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懈怠衰退
周忱:造就明朝盛世的“糊涂官”
若论老百姓最恨的官,除了贪官,那就要属糊涂官了,比如办事糊涂的、断案昏聩的,在任时自然挨骂,哪怕身后百年,也要被人编成戏文骂。
比如戏曲名段《十五贯》里,就有这么一位糊涂官:巡抚周忱,此人做事昏庸,外加刚愎自用,戏台上差点儿错杀了好人。其荒唐形象,也叫一代代戏迷印象深刻。但对照历史,必须承认这周大人是被冤枉了。
放在周忱所在的年代里,这位大明巡抚完全当得起另一个称号——明代第一经济强人。
一、锦绣前程
周忱,字恂如,江西吉水人,洪武十四年生,永乐二年也就是二十三岁时中进士,入选庶吉士。
有了庶吉士身份,就是有了升官的护身符,老实着点儿熬资历就能提拔,荣华富贵的生活指日可待。
但对面前这成功人生,年纪轻轻的周忱却有一个让旁人惊呆的态度——我不满意!
自从入仕后,周忱的表现就格外积极,工作认真干,建言国事更积极。可是有些事真不是积极就行的,比如不久后永乐皇帝朱棣设文渊阁,要选二十八个庶吉士,撒网似的考核一番,倒把卖力表现的周忱给刷下来了。谁知极度不满意的周忱竟立刻上了封奏折抗议——我要入文渊阁!
这件事在当时一下成了爆炸新闻,永乐皇帝朱棣何许人?明代著名的铁腕帝王,又是打完靖难之役没几年的时候,正是谁找碴儿他就恶治谁的霸道年月。上这么封奏折,岂止胆大包天?简直是用生命来求升官!
正当大家议论纷纷,以为一出人间惨剧就要降临时,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看了这封抗议奏折后,脾气不好的朱棣非但没生气,反而十分高兴——好青年!破例!入阁!
惊愕的大臣们忍不住看看周忱的奏折,竟也不惊愕了:周忱用质朴的文字,诉说自己的人生追求——不为升官发财,只恨学问不够,唯愿能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经世济民的本领。有些老臣,比如卖身投靠朱棣的大臣胡广更私下吐槽:如今年轻人搏出位拍马屁的本事,我们算赶不上喽。
但永乐皇帝朱棣并不这么看,在这位造就盛世的帝王眼中,分明看到的是一个热血年轻人的纯真理想。事实证明,他没有看错。
自此之后,菜鸟周忱的人生迅速火热起来,文渊阁学成之后,陆续在刑部和越府做过多个工作,每样都业绩非凡,三年一次的考核中,更是次次名列前茅。可就这么火热了二十年,永乐皇帝朱棣早已作古,在位皇帝已是明宣宗朱瞻基,当年一道位列庶吉士的同僚个个身居高位,唯独周忱从热血青年变成热血中老年,官位还是原地踏步。
只因一个人的压制——户部尚书夏元吉!
作为永乐年间举足轻重的人物,夏元吉的能力脾气都是出了名的。勤俭持家管理财务,苦撑起了永乐盛世各种业绩,人品号称“古之遗爱”,出名的两袖清风,以至于有一次倒霉获罪抄家,却只抄出些破烂家当,把气头上的永乐皇帝朱棣都感动得掉下了眼泪。如此长期感动大明的人物,除了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国尽忠,更二十年如一日干一件“坏事”——祸害周忱的仕途!
只要周忱有不错的升迁机会,他老人家必然斜刺里杀出,横插一杠,想方设法也要把事情搅黄。每次理由都是一句话:这个官位太普通,根本无法发挥周忱的才干!
旁人看不下去,甚至还有言官义愤填膺地骂过,但当事人周忱却不怪罪,哪怕是杂活,也干得兢兢业业,人前人后,没说过半句抱怨的话。
因为周忱知道,这位一直搅和自己的夏元吉,是一直耐心栽培自己的恩师,自从破例入文渊阁后,他就对自己关照有加,更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他来搅和,必然有他的道理。
夏元吉确实有道理,他眼里的周忱是难得一见的一块好钢,单论经济才能,可称大明开国后的第一奇才。周忱就像一把名贵宝剑,总要经过千锤百炼。二十年无情的压制,其实也是“铸剑”。
因为他知道,有一颗大明开国后预埋的哑弹,一旦爆炸起来,势必江山崩裂。他日能排这险的,唯独周忱这把利剑!
