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首次垂帘听政
载垣的逆谋被彻底粉碎,几位主谋也相继被严惩,使得慈禧的地位得到了确保,同时也让她成为了中国实际上的统治者(慈安对政事毫不关心,慈禧几乎大权独揽)。虽然如此,慈禧还是在垂帘听政的前几年时间里小心行事,不敢明目张胆地将自己的野心暴露出来,或是越权处理政事。但同时,她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治国之道,获得朝廷大臣支持的机会。所以,这段时间里的谕旨都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的。这段时间,她手中的权力,甚至还比不上之后她退隐颐和园那段时期的大。
首次垂帘听政阶段(1861-1873年),应该算是慈禧的尝试阶段。在这期间,慈禧初尝权力的滋味。同时,她也尽量避免锋芒外露。在第二次垂帘听政期间(1875-1889年),尽管她偶尔以自己的名义颁布谕旨,但已将国内的政治事务全部掌控在自己手中,包括对官员的任命和赏罚等。因此她在官员之中深受爱戴和拥护。
因为同治是咸丰皇帝的儿子,他的皇位继承源自先帝遗命,所以在同治当皇帝期间,两宫皇太后实行的是垂帘听政。而光绪并非真正的皇子,是由两宫皇太后所立的,所以在光绪未成年之前,慈禧直接取消了“垂帘”,改成了临朝听政。
严格来说,在慈禧最后的垂帘听政期间(1898-1908年),她已经不单单是在垂帘听政,而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权独揽。每天慈禧都会坐在宝座之上,接受群臣的觐见,而光绪皇帝则如傀儡一样坐在一边。此时的慈禧,已经是中国人尽皆知的老佛爷,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最高统治者。
在执政之初,慈禧似乎也认识到,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不认同女性作为最高统治者来掌管政权。哪怕是在公元8世纪时,曾登上至高之位、成为女皇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武则天,也同样被后世认为是个篡权者。而汉代的吕后,这样一位被后世史学家认为和慈禧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的女人,虽然曾经为汉朝的统一和兴起立下过汗马功劳,可最后还是为后世所唾弃。
慈禧平日里熟读历史,知道在过去时,皇太后摄政一事不符合国家规定,有很多的限制,但是前朝的几位太后最终还是克服一切,并且在国家政事中掌握着至高权力。因此经过思考,她最终决定效仿她们。
在除掉逆谋的三位主犯之后,御史和各部的大臣都纷纷向慈禧奏请以同样严厉的手段,将逆贼的同党除掉。恭亲王同样希望慈禧能够这样做,即便不是为了报复,也是为了惩罚那些曾经对他进过谗言的人。但是慈禧却表现出了一位政治家该有的宽容和大度。她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认识到“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道理,赦免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笼络了一家人,支持自己的人当然是越多越好。在罢免了怡亲王在军机处的同党之后,其余所有人全部被宽大处理。
从慈禧对吏部尚书陈孚恩和一位内务府大臣的处罚,就可以看出慈禧的宽厚。陈孚恩是最早劝说咸丰皇帝不要理会慈禧等人所说的留在京城的忠告,而是应该尽快逃到热河去的人。并且在咸丰去世之后,他也是北京城中第一个被逆谋的赞襄王大臣们召到热河的朝廷大臣。他的罪证确凿,但慈禧只是将他革职处理。而另一位内务府大臣曾在1861年的时候称京城即将发生叛乱,以此来阻止咸丰皇帝回京,试图帮助逆谋者们完成计划。而他也只是被慈禧革去了官职。
逆谋被粉碎之后,尽管京城中有很多官员想要趁机捞得好处,并且打击报复政敌,但是京城中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被发配充军的处罚。事实上,慈禧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特意颁下了谕旨,言明她只想惩罚少数几个主犯。
这是慈禧做事的一贯作风,只要目标达成,她便会转而采取适度忍让的怀柔政策。她很清楚,如果载垣和他的同党们不是得到了很多大臣的支持和拥护的话,是不敢轻易策划谋逆这样大逆不道的危险之事的。但这一次,只要没有人敢再次公然和她作对,她便可以暂且放过他们。正是她的这种做事风格,为她赢得了宽容大度的美名。特别是京城百姓在提到她时便会想到“慈眉善目”或“慈母”,这也是她复杂个性之中比较真实的一面。
