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舍。
时,婆罗门手执木杓,盛诸饮食,供养火具,住于门边,遥见佛来。见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领群特[88] !慎勿近我门!”
佛告婆罗门:“汝知领群特、领群特法耶?”
婆罗门言:“我不知领群特,亦不知领群特法。沙门瞿昙知领群特及领群特法不?”
佛言:“我善知是领群特及领群特法。”
是时,婆罗门即放事火具,疾敷床座,请佛令坐,白言:“瞿昙!为我说领群特及领群特法。”
佛即就座为说偈言:
“嗔恚心怀恨,隐覆诸过恶,
犯戒起恶见,虚伪不真实,
如是等士夫,当知领群特;
弊[89] 暴贪吝惜,恶欲悭谄伪,
无惭无愧心,当知领群特;
一生二生者,一切皆杀害,
无有慈愍心,是为领群特;
若杀缚搥[90] 打,聚落及城邑,
无道以切责,当知领群特;
住止及行路,为众之导首,
苦切诸群下,恐怛相迫愶,
取利以供己,当知领群特;
聚落及空地,有主无主物,
掠护为己有,当知领群特;
自弃薄其妻,又不入淫舍,
侵陵他所爱,当知领群特;
内外诸亲属,同心善知识,
侵掠彼所爱[91] ,当知领群特;
妄语欺诳人,诈取无证财,
他索而不还,当知领群特;
为己亦为他,举责及财与,
或复顺他语,妄语为他证,
如是妄语者,当知领群特;
作恶不善业,无有人知者,
隐讳覆藏恶,当知领群特;
若人问其义,而答以非义,
颠倒欺诳人,当知领群特;
实空无所有,而轻毁智者,
愚痴为利故,当知领群特;
高慢自称举,毁坏于他人,
是极卑鄙慢,当知领群特;
自造诸过恶,移过诬他人,
妄语谤清白,当知领群特;
前受他利养,他若[92] 来诣己,
无有敬报心,当知领群特;
沙门婆罗门,如法来乞求,
呵责而不与,当知领群特;
若父母年老,少壮气已谢,
不勤加奉养,当知领群特;
父母诸尊长,兄弟亲眷属,
实非阿罗汉,自显罗汉德,
世间之大贼,当知领群特;
初上种姓[93] 生,习婆罗门典,
而于其中间,习行诸恶业,
不以胜生故,障呵责恶道,
现法受呵责,后世堕恶道。
生旃陀罗家,世称须陀夷[94] ,
名闻遍天下,旃陀罗所无。
婆罗门剎利,大姓所供养,
乘于净天道,平等正直住。
不以生处障,令不生梵天,
现法善名誉,后世生善趣。
二生汝当知,如我所显示,
不以所生故,名为领群特,
不以所生故,名为婆罗门;
业为领群特,业为婆罗门。”
婆罗门白佛言:
“如是大精进,如是大牟尼,
不以所生故,名为领群特,
不以所生故,名为婆罗门;
业故领群特,业故婆罗门。”
时,事火[95] 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转得信心,以满钵好食奉上世尊。世尊不受,以说偈得故。偈如上说。
时,事火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见食瑞应已,增其信心,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于[96] 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不?”