二、临危受命
宣德五年正月,生命已到尽头的夏元吉,终于在宣德皇帝朱瞻基面前,为周忱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举荐——江南巡抚。
因为这位老臣一辈子忧心的哑弹,已经濒临爆炸边缘,即江南赋税问题。
这件事往根子上说,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挖的坑,当年因愤恨江南百姓支持死敌张士诚,一怒之下就给江南加重税,满以为既来钱又出气,谁知不到六十年,就叫后世皇帝急抓狂:重税成了大漏洞,非但收不上钱,反而加速了土地兼并,世豪大户一面巧立名目逃税,一面乾坤大挪移把重税转给老百姓,再借机兼并土地。富庶的江南大地,成了欠税如山的重灾区,许多地方不但土地流失,而且百姓纷纷逃荒。比如出名富庶的常州,能收税的土地竟然缩了九成。
这样一闹,大明王朝立刻成了断血的病人,国力十分虚弱。明宣宗登基早期,连六部官员的工资都经常拖欠,闹灾赈济之类的事,更是费力地拆东墙补西墙,数十万将士浴血打下的交趾,也因没钱维持,咬牙忍痛放弃了。但最大危机还不是这个:有钱的不交税,没钱的交崩溃,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天下大乱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明宣宗也下定决心:改!可派谁改?无论老臣夏元吉,还是内阁辅臣杨士奇,各位重臣态度都一致:周忱这把宝剑,该派上用场了!
五十岁的周忱,就这样一步登天: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总督税粮。作为明朝开国以后权力最大的地方官,风风光光赴任去了。
一路之上,场面十分震撼,引得沿途不少百姓围观羡慕,但从出京到抵达,周忱的脸上就没半点儿笑模样。他知道自己这次接的是个怎样的担子,既要整顿江南经济,追讨拖欠税粮,还要稳定地方不能出乱子。多少个艰难关口,等着自己去冲!
他更知道,自己最大的敌人,并不是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而是一群既得利益者:江南的土豪大户,以及与之勾搭连环的朝廷各路大臣。自己这边势单力孤,以前唯一当靠山的夏元吉也已溘然长逝。接下来倘一个不留神,这群人一人一口唾沫,足够把自己淹死!
经过一路的思考,等到了任地,周忱却笑逐颜开。他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那就是朝廷的江南重税制度不合理。只要朝廷能适当减免,自己就有把握救活江南经济。于是高效的周忱立刻写好奏折送进北京。他兴冲冲地以为,这样既给朝廷收买人心,还不得罪人,轻松就能解决问题。
谁知接下来却是当头一棒:重税是朱元璋的祖制,属于碰不得的高压线,而土豪和大小官员,就靠此巧立名目盘剥百姓,过着天堂般幸福的日子,现在周忱动这“天堂”,还不被戳脊梁?
于是暴雨雷霆般的攻势连番炸过来。户部尚书胡滢气急败坏,竟要以“擅动成法”的罪法办周忱,幸亏内阁大学士杨士奇维护,这才逃过一劫,但是减税?做梦!
遭了一顿申斥的周忱祸不单行,这年江南又闹灾,大片庄稼歉收,非但税追不上来,还得吃朝廷救急。巡抚的位置还没坐热,就闹了这么个灰头土脸。连江南老百姓都给他起了个绰号——周白地,您一来,我们就揭不开锅了。
如此严酷现实,周忱却出人意料地心态好,被吐槽了更不着急,反而大大方方回应:今年叫我周白地,明年我让家家谷铺地!
哪怕抬腿摔一跟头,哪怕被捆了手脚般的处处掣肘,他依然信心十足,要造就一个国泰民安的江南!