在这场阴谋被粉碎之后,慈禧告诫大小官员:惟当各勤厥职,争自濯磨,守正不阿,毋蹈陈孚恩等恶习。而在另外一篇谕旨中,她又强调,失察之罪并不比公然犯上作乱轻,所以也借机批评了那些因为胆小怕事而没能立即揭发谋逆之事的诸王和各位大臣。之后她又说,如果以后再发现有谋逆的事情,希望能有人第一时间向她禀报。更重要的是,她要让皇族宗室们记得载垣等三个逆谋者的下场。此三人应该让他们引以为戒。她公开表示,若是再有人涉嫌谋逆,受到的惩处只会比此三人更严厉。
太后垂帘听政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确定新帝的年号。载垣等人曾经选定了“祺祥”二字,寓意“幸福吉祥”,但是慈禧读书很多,且比较有品味,对于确定年号一事有自己的想法,她觉得这个年号简直糟糕透了。一方面觉得这两个字的寓意重复,一方面又想完全抹掉载垣等人篡权所留下的痕迹,因此她选择了“同治”两个字来作为新帝的年号。大概她是一方面希望能够早日平定南方的叛乱,一方面又希望紫禁城里能够平安。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对于新帝来说,同治这个年号并没有比其他的好。
就在下旨将修改之后的新年号昭告天下的同一天,两宫皇太后又颁下一旨,是关于她们已经接受了大臣们奏请的垂帘听政的建议,谕旨中还假意推脱一番。谕旨内容如下:
钦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据王大臣等所议,详加批阅,援据典章,斟酌妥善,着即依议行。垂帘之举,本非意所乐为。惟以时事多艰,该王大臣等不能无所禀承,是以姑允所请,以期措施各当,共济艰难。一俟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王大臣仍当届时具奏,悉复旧制。
紧接着,她们又以幼帝的名义颁发了一道谕旨。谕旨中,“幼帝”表示感谢两宫皇太后的摄政,并承诺在成年亲政之后,必定竭尽全力报答两位皇太后的慈爱之恩。
在垂帘听政期间的安排是,每天两宫皇太后都会在偏殿召见各位大臣,除非是遇到宫廷大典,否则新皇帝的叔父们是不需要行叩头礼的,这也在间接地表示对长辈们的尊敬。
在垂帘听政之后,两宫皇太后又被加封了尊号。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计算,尊号中的每一个字,都意味着每年要从国库中给她们拨款十万两白银,(也就是当时的两万英镑)。母后皇太后钮祜禄氏获得尊号“慈安”,而叶赫那拉氏则被尊为“慈禧”(慈爱吉祥的),慈安为东太后,慈禧为西太后。自此之后,每逢大典,都会再给尊号增加两个字。等到慈禧七十岁大寿的时候,她的尊号已经多达十六个字。也是在那一次的寿宴上,慈禧拒绝了光绪皇帝再给她的尊号增加四个字的想法。在慈安去世之前,她获得了十个字的尊号。
慈禧和慈安两个人在三十岁大寿的时候又分别被加了两个字的封号。之后同治登基时又被加了两个字。同治去世之前又被加了两个字,用来感谢她们在他得天花期间对他的照顾。二人四十岁大寿时又分别得到了两个字。之后慈禧又在五十岁寿辰、光绪大婚和六十岁寿辰的时候各被增加两个字。等到她的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慈禧的封号已经变得很长,也很难记了,全称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慈禧心中很明白,在垂帘听政初期,只有尽力拉拢恭亲王才是最正确的做法。所以,为了向恭亲王示好,慈禧和慈安一起下旨,授予恭亲王为“议政王”。这个职位相当于朝廷的顾问。并且她们还将先帝赐予他的“亲王”头衔改为世袭罔替。
恭亲王婉言拒绝了两位太后封他为“议政王”的提议,虽然慈禧根本不需要这个顾问,但她和慈安还是再三坚持要恭亲王接受。最终,在恭亲王的多次拒绝后,两宫太后这才作罢。但她们还是表示,日后会在一个更恰当的场合再次提及此事。
此时的慈禧对于恭亲王当初在热河时对她的鼎力相助是心存感激之情的,所以她下旨将恭亲王的女儿封为大公主,为表感谢,她准许这位公主乘坐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黄色轿子。这位公主对慈禧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慈禧晚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时的影响尤为明显。
