪电,不是所谓的上帝之怒,就是普通的电,他因而发明了避雷针。
这个试验百多年来一直受人争议,试验当时当地,只有富兰克林和儿子威廉两个人,关于试验的报告,也是富兰克林自己提交的,到底有没有这么一项试验,并没有其他的目击证人。因为根据现有的研究,如果真按富兰克林描述的那样玩,这老伙计必死无疑,费城试验后,有个俄国科学家就一模一样学了一次,当场死亡。
后人总是多疑,在当时,不论是北美还是西欧,都认为是富兰克林蒙主庇佑逃过了死神,试验是真实的。这种为科学的献身精神,以及富兰克林带给世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让他不仅在北美地位尊崇,在欧洲他也享有盛名。当大陆会议想组建一个外交团队,帮助新的合众国获取支持摆脱困境时,富兰克林当然是对外的最佳人选。
战争正式开始时,富兰克林已经是70岁高龄,1776年,他作为民间代表被派往加拿大,希望能说服北方殖民地加入北美独立战争。
大家应该还记得激起殖民地怒火的《魁北克法案》,这项法案旨在保障加拿大尤其是法裔的权益,并给予这些天主教徒以平等权益,所以,加拿大一直是保皇派。英美开打后,美国军队曾尝试北上进攻魁北克,战事最终失利,大陆会议无奈之下派出富兰克林,希望借助他的声望拉加拿大入伙。既然到现在为止加拿大也不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并且还一直是英联邦成员,就说明他的这次外交行动失败了。
在加拿大失败不要紧,在欧洲不能失败。1776年年底,富兰克林在两个孙子陪同下,历经艰难的航行,到达了法国,开始了整个北美独立战争最最要紧的外交斡旋。
英美开战,欧洲人怎么看?当然是拍手叫好哇。大家别忘了,大英帝国成为霸主,那是得罪了很多人才实现的。西欧主要国家,大佬法国、老牌大佬西班牙、新兴小弟荷兰,哪个都跟英格兰有新仇旧恨,当然其中以法国最甚。
听说英格兰的北美殖民地造反,法、西、荷在家捂在被子里狂笑了好几天。笑归笑,心里也祈祷着让英格兰惨败,但让他们明着支持北美,他们是不干的。公开支持殖民地独立,成立共和国,对西班牙和法国这样的老牌王国有点不好接受,荷兰呢,他们心里没底,怕押错了宝,北美输了,回头英格兰找自家算账。于是,他们三个整齐划一地选择了偷偷向北美地区提供军需品和物质,这钱赚得还是挺舒服的。
政府的态度不明朗,可有些欧洲贵族却很明白。此时的法国,所有人生活都困惑。路易十六天天躲在宫里玩锁,玛丽皇后玩开心农场养奶牛(参看《法兰西:卢浮宫里的断头台》之二十四),巴黎是奢华中心,衣香鬓影,纸醉金迷,整个欧洲都在追随法国时尚,法国人感觉到了古罗马那种颓废。就是这段时间,启蒙思想像一阵清风,吹散了巴黎迷眩的香氛,让好多人心神为之激爽,突然看明白了好多事。
被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洗过脑子的贵族们,看北美的独立战争,意义就不一样了。一群北美的乡巴佬要跟强大的母国军队对抗,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这不就是启蒙思想宣扬的精神?这绝对是一项值得为之付出的了不起的事业呀!