佛告婆罗门:“汝今可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戒[97] 。”
即得出家,独静思惟,如前说,乃至得阿罗汉,心善解脱。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得阿罗汉,心善解脱,自觉喜乐,即说偈言:
“非道求清净,供养祠祀火,
不识清净道,犹如生盲者。
今已得安乐,出家受具足,
逮得于三明[98] ,佛所教已作。
先婆罗门难,今为婆罗门,
沐浴离尘垢,度诸天彼岸。”[99]
[1] 法:高丽藏原作“汝”,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 瞿昙:又音译作乔答摩,为释尊所属之族姓。外道常以此姓称呼佛陀。
[3] 邪盛大会:指盛大的祭祀活动。
[4] 一向:决定、确定,只此无他,即片面地、一味地。
[5] 少:年少、年幼。
[6] 特牛:即公牛。
[7] 牸:即母牛。
[8] 马祀:指大量杀生的祭祀。
[9] 大仙:内外道对修行成就者的通称,经中也用来称佛陀。
[10] 福田:喻指培福之处。
[11] 筭:计数、算术。
[12] 极:极尽方便。
[13] 知识:即善之宿交。
[14] 内:同“纳”。
[15] 优昙钵:又作优昙钵罗,一种树名,无花而结果,有果却无子。
[16] 等心:平等心。
[17] 集:高丽藏原作“习”,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18] 迷:高丽藏原作“速”,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19] 憍慢:此为婆罗门名。
[20] 别:高丽藏原作“明”,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1] 父母种姓俱净,无瑕点能说者……句句记说:参见《杂阿含·八八六经》注释。“字,悉知万事久远本末因缘”,高丽藏原无此十一字,今依元、明两种藏经补上。
[22] 接足礼:以头面碰触对方的足而作礼敬,即五体投地之礼。
[23] 喻:高丽藏原作“谕”,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24] 和尚:又作和上、和阇、乌社,音译为邬波驮耶、优婆陀诃、郁波第耶夜,指亲教师或大众之师。
[25] 正智:十无学支之一,指已断苦乃至已修道之尽智,与知已断不复更断乃至已修不复更修之无生智。
[26] 出要:出离、离欲。
[27] 集:高丽藏原作“习”,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28] 不由他度:确认非外道法所能度,意即唯佛法为能度。
[29] 具足:此处指具足戒,又称近圆戒、大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戒。
[30] 静:高丽藏原作“正”,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31] 长身:此为婆罗门名。
[32] 田:即本经上文所说的“福田”。
[33] 然:通“燃”。
[34] 显现:高丽藏原作“现显”,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35] :细毛所织之花布。
[36] 四真谛:即四圣谛。
[37] 作:高丽藏原作“所”,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38] 减:高丽藏原作“灭”,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39] 信家:指正信佛法、坚定不退之人家。
[40] 实:高丽藏原作“直”,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41] 恶趣:即恶道。
[42] 泥梨:地狱之音译,又作那落迦、泥黎、泥犁,意为不乐、苦具、无福处。
[43] 法律:指佛所说之法与律。
[44] 诸:高丽藏原作“小”,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45] 法:在此字前,高丽藏原有一“耶”字,今依前后文意删去。
[46] 法次法说:又作法行法说,指顺法次第而说。
[47] 剎利、婆罗门,毗舍、首陀罗:此四者为印度之四种姓,即基本由出身所决定的四种社会阶层。刹利,又作刹帝利,主要是王族及士族之阶层,在印度四种姓中处于第二位。婆罗门,又作梵志,指婆罗门教之出家僧侣与在家学者,垄断知识,掌握祭祀,在婆罗门教中是人神沟通的媒介,在印度四种姓中处于最高位。毗舍,又作吠舍,主要是从事农、工、商等的平民阶层,在印度四种姓中处于第三位。首陀罗,又作首陀,指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阶层,终身侍奉前面的三种姓。又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的权利,死后能再次投生,故为再生族。而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又不能投生转世,故为一生族。
[48] 旃陀罗:意为主杀人,为狱卒、御坊、屠宰、渔猎、刽子手等从事杀生行业者的总称,在印度种姓中处于最下贱的地位。
[49] 往:高丽藏原作“住”,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50] 槃:高丽藏原作“盘”,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51] 异婆罗门:某一位婆罗门。
[52] 根熟:根身衰老。
[53] 拄:高丽藏原作“柱”,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54] 罗剎:又音译作罗剎娑、罗叉婆,意译为可畏、速产鬼,为食人血肉之恶鬼。