三、厉行改革
周忱首先做的事是拉帮手——苏州知府况钟。
这位小吏出身的知府,学历低脾气臭,却是有大能耐,懂官场黑幕,而且刚正不阿,由于脾气太臭,之前气翻过不少领导。但俩人接触没多久,况钟就彻底服了,从此人前人后,对周忱毕恭毕敬。这以后的好多年里,况知府刚正不阿,流下不少惩恶扬善的光辉事迹,更成了和包公齐名的“青天”。其实说到底,都是打怪况钟去,黑锅周忱背,长期配合默契。
之所以心甘情愿配合默契,以况钟自己话说,周忱简直是个算无遗策的神人,利国利民的好事,件件都筹算精确,所以跟他走准没错!
最能见证周忱这样神奇能耐的,正是周忱接下来放出的大招:平米法!
平米法,也就是巧妙调整税收项目,税收中的运输费耗米,改成谁有钱谁多交,休想再分摊给百姓,于是同样一笔税收,以前是苦老百姓买单,这下却变成了有钱人买单!
平米法实行的第一年,周忱发挥了数学特长,把历年这类大户欠朝廷的钱都给算在里头,欠大明的钱,这下你要还!
可这传说中的大招,刚一亮出,就引来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片嘲笑。老对头胡滢就吐槽说,周忱这是自触霉头,相信过不了一年,就要卷铺盖走人。
江南大户们盘根错节,哪里有这么好对付,就连各级中下层官吏,都和这些人沆瀣一气,你的政策再好,也得指望他们办,又不是朱元璋动不动杀几万人的特殊年代了,他们不给办,看你怎么办?
谁知办下来没多久,让大户们崩溃的现象发生了:江南各级官员们热火朝天,认真落实推广平米法,且个个摇身变成了包青天,六亲不认,急了还连催带打,竟真的积极地推行了起来。这……说好的抱团抵制呢?
其实官员们也有苦衷,一是狠人况钟坐镇当表率,只能跟着闯;二是周忱连细节都做到了,收粮的铁斛都换成自己设计的新款,实在不好糊弄,最重要的是,他竟捏住了大家的饭碗。
过去江南官吏领俸禄,都是拿着俸帖去南京领,这下周忱改了,直接改由当地官田支取。美其名曰减少折腾,保证大家及时拿工资,潜台词却丰富:认真完成任务,就有工资拿,否则你懂的!
官员们为了工资,只能咬牙撕破脸,可顺利推广下去,却是笑逐颜开:以前拿俸帖去南京领,路远又折腾,俸禄还被人层层克扣,这下改成平米法,只要任务完成,管保拿到的都是货真价实的禄米,以后不用收大户黑钱,都能既做好官又过好日子!先前的撕破脸苦着干,立刻变成热情高涨卖力干,而更叫官吏们印象深刻的,却是周巡抚的脾气。
明朝官员做到巡抚级别的都比较会摆谱,但周忱却是个绝对例外,平日没事就喜欢逛田间地头,拉住农民聊家常,十分亲民受欢迎。对待身旁官吏,他也从来都和蔼可亲,谁家有困难也别想瞒过他,还常自掏腰包帮人解决,每年都要感动大家几次,甚至还有了这样的说法:周忱对待属下官员,就像父亲对儿子一样。
千万别以为这位“父亲”好糊弄。有一次有差役谎报军情,说运粮船在路上翻了,打算私吞税粮,谁知却被周忱不瘟不火地揭穿:你说的出事地点,那天根本就没风,怎么能翻船?就连天气水文他都了如指掌。
就是在这样的巧妙拿捏中,传说中盘根错节水极深的江南官场,被周忱变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业绩更是滚雪球般上涨:上任第三年,就完美追回了江南地区之前二十年的欠税,之后每年的江南税粮都再无拖欠,大明朝的国库这才重新充实起来!
更红火的是江南本地的经济,由于周忱计算精确,每年收完耗米后,都能盈余不少。这些多出的钱粮,除了用来备荒赈济,还拿来放贷,外加草民百姓税摊得少,手里闲钱也多,江南的城镇经济一下红火起来。
当然最肉疼的,还是以前吃够甜头的土豪们,周忱的业绩越辉煌,就说明割这些人的肉越狠。于是这些人几十年如一日,收买朝中言官,各种恶毒弹劾。自从平米法推行,北京城里对周忱的谩骂一天都没停过!
