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弟弟留下的宝物,造福中国到今天
居家生活,染病难免,病稍重一点儿,就得花大钱。只要老百姓得了病,治病花钱的辛酸泪就得有不少。
但中国人毕竟还是幸运的:博大精深的中医,从来有钻研精神,大夫逮住一样病症,就会世代深钻到底,能治了还不够,必须有更方便廉价的治法,叫更多人治得起。不信就往身边看,发烧肚痛外伤各种病,全有相关便宜好用的中药,药效因人而异。
这件幸事,其实三百年前就给中国人争了光,传教士利玛窦曾告诉欧洲人:明朝人瞧病,花费也就是欧洲人几十分之一,欧洲人将信将疑,认真学过中医后,就不疑了。
历代中医前辈,许多都似摸黑一般打拼过来,其中举足轻重的一位,却是六百年前一位明朝王爷,他历经浮沉,最终似标杆般站起,为这条道路点燃了一盏最亮的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橚。
一、文艺王爷
朱橚出生于元末天下大乱的至正二十一年(1361),自幼就学于南京皇宫,十七岁获封周王,二十岁就藩开封,是明初各位王爷里看似普通的一位。
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强人、狠人、懒人全有,互相没少折腾,最后还有人折腾成了皇帝:朱橚同父同母的亲四哥永乐皇帝朱棣。
站在这帮人里,朱橚看上去很普通,却也有两样独特之处,其中特出名的一样就是文艺范儿——读书时就是兄弟中的学霸,当了王爷后给自己盖了藏书楼“东书草堂”,王府里还自带印刷厂,常年砸钱连买带印。
他这文艺范儿有多大?许多明朝大臣形容朱橚是标准的风流文士。诗词文章他样样拿手,辞藻以华美著称,一部《元宫曲》著称于明初文坛。另外,他也精通戏曲音律,还常带着全家一起玩,手把手教出的长子,就是明初最牛戏剧大师朱有燉。其字画也是绝技,唐伯虎曾如此赞叹:这王爷就算没王位俸禄,只靠写字卖画,也管保能过好日子。
朱橚相对不太出名的另一独特之处,是他的善良。他生在战争年代,见多了厮杀苦难,所以心肠特软,哪怕贵为王爷,听说当地老百姓缺衣少穿,二话不说就放粮救济,饥荒年还常给乡民送种子,类似好事做了不少,却是极少主动标榜宣传,在他看来,这是应该的。
于是,善良且文艺范儿十足的周王朱橚,青年时代一度过的就是关起门来的文艺青年日子,除了捎带手做好事,就是读书写字作画各种玩,文化成果很多,样样低调奢华有内涵。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位善良有才的王爷,就将这样度过风雅悠闲的一生,说不定还会多留下几样书画艺术珍品,叫后世的藏家打破头皮。但二十八岁那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二年(1389),一场突然的人生风暴打断了他无忧无虑的生活,并终于将他推向了另一条艰辛却光荣的人生路。
二、旋涡浮沉
朱橚这场磨难,根子上说,还是他自己惹的:二十八岁时,有一天他突然心血来潮,没给朝廷打招呼,就自顾自从开封跑到凤阳溜了一圈,来了次说走就走的任性旅行。
但放在明初,这任性可真要命。当时明文规定,藩王没有允准,决不许擅自离开封地,而他去的又是大明朝的中都凤阳,朱元璋闻讯震怒,怒过大手一挥,把这小子弄到云南去!
这个惩罚,放当时真是极其惨重,从开封流放过去,走路就要走到腿肿,而且云南那时号称烟瘴之地,既穷又多瘟疫,倒霉的朱橚来到这里,祸不单行染上病,若非王府医生多条件相对好,真就差点儿没挺过去,短短两年间,尝尽人间苦难。
不过这位文艺青年虽说之前任性惹祸,但祸真闯出来了,心态却极好,哪怕自己受了病痛折磨,却也毫不哀怨,反而关注到另一个现实:大明朝民间悲惨的医疗状况。
此时大明朝老百姓的医疗条件很差:历经元末战乱,民间医生稀缺,更严重的是,许多医疗典籍流失,仅宋元两朝的医学书籍,保守估算,至少散失了八成。就算是官办的惠民药局,治疗水平也很有限。遇到突发灾荒,惠民药局负责施药救灾,水平有限就出大事。明初几次灾荒,都是因为灾后用药不当,惹出更大瘟疫,气得朱元璋暴跳如雷,也只能先杀几个官撒气。
类似事,原先朱橚只是听说,这次流放云南,等于穿越大半个中国,看就看了满眼,自己又病了一次,真是感同身受。尤其这云南,更叫他受不了,当地少数民族多,生活穷苦,医疗条件更差,老百姓遇到个病,四里八乡都难找医生,发生的悲剧也就多。看不了悲剧的朱橚,果断叫来自家王府医官,又花钱买一批药,做了不少善事,却是边做边愁:这么下去,不是个事啊!
终于,朱橚做了一个决定,叫来王府里的名医李恒,交代一个重要任务——你把咱王府里的医生都集合起来,先给我编一本书,书里要辑录各种常见病症和最简单的治疗办法,让老百姓哪怕找不到医生,生小病也知道怎么治。不要怕花钱,缺钱从我这里拿,要快速编好!