在垂帘听政初期,因为年轻缺乏经验,这时期的慈禧多数时候对如何处理政事都感觉毫无头绪,于是只能凭着直觉来解决党派政治和外交事务。这时期的慈禧为了利用恭亲王的智慧和经验,几乎对恭亲王言听计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她本身的经验渐丰,眼界渐广,对国事了解渐多的时候,她的独断专行的个性便也逐渐显露出来,而她对恭亲王的意见和约束也变得越来越不耐烦。
通过熟读历史和自身的聪明才智,慈禧对于如何用人和怎样更好地处理政事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以前那些能让她耐心接受的意见和指导,此刻于她来说已经没有丝毫用处,反而会让她心生厌恶。
慈禧本人专横固执,对于自己打定主意并确定的事情,无论是谁都别想改变,也别妄图干涉。而在这一点上,恭亲王和她可谓半斤八两。当慈禧开始显示出对恭亲王的意见不耐烦和不满时,他也并没有掩饰自己对慈禧专横的不满,因此二人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而当慈禧完全不掩饰自己对恭亲王的怨恨时,恭亲王则去煽动慈安,让她来使自己摆脱被慈禧控制的局面。恭亲王试图通过挑拨而让两宫之间产生嫌隙。这一招成功地让宫中产生了摩擦和敌意。
恭亲王的手中,掌握着官员的任免大权,无疑,在当时的中国,掌控官员任免大权的人,便掌控着最高的权力。而恭亲王在任命官员的时候,经常会越过慈禧,直接和各省的官员进行协商,甚至还会提拔和保护自己阵营的官员。
据经历过当时事情的人士回忆说,在垂帘听政之初,恭亲王就对两位太后有些傲慢,经常觉得自己是必不可少的,曾为朝廷付出了很多。在一次上朝的时候,他甚至声称,如今两位太后能够安稳地坐在朝堂之上进行垂帘听政,全是他的功劳。这样放肆的言论,慈禧自然是不会忘记的,当然,这样放肆的恭亲王也是不可饶恕的。
在上朝的时候,两宫皇太后会坐在朝堂高处的台子上,台子上有她们的御座,而在她们的前面会垂挂着一个黄绸帘子,这可以避免大臣看到她们的容颜。之后,大臣们会按照品阶的高低,依次上前朝觐。恭亲王作为议政王,身份高贵,自然排在第一个。
在两位太后的身旁都站着服侍的太监,他们会从帘子的折叠处时刻盯着台下各位朝觐官员的举动,以防止他们有什么逾矩的行为。严格来说,无论有多高的品阶,在没有被传召的时候,都是不能进入帘子之后面见太后的。但恭亲王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并不需要受这样的规矩约束,经常未得诏而擅入。
除此之外,恭亲王还犯下过一些其他逾矩的事情。例如,在回答太后(通常都是慈禧)的问话时,他总会刻意提高自己的音量。还有一次,他甚至在慈禧说完某件事情之后,又以自己没有听懂为由,要求慈禧再将刚才的话重复一遍。总而言之,他的态度十分嚣张和傲慢,而这对于年轻又自傲的慈禧来说是无法容忍的。
恭亲王生活在宫外,因此他有机会和其他官员以及外国的官员进行交流,只要他想,他就有机会暗中推翻慈禧的统治。再加上慈禧长期生活在宫中,她所得到的消息全部来源于身边的太监,这些消息中很有可能会有夸大的成分,也就导致她对恭亲王的怀疑和猜测也有些夸大。她觉得他可能有篡权谋反的想法,甚至还逐渐确信了自己的想法。所以,慈禧决定要向恭亲王证明,他现在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拜她的仁慈所赐。
她开始耐心等待时机的出现,终于在垂帘听政的第四年(1865年4月)等到了机会。在一次上朝时,不知是因为鲁莽还是因为心不在焉,恭亲王竟然突然抬起了自己的膝盖。而这一举动显然违反了规定。当初设立这个规定,就是为了保护皇上的安全,避免突然出现的袭击会给皇上带来危险。在太监将此事禀告给两位太后之后,慈禧马上大声喊道:“恭亲王意欲对两宫图谋不轨。”话音刚落,侍卫们便一拥而入,将恭亲王捉拿并带离了朝堂。
紧接着,两宫皇太后又颁发了一道谕旨,称恭亲王图谋不轨,意欲篡权夺位,并经常夸大自己对国家的重要性。就这样,恭亲王被罢免了议政王的职位,甚至还被剥夺了军机大臣和其他宫廷要职,就连总理衙门大臣的职务也一并被革除。在诏书中提到,“恭亲王辜负了两宫皇太后的信任,在担任重要职位的时候任人唯亲,他想要谋反篡位的事情必须被阻止。”
一个月之后,慈禧发现自己的地位并非不可撼动,牢不可破。再加上这次对恭亲王的处理,已经引起朝野上下的很多负面评论。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她便以自己和慈安两人的名义颁布了一道谕旨,来解释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原因。
在这道谕旨中,她声明自己之所以严惩近亲,完全是站在为国家考虑的角度。自古以来,那些姑息皇亲国戚所做所为的行为都导致了无法避免的后果,最终陷国家于纷争之中。她之所以惩罚恭亲王在朝堂上对皇上的不敬行为,正是为了在恭亲王犯下更大错误之前,及时挽救他。