但当一个人成为周忱粉丝后,周忱的改革事业一下子如日中天,这个人是权阉王振。
凭着敏锐眼光和灵活手腕,早在王振发迹前,周忱就和他搭上线,还帮他完成过江南采办任务。等到王振大权在手,周忱也准时送上大礼。周忱及时送来的钱粮,确保王振打赢了他专权后麓川大战。这番卖力忙活,终于让王振交口称赞:周巡抚,高人!
自此以后,王振成为周忱改革事业中最强有力的支持者。以至于有段日子,谁敢骂周忱,王振就叫他生不如死。许多批王振的后世学者也认定,对周忱的支持,是王振罄竹难书的人生里难得的亮点。
这特殊关系,也让周忱受了不少责难,以往的一些老友甚至亲自栽培的学生,都与他分道扬镳。在江南一些大户的鼓噪下,更流传了他不少谣言,有说他生活腐化的,也有说他老迈昏聩的,以至于流传到清朝,还被写进昆曲。
但是当正统十四年那场惊天动地的“土木堡事变”爆发后,周忱却再次用行动证明了他铁骨铮铮的忠诚:第一时间送来了江南存粮,给大败后的京城补了血,接着一个热心主意,把身负保卫北京职责的于谦都惊到了。
当时北京通州地区还有大批存粮,留着可能会被敌人瓦剌抢,烧了可惜,运走又人手不够,急得于谦直跳脚,周忱却轻描淡写一句话解决问题——入京勤王的部队,全都改道从通州入京,每个士兵路过时都顺手扛袋粮。这批救命药般的粮食,就这样火速抢运完成。
同样在这场悲壮的大战前,周忱咬紧牙关,在江南加收耗米,让地方豪族们有钱出钱,给这场事关国运的大事买单。这场大战的胜利,他是实实在在的幕后英雄。
二十年如一日,埋头干活不辩解不生气,笑容可掬地团结工作,这位大明最牛巡抚,就这样撑起了江山的一角!
四、人去政息
随着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景泰皇帝朱祁钰皇位稳固,一度面临灭顶之灾的大明朝,上上下下都松了一口气。
但精明的周忱却知道,属于他的灭顶之灾,恐怕立刻就要到来:二十年厉行改革,早为自己拉足了仇恨,王振的垮台也让自己最大的靠山倒掉了。接下来的清算,将会源源不断。
果然从景泰二年起,各种骂周忱的奏折又连篇不绝。有告他贪污腐败的,也有说他滥用民力的,罪名五花八门。幸亏周忱早有准备,一一轻松化解。
但比起个人遭遇来,周忱最忧心的还不是这个,自从景泰皇帝登基后,一向闷头干活的他,突然连篇的奏折往京城送,说自己极少,说江南经济的极多,反复表达一个观点:我个人的荣辱怎么样都行,但耗尽半生心血的平米法,却是万万动不得。
然而事情的结局却恰恰相反。周忱虽说受到攻击,但总算平安退休,落得安享晚年。参考下当时的政治风气,全身而退很不容易。
可最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皇位稳固的景泰帝,竟做出了一个最骇人听闻的决定,把周忱费尽二十年苦心积攒的江南粮储,一颗不留全拉到了京城。昔日大杀四方的平米法,也被强力叫停。
如此推倒重来,一年后就遇到了恶果:江南遭遇大灾,官府竟无钱赈济,以至于各地饿殍遍野,乡间十室九空。这场十五世纪江南民生最大的惨剧,可以说是人祸。
七十四岁的周忱已无力回天,按照明朝一些文人笔记的记录,得悉江南大灾的他,痛哭流涕到呕血数升,甚至熬夜挑灯上奏疾呼,可满腔的忠诚,在冰冷的景泰皇帝面前都石沉大海。一年之后,怀着念念不忘的治国梦想,周忱溘然长逝,谥号文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