第一个被感召的就是法国贵族拉法耶特,不顾法王的禁令,自掏腰包,买船,召人,闪避着海上的英国军舰,跑到了北美,这个19岁的年轻人甚至英语都说得不灵光。
后来的战事,漫长而艰苦,难得的是,这个孩子一直坚守在华盛顿身边。拉法耶特加入北美军队,纯粹起到广告宣传作用,一个19岁的世家子弟,能吃苦就很了不起了,不能指望他还会领兵作战。
欧洲来的志愿将领中,给予大陆军帮助最大的,应该是普鲁士男爵冯·施托依。来自普鲁士本身就是金字招牌,他成为大陆军的训练总长,将北美那些衣衫褴褛的农民军调教成了合格的战士。
来自欧洲的同情和个人帮助是杯水车薪,美利坚需要能真正并肩战斗的同盟,富老来法国前,北美已经派了代表在法国工作。当时著名的喜剧作家,《费加罗婚礼》的作者博马舍,是巴黎最支持北美独立的人,他配合法国代表成立了贸易公司,以跟西印度群岛的贸易为幌子,向大陆军提供了不少枪支弹药。
英国人当然知道这项贸易,多次抗议,但贸易公司非常聪明地没有留下任何证据让英国人抓到把柄。销毁记录是把双刃剑,别人抓不住把柄,自己也无法自证清白。大陆会议派出了阿瑟·李参与法国的事务,说到美国早期历史,所有姓李的大家都要注意,这是一个强大的家族,著名的李氏兄弟,《独立宣言》都是在他们兄弟的提议下才成文的。可惜,李家在后来的美国历史里,形象都不太好,我们以后还会说到。
阿瑟一到法国,诸多不满,他认定了北美驻法代表和博马舍有猫腻,账目都没有的公司,怎么可能没有中饱私囊之类的勾当,尤其是博马舍,他凭啥这么积极帮助北美呢?如果这中间没有好处,他图啥?
因为阿瑟这一通搅和,博马舍也觉得很没劲,对呀,图啥呀?渐渐地,博马舍就不太和美国佬共事了,法国对北美的援助,遭受很大的打击,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富兰克林到了法国。
富兰克林驾临,引起了轰动。声名赫赫的老科学家,来自一片淳朴大陆,衣衫落伍,看着挺土,可就是这么个如同老村长般的大爷,他曾经“从天空中拉下闪电”,此时为争取自由人权不远万里来到巴黎寻求帮助,带给了法国不一样的感动。不到一个月时间,巴黎就兴起一股富兰克林热,街上开始售卖他的小像,有人模仿他的衣着,贵族妇女开始戴印有富兰克林头像的耳环;伏尔泰专门在法兰西科学院安排了与富兰克林的会面,两位世纪哲人留下了经典的拥抱画面。
法国人不好拒绝老人家的请求,但路易十六的班子还在顾虑,真跟北美同盟,就是对英宣战,倘若再次战败,法国怕是吃不消。
老爷子运气好哇,他再怎么游说,也比不上一场胜仗来得有效。1777年年底,萨拉托加大捷的消息送到了巴黎,法王舒坦了,他的大臣们也说,可以跟英国人算总账了!
1778年2月6日,法美正式签署条约,结成同盟,法兰西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独立,路易十六对英格兰宣战!
西班牙不愿意贸然宣战,老牌君主国家对帮别国反叛的事还是有底线的,但他们又不愿错过收拾英格兰的机会,英国人还拿着西班牙的直布罗陀海峡呢!于是西班牙跟法国签订了一个协议,愿意帮着法国牵制英国。
至于荷兰,他家比较务实,考虑得更多的是商业利益。战争中他们一船船的军火发了大财,不介意反馈一部分给殖民地,希望这个新国家站稳后,更跟荷兰继续保持亲密的贸易联系。于是,在大陆会议财政系统几乎崩溃的时刻,荷兰对他们提供了数量巨大的贷款,直接支撑了大陆会议的运作和独立战争的继续。
欧洲其他国家就更离谱了,由俄国女沙皇牵头,丹麦、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葡萄牙成立了一个所谓欧洲武装中立同盟,虽然名字是中立同盟,可谁都看得出来,这个同盟的目的旨在打破英格兰对北美的海上封锁,钳制英国,后来荷兰也公然加入了这个同盟。
所以说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革命的转折点,就是从这一点起,英国人的战斗性质不再是平乱,它真是在欧、美、非等几大洲的战场,栽进了一场传统的欧洲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