现如今既然有多位御史和其他大臣都上书为他求情,而且皇上也已经特别恩准,那么就恢复他的内务总管的职位,让他仍然留在总理衙门中任职。实际上,恭亲王真正需要的是在礼节上的训诫,他之前多次对太后傲慢无礼,如今既然已经幡然悔悟,太后也打算既往不咎,希望他能够想通这点,以后更加殚精竭虑,尽忠职守地报效朝廷,以报答两宫太后的仁慈之恩。
一周以后,慈禧为了能够让恭亲王更加深刻地领悟这个教训,又特意以两宫太后的名义颁发了一道谕旨,内容如下:
朕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本日恭亲王因谢恩召见,伏地痛哭,无以自容。当经面加训诫,该王深自引咎,颇知愧悔,衷怀良用恻然。自垂帘以来,特简恭亲王在军机处议政,已历数年,受恩既渥,委任亦专;其与朝廷休戚相关,非在廷诸臣可比。特因位高速谤,稍不自检即蹈愆尤,所期望于该王者甚厚,斯责备该王也不得不严。
今恭亲王既能领悟此意,改过自新,朝廷于内外臣工用舍进退,本皆廓然大公,毫无成见,况恭亲王为亲信重臣,才堪佐理,朝廷相待,岂肯初终易辙,转令其自耽安逸耶?恭亲王着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毋庸复议政名目,以示裁抑。王其毋忘此日愧悔之心,益矢靖共力图报称,仍不得意存疑畏,稍涉推诿,以副厚望。钦此。
经过四年的时间,咸丰的陵墓终于修建完毕。这年(同治四年,1865年)秋天,朝廷为先帝举行了大葬。先帝的发妻钮祜禄氏(死于1850年,咸丰登基前一个月)和他合葬在一起。而这时距离她去世已经有十五年的时间了,在此之前,她的灵柩一直被停放在京城以西约十一千米处的一座乡村寺庙中。
葬礼仪式和修建陵寝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而筹集必要的经费却并不容易。若是放在以前,南方诸省会在筹款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如今他们正饱受太平天国运动所带来的灾难之苦,这就让朝廷筹集资金的事情变得更加困难。修建皇帝的陵寝大概会花费一千万两白银,当然,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会落入各级官员和皇室成员的口袋中。
按照规定,皇帝和两宫太后都要到东陵去参加先帝的葬礼仪式,这是他们的责任。而恭亲王作为修建陵墓和筹集资金的主要负责官员,自然也要出席这次仪式。恭亲王在处理这次事情时尽职尽责,毫无错处。
先帝的遗体被安放于用梓木做成的棺材中,棺材表面涂有油漆,其上还刻了佛教经文,之后棺材被抬入具有巨大穹顶的墓室中,被放在镶满珠宝的、重金属制成的座台之上。很久以前,是需要活人来给帝王陪葬的,但如今咸丰的陵墓中,用了一些木头和纸做成的嫔妃和太监来代替真人。它们被放置在棺材的两边,虔诚地跪在那里。这意味着在阴间它们继续侍奉着先帝。之后,陵墓中的蜡烛被点燃,和尚们也开始诵经,大批价值连城的装饰品被放置于墓室之中,而金器、玉器和珍珠项链等物品则被放置于棺内。当所有仪式全部做完之后,陵墓的大门就会被缓缓关闭,最终从外面被封死。
第二天,两宫皇太后颁下谕旨,赞扬并嘉奖了恭亲王在这次事件上的功劳。谕旨内容如下:
朕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恭亲王自襄办文宗显皇帝大事以来,五载于兹,尽敬尽诚,有条有理。定陵工程,前经派令总司稽察,一切悉臻妥协。本日文宗显皇帝、孝德显皇后梓宫奉安定陵,礼成赡仰,规制崇闳,典仪明备,悲痛之怀稍释,在天之灵亦慰。自应仰体文宗显皇帝谊笃友于之心,并参酌成案,渥沛殊施,以示优奖。
乃据恭亲王以盈满为惧,再四固辞,情词恳挚,出于至诚,不得不勉从所请,仅交宗人府从优议叙。惟恭亲王谊属亲藩,首参机务,近来事无巨细,愈加寅畏小心,深自敛抑,实能不负委任。
本年三月初七日所降谕旨,原因其小节之疏,恐蹈愆尤之渐,期望既厚,责备不得不严,业于三月十六、四月十四等日,将办理始末,明白宣示,谅天下共见共闻。惟虑传之久远,后人不知原委,莫定是非,转为白圭之玷,殊无以释群疑而彰忠悃。所有三月初七日谕旨,着毋庸编入《起居注》,以示眷念勋劳、保全令名至意。钦此。
从垂帘听政之初,慈禧所颁布的这些谕旨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比较情绪化的人。虽然恭亲王再次获得了慈禧的嘉奖和赞扬,但是在四年之后,他却因为和慈安太后合谋,联手除掉了慈禧最亲信的太监总管安德海而再次被慈禧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