[55] 危:高丽藏原作“免”,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56] 那:高丽藏原作“陀”,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57] 太:高丽藏原作“大”,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58] 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此耕田婆罗门名为婆罗豆婆遮。
[59] 縻:指缰绳。
[60] 镵:刺、凿。
[61] 犁:高丽藏原作“时”,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62] 如:高丽藏原作“知”,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63] 其:高丽藏原作“真”,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64] 无懈怠:高丽藏原作“为懈息”,今依宋藏改。
[65] 无:高丽藏原作“为”,今依宋、明两种藏经改。
[66] 甘露果:指不死之果,即涅槃。
[67] 但为利益他,说法不受食:高丽藏原无此句,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68] 铁: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69] 比丘分:指比丘的身份、资格。
[70] 鞞提诃国……弥絺罗城菴罗园:别译《杂阿含·二六五经》作“央伽国……瞻波至健伽池边”。鞞提诃国位于中印度,主要居住着跋耆族,弥絺罗为其都城。
[71] 次第乞食:又作不越次第乞食,指不挑选施主、挨家挨户沿门乞食,或至钵满为止。
[72] 祀火:作火供。
[73] 毗沙门天王:又意译为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之一,住在须弥山北部,主管夜叉,为佛教的护法神,亦被一般佛教徒视为财神或福神。毗沙门,又音译作鞞沙门。
[74] 初揣:指第一供养。揣,高丽藏原作“佛”,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75] 牟尼:意为寂默,这里指寂默者、清净无染者。内外道用“牟尼”尊称圣者、仙人。
[76] 一切行:即一切有为法。
[77] 等觉:意谓遍知,又作等正觉,即正遍知。
[78] 有从迦帝……堕鸠罗:皆为聚落名。
[79] 昼正受:又译作天住,指日间之等至、禅定。昼,高丽藏原作“尽”,今依宋、元两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80] 豆磨种姓:又名香姓。豆磨,人之姓。
[81] 千辐轮相:指脚底板有千辐轮之纹,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
[82] 见:此字前高丽藏原有一“来”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删去。
[83] 止:高丽藏原作“正”,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84] 天……龙……摩睺罗伽:天指梵天、帝释天、四天王等天神,龙指龙王等水族之主,夜叉指能空中飞行的鬼神,乾闼婆指帝释天的音乐神,阿修罗指不端正的好斗鬼神,迦楼罗即金翅鸟,紧那罗即天伎神、歌神,摩睺罗伽即大蟒神。此八者统称为天龙八部,后来成为佛教的护法神。
[85] 非人:本意为非人类之众生,有时指天、龙、阿修罗等八部众,有时指鬼神所幻化之人,或指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等四趣。
[86] 芬陀利:又作分陀利,意译白莲,白色睡莲之一。
[87] 际:高丽藏原作“除”,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88] 领群特:意为贱民。
[89] 弊:高丽藏原作“憋”,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90] 搥:高丽藏原作“椎”,今依宋、元两种藏经改。
[91] 爱:高丽藏原作“受”,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92] 若:高丽藏原作“人”,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93] 上种姓:意为上等种姓,即婆罗门种姓。
[94] 须陀夷:人名。别译《杂阿含·二六八经》作“须陀延”。
[95] 事火:崇拜火神。
[96] 于:高丽藏原作“为”,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97] 具足戒:又称具足、具戒、近圆戒、大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戒。
[98] 三明:又作三达、三明达、三证法。一者宿住智证明,能知有情过去世;二者死生智证明,能知有情将来世;三者漏尽智证明,能知自他漏尽解脱。
[99] 高丽藏经在此卷后有“此经此卷,国、宋二本文义全同,皆有十九经,总二十五纸。丹本有十五经,若依宋藏,或写之可成二十七纸,又其文义与国、宋二本全别,未知去取。今捡国、宋本经,则下流函中,此经第四十二卷耳。宋藏错将彼卷重刊于此,为初四卷,国亦仍之者,错也!故令去彼,取此丹本经焉”等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