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明朝三百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害死于谦的徐有贞,死后还救了大明一次?

在明英宗“夺门之变”的闹剧里,最招后世恨的人物就是徐有贞。

为何如此说?首先是夺门之变的性质问题。其实当时没有子嗣的景泰皇帝已经病危,作为“太上皇”的明英宗朱祁镇哪怕什么都不做,就安安静静地在南宫里熬时间,到时候也能凭着身份顺风顺水把权力拿回来,根本不用冒着生命危险闹政变。偏偏为图个人富贵的徐有贞上蹿下跳闹了一场,等于是拿着明英宗做赌注来赌自家的富贵前程。这其中的奥秘,后来大臣李贤也给明英宗分析了一番,把明英宗气得连呼上当。

更招恨的是,北京保卫战的大英雄于谦,虽然在“夺门之变”后身陷囹圄,起初的明英宗并不想处死于谦,但还是这个徐有贞给于谦扣上了“意欲”的大帽子,也就是于谦虽然没有谋反的证据,但他百分百有谋反的念头。如此无耻理由,不但把于谦送上死路,更堪比南宋秦桧害岳飞的“莫须有”一幕。

如此无耻小人本该和秦桧一样,找个地方一跪到底。但这徐有贞却还是有所不同。

比起除了弄权,治国一窍不通的祸国宰相秦桧来,徐有贞还是有些“专业优势”的。以能力和志向说,他也曾立志为国建功,更曾呕心沥血,为大明担当重任。甚至,科学界还给了他一个至高评价——明朝杰出水利学家。

他的人生,不是一句“奸臣”就能概括。

一、曾经有为好青年

徐有贞,原名徐珵,永乐五年(1407)出生于南京,从小就接受了严格教育,凭着家族良好人脉,他找到了好老师——明初学问大家胡俨。经过几年的悉心教导,徐珵的学业突飞猛进,二十六岁那年考取进士,还如愿进了翰林院。

少年得意的徐珵进了官场后,成了特立独行的才子。那个八股取士的年代里,读书人能读好四书五经就不错,特别是这些翰林,业余爱好也就是吟诗作对。可对这些学问,年少的徐珵统统瞧不上。

由于深受老师胡俨的影响,徐珵做学问,也是特别脚踏实地的类型,早年跟随老师读书时,各种科学类的“杂学”就学得特别精通,尤其是天文和数学,还练出了精通计算的本事。走了仕途之后,只要有条件,他就会拼命查阅各类科学典籍,于是成了大家眼里的异类。

这位异类很快就被明英宗都注意到了,三十五岁那年,也就是明朝正统七年,明朝正在西南清剿思氏家族叛乱,可徐珵却语出惊人:大明最大的边患,不在西南的部族,而是西北正装老实人的瓦剌。这个断言,参考后来的土木堡国难,十分精准。

徐珵还提出了五条提升边军战斗力的办法,比如招募边地精壮,建立军官考核制度,定期进行火器实战演练等。奏折送上去,明英宗觉得不实际,看完就搁一边了。但后来很多明朝军事牛人的评价说,何止讲得实际?就连明朝中后期战功卓著的戚继光,刚镇守北方时还专门把徐珵的这篇文章找出来认真研究学习。

这时的徐珵,在大明朝堂上,就是这样一副才华横溢且热爱国家的好青年形象,仿佛冉冉升起的新星,时不时就亮一下眼,官位也升到了翰林院侍讲,大好仕途就在眼前。可正统十四年(1449),著名的土木堡惨案爆发,叫他结结实实栽了大跟头。

二、好青年的堕落

土木堡惨案让年少气盛大喇喇带兵出击瓦剌的明英宗一下栽了大跟头。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本人被俘,北京暴露在瓦剌铁蹄下,眼看危在旦夕。

战败消息传到京城时,徐珵又亮了,早在明英宗大军出发时,他就高调宣称,此战必败。之后果然战败,许多人连连赞叹:这徐珵,真够厉害!

但就是在这次国难面前,长期才华横溢的徐珵却第一次暴露出大毛病:跑得快。

在明朝将士们出征时,他就先下手为强,把老婆孩子都送到苏州老家去。待到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即后来的景泰帝召集群臣议事,他又高调放出言论:北京城快完了,赶紧迁都吧。

当然对他这番论调,后人里同情的也不少,可看看当时局面就知道,京城固然危险,但还没有到生死绝路上,贸然迁都才是对国家最大的不负责。这个道理,深谙军事的徐珵不是不知道,但不迁都就要死战,就意味着与国家共存亡。在这份担当面前,他退缩了。

好在有名臣于谦站出来一顿怒斥,徐珵这个极度不负责任的建议才没被采纳。大明朝紧急动员,确认了保卫北京的战略,在于谦的主持下,明朝拼死一战,力挫瓦剌强敌,大明国运转危为安。

长期耀眼的徐珵因为这事丢人现眼了,特别是景泰皇帝,对他十分厌恶。不计前嫌的于谦,在景泰年间推荐徐珵出任国子监祭酒,被景泰皇帝当场否决掉:那么个喊着迁都的包,用什么!

