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云容器化指南:腾讯云TKE实战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这是一个技术井喷的时代,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三大方向组成的ABC让每一位IT人都踔厉风发,一往无前。

近几年,容器技术非常火爆,且日趋成熟,众多企业慢慢开始容器化建设,迈向云原生。此外,公有云也逐渐被各大、中、小企业所接受,大家纷纷选择上云,享受云带来的便利。但是云厂商的产品相对黑盒,有些上云方式和解决方案不容易获取,部分中小客户得不到专业架构师的指导,导致在上云过程中走了很多不必要的弯路。因此,为了加深中小客户对公有云产品的了解,传授给他们更多专业的上云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通过这本书,把公有云容器化的经验总结出来,分享给打算上云或者即将上云的朋友。本书以国内大型公有云—腾讯云TKE容器为例,在普及开源容器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标准上云方式和丰富的案例,全方位讲解上云容器化的一些方法。

读者对象

●公有云接口负责人

●云技术支持工程师

●云研发工程师

●云售前、售中架构师

●运维工程师、运维开发工程师

●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专门讲解知名公有云产品标准化使用的书。

●通俗地讲解Docker和Kubernetes技术。

●帮助中小企业上云用户学习正确的云上容器化方式。

如何阅读本书

本书共7章,每一章都是我们团队云上容器化落地的经验总结。在公有云日渐成熟的今天,云上容器产品也逐渐功能齐全、稳定高效,可以减少相关人员日常繁杂的运维工作,降低IT成本。上云是企业当下非常正确的选择。在本书里,我们会从最基本的容器概念讲起,通过讲解Docker、Kubernetes、腾讯云TKE、实践案例等内容,带领读者一步步地走进高效、低成本的云上容器世界。

第1章 Docker容器基础

学习容器通常以了解Docker为起点。第1章从最基本的容器概念讲起,对Docker的由来、安装、使用、镜像、存储、网络、API等知识进行讲解,配合大量的案例实操辅助理解,希望读者能够尝试动手操作完成学习。

第2章 Kubernetes基础

容器技术火了之后,人们一直想找一个平台来有效地管理它。Google很早就预见到了容器的发展前景,因此迅速将其容器编排引擎开源,取名为Kubernetes(2015年发布了Kubernetes 1.0版本)。这个开源项目解决了容器资源的管理调度问题,整个IT界为之疯狂。不学Kubernetes,就很可能错失与IT技术一起发展的机会。第2章和第1章一样,将从基础概念讲起,带领读者从使用、搭建、网络、存储、安全等方面全方位学习Kubernetes。

第3章 腾讯云TKE产品介绍

若容器业务使用自建的Kubernetes系统,首先要对Kubernetes和Docker进行大量二次开发,其次需要全面考虑容器业务的日志、存储、监控等解决方案。我们既然选择了上云,那么在掌握了开源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云上产品侧的特性和正确的使用方法,这样才能顺利地使用云上产品快速部署我们的业务。第3章将分别从产品架构、功能、优势、成本等方面介绍腾讯云TKE产品。

第4章 腾讯云TKE标准化操作

只有容器标准化做得好,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管理容器业务,特别是对于大规模复杂的业务场景。第4章主要从腾讯云TKE容器日志、镜像制作、Dockerfile、平台使用规范等方面讲解容器标准化操作。

第5章 腾讯云TKE应用案例

第5章结合几种典型的工作负载类型和日志应用、监控应用等案例来具体讲解腾讯云TKE的使用。

第6章 腾讯云TKE运维和排障

在生产环境中,容器化应用若出现容器业务故障,轻则影响业务访问,重则影响公司收入和口碑。云上环境也不能保证100%稳定,当出现一些常见故障时,我们在等待云服务技术支持的同时,应尽量控制风险,快速定位问题所在,将损失降到最低。第6章将介绍常见运维排障方式。

第7章 腾讯云TKE经典实践案例

按本书介绍的方法一步步运行,就可以对业务进行容器化上云操作。第7章将分享几个经典案例,以助力读者完成大规模业务场景的容器化落地。

勘误和支持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为此,我们特意创建了一个在线支持QQ群,阅读本书的朋友可以加入QQ群578717177交流探讨。书中的全部配置文件和代码除可以从华章网站www.hzbook.com下载外,还可以在本QQ群的群文件中下载。各位读者若发现相关错误和有相关建议,也可以在以下在线文档填写:https://docs.qq.com/sheet/DU3R2c1ZhbnFDY0Jw?c=E2A0A0

勘误反馈表网站详情二维码如下:

致谢

首先感谢以下朋友和同事:马凌鑫、王龙、杨泽华、王涛、安新海、肖华源、黄文才、陈勇、陈鹏、张峻。他们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很多帮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非常感谢各位技术道上朋友的支持,没有你们支持,本书也不可能顺利完成。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编辑杨福川和韩蕊,他们始终支持着我们,鼓励、帮助、引导我们顺利完成全部书稿。

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