一声令下,王府医生们集思广益,加班加点行动,不到两年时间就圆满完成,新型医疗手册《袖珍方》风光问世,选取了各种生活中常见疾病的3077个治疗药方,且用通俗文字写成,认字就能看懂,一出版就引起小轰动,在明代时常再版,尤其是科举赶考的学子,常见随手带一本。
也就是在该书出版前,朱橚又经历了折腾,先被叫回南京,接受一顿教育,但终于在《袖珍方》出版的同年获准返回开封。读了《袖珍方》的人都说,这是朱橚好心有好报,这才苦尽甘来,但周王府的人们却发现,朱橚好像变了。
三、执着一事
那个曾经吟风弄月的才子朱橚,似乎没有了。诗词书画戏曲统统放下,连家里的园子都铲了,专门辟出许多空地,种满各地弄来的奇特植物,而且他还亲自每天观测研究,做详细记录。
这场云南风波,使朱橚认识到,一本《袖珍方》根本不够用,必须继续编书,让不同地域不同风俗的穷苦百姓们都能读到看得懂用得上的超级医书。
以朱棣的原话说,垂悯边鄙之民,地物俗异,遍择古今群方之经验汇成一书!
这个前人谁都没有实现的梦想,文艺青年朱橚满怀热情地投入,不断砸钱倒腾植物,天天瞪圆了眼睛观察,还要整理典籍,筛选药方,正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又出事了!
洪武三十年(1397),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年少气盛,憋着劲要整顿这些叔叔辈的藩王,朱橚一身文艺青年脾气,这些年忙着编医学宝典,家务事都甩手,结果就踩了雷:被削去王爵贬为庶民,再度发配云南劳改了。这次才是真磨难,王爷的待遇俸禄全没了,史料上原话是“饮食备极困辱”,简直惨到家。
但哪怕在这样的时日里,朱橚依然不放弃,收集整理一切自己能找到的奇特植物,稍有机会就找人求教医学问题,心中仍然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个眼看已中断的编书梦想!
三年以后,朱橚的亲四哥朱棣造反成功,坐上了皇帝宝座,是为永乐大帝,朱橚也熬出头,是年就恢复了爵位,第二年朱橚生日,永乐皇帝又特意送上了大批礼物。
经过了两次人生磨难的朱橚,此时已经淡定许多,兄长皇帝的恩赐,他小心翼翼接纳,要给他在洛阳修新王宫,他连忙上奏婉拒:老百姓够苦了,别劳烦民力了,我住旧王宫挺好的。
他唯一的要求,还是编书!
四、不朽功业
编书这个中断多年的梦想,此时已经进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攻坚时刻!
永乐四年(1406),朱橚艰辛苦熬的第一样成果《普济方》,仿佛一颗重磅炸弹,瞬间震撼大明朝堂。这是一部集历代医学药方精华的宝典,全书一百六十八卷,两千一百七十五类,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种治疗药方。大明朝在当时见得到的病,这本书都能查得到,且治疗方法通俗易懂,还有两百一十九幅精美插图,十分形象生动。
如果说永乐帝朱棣一生最大的文化成就是编纂《永乐大典》,那么朱橚这部《普济方》就是中医版的《永乐大典》,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横空出世前,它就是中国药剂学巨无霸般的存在。特别对于天下百姓来说,最廉价有效的治疗办法尽在本书。
紧接着,大明学术界又是一声轰然惊雷,朱橚另一部心血著作《救荒本草》也高调问世。这部书分四大门类,其中二百七十六种植物,都是前人未曾介绍的。
《救荒本草》的价值,对于当时大明国情,更是重如千钧。大明开国多饥荒,大事就是救荒,可古代交通条件,哪怕快速行动,运输总需要时间,灾区地方自救很重要,怎样用现有植物救荒就是重中之重。这可是个有风险的事,一旦误食了有毒植物,可就是大麻烦。
这个大麻烦朱橚解决了。《救荒本草》仔细介绍了每一种植物的性能分类,归纳了靠谱的植物,有生动的图案说明,还针对一些有毒植物提供了消毒方法,比如独创了用细土和有毒植物一起浸泡后再淘洗的办法,这种方法后来变成西方近代植物学的重要名词——吸附分离法。
这部独创的书,意义不止奠定一个宝典,更给后来的中医学者提供了方向,很多中医里价廉的好药,都是以《救荒本草》为蓝本,继续深钻出来的。到了近代史上,这部宝典风靡西方世界,美国人的《科学史导论》一语定性: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学著作!
如果说药剂学和本草学是医学的两根柱子,那么昔日才子朱橚就变身成了勤恳泥瓦匠,一砖一瓦,全给中医垒结实了。
完成这一重大贡献的朱橚,晚年继续做悠闲王爷,其间也曾再遭诬陷,还好朱橚已经变得十分谨慎,又主动找永乐帝谢罪,总算逃过一劫,直到洪熙元年(1425)过世,享年六十四岁。
这位在医学领域书写历史的王爷,身后也曾被热议,《万历野获编》里就有说法:朱橚其实一直很想当皇帝,特别是亲哥哥朱棣登基后,一直做梦想当皇太弟,被朱棣知道后一顿教育,这才变老实了。
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其实参考下朱橚的《袖珍方》里那句自述的序言就知道:吾尝三复思之,唯为善迹,有益于世,千载不磨。权力荣耀,只是喧嚣一时。只有行善这个伟大的事业。才能辉煌永远,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