更加痛苦的是舆论的压力,用徐珵的外孙,明朝大学问家祝枝山的话说,那一段日子,徐珵简直是无颜见人,甚至有时京城文人聊天都拿他当笑话。以至于为了避羞,也为了方便升迁,他把名字都改了,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徐有贞。

如果说早年的徐珵还是个有理想的青年,那么经过这一番折腾,看过了世态炎凉的徐有贞,算是彻底变了:很多大臣,嘴里没说南迁,背地里干着和自己一样的事,自己不过是说出来,却落到这个下场?改个名字,也就改了做人方式:你们可以不择手段,我也可以!

如果说之前他还是个有些毛病的能臣,那么从此刻起,他决定做奸臣。

三、遗臭万年

改了名后的徐有贞也有不少业绩,特别是景泰三年,受命在山东张秋地区治水,他像抓住一颗救命稻草一般,甩开膀子努力干,竟把这个困扰明朝十年的问题解决了。而且就在这次工程里,他展现出一个能臣的担当,告诉朝廷不要多派兵,不要多给经费,就用手里这点儿兵马钱粮,保证做好。事实证明他真做到了。

如此好成绩,也让徐有贞再次风光了,从来讨厌他的景泰帝在他回京后,亲自召见慰问,还把他升为左副都御使。这个时候,他又成了享誉京城的英雄。

可此时徐有贞的胃口哪里是一个左副都御使满足得了的?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重,武清侯石亨和宦官曹吉祥等人心思也就动了,为图泼天富贵,打算重新拥立被软禁的明英宗。可事情怎么办?他们想到了徐有贞。

徐有贞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把这个政变当作自己升迁之路上的最大契机,进行了一系列严丝合缝的筹划:正月十六晚上,调兵进入长安门,趁着景泰帝病危,将明英宗从南宫里迎出来,在奉天殿登基。筹划此事的徐有贞,亲自主持整个过程,把明英宗捧了上去。

同样,心态已变的徐有贞,为了让自己这泼天大功不旁落,更是撺掇着明英宗把昔日保卫北京的大英雄于谦给抓起来。按照徐有贞的说法,于谦想迎接藩王即位,不把他杀了,您的皇位怎么能名正言顺?接着扣给于谦一个“意欲”的罪名,堪比秦桧杀岳飞的莫须有,亲手拯救明朝的大英雄于谦就这样蒙冤遇难。

当然比秦桧还荒唐的是,把明英宗捧上皇位的徐有贞虽说也被封了爵位,当了内阁首辅,可还没风光几天,就被两个昔日好战友石亨和曹吉祥打了黑枪,被罗织了各种罪名,狼狈发配到云南去劳改,过了四年的悲惨生活。在这四年里,徐有贞受尽唾骂,却也彻底想开了,在当地低调做人,还义务教人读书,做了不少好事。

等到后来曹吉祥和石亨先后倒台,徐有贞获准返回苏州养老,晚年的他,除了醉心于文学诗词,就是和朋友饮宴,有时候成天看着天象,盼自己能重获启用,最终愿望落空,直到六十五岁那年去世。官做过,坏事干过,报应也受了,从头到尾,各种失败!

四、死后救国

但声名狼藉的徐有贞,自己恐怕也不会想到,他当年一个重大突破——水利科学,竟会在自己死后救了大明朝!

水利事业,历朝历代都是大事业,精通科学的徐有贞更是此中高手,多年来精心钻研,景泰年间张秋治水时更上演了奇特一幕。这个张秋河,从正统年间起就是明朝的心病,几乎年年闹灾,一闹京杭大运河就断流,每次明朝花钱修,都是还没修完就继续闹,简直是无解难题。

但徐有贞去扫了一眼,就知道问题所在。他大大咧咧拿两个水桶,一个水桶开个大口,一个水桶开五个体积相同的小口,同时开始放水,结果五个小口的水桶先放完。然后他告诉官员们:看见没有,方法不对!

这个演示,就是人类水力学的经典实验:水箱放水实验!因此而诞生的分洪治水法,通过多开小水流的方法分散流量,果然快速高效把水治好了!

在徐有贞去世二十二年后,即明朝弘治二年(1489),黄河也爆发了百年未遇的大洪水,整个河南都成了一片汪洋。而此时的明朝,也是财政极度困难时期,水又必须治,一旦治不好,元末黄河天下反的场面,闭着眼就能想到。此时的明朝兵部尚书白昂拿出了当年徐有贞张秋治水的资料——就用这法子!

于是,这场动用十万人的大规模治理,采用徐有贞的新方法,果然快速治好,而且也正因这场整治,黄河中段近八十年没有大型水灾。弘治中兴的好景象,就这样营造起来了。这其中当然也有徐有贞的功劳。

这位科学强人,该怎么评价?或许清朝名臣张廷玉说得贴切:假使随流平进,以干略自奋,不失为名卿大夫。事实也确实这样,如果他少一点儿权欲,多做点儿研究,人生也许就更辉煌。找准定位,哪怕是科学强人,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