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章 磋磨
在李晟轩召方紫岚与荣安王同时入朝的当日,果不其然百官异口同声,声称应将白玉虎符交予荣安王保管。
至于理由,皆是冠冕堂皇,什么白玉虎符本就用于统帅东南之军,荣安王又是泰安帝胞弟,德高望重的宗亲之首,放在他手中再合适不过……
甚至还有人隐晦地提到,此举不仅可以压制东南大营,以免周朗仗着战功耀武扬威,而且还能震慑百越之地的夏侯家……
方紫岚冷眼旁观,眼见百官唾沫星子飞溅,将当初一力抵挡汨罗来犯的东南大营众将士,与剿灭海寇保万民安宁的夏侯家,贬得狼子野心不得不防,只觉说不出的可笑。
战火四起之时,他们便是大京坚不可摧的防线,便是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
海清河晏之时,他们便是功高盖主包藏祸心的虎狼之辈,同僚的眼中钉肉中刺。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不外如是。
便是夏侯家留守百越旧地,尚且有人惦记,更何况她这在京城中锋芒毕露的越国公?
满堂附和之声中,诸葛钰的反对之言便显得尤为突兀,“陛下,白玉虎符向来是由守护东南之地的武将所执。臣认为,将其交予荣安王,不妥。”
他此言一出,百官哗然。谁都没有想到他会站出来,毕竟前些日子提出此事之时,他表现得不置可否,像是与他完全无关一般。
当然百官也确实觉得此事与他无关,堂堂吏部主事,素来以运筹帷幄著称的诸葛家未来家主,与虎符能有什么干系?
只因诸葛家淡出沙场太多年,以至于堂上这些人早就忘了,当年的诸葛家中,也曾有人握过这块白玉虎符,于刀光剑影中拼着满身鲜血,守护了一方百姓。
“我赞同诸葛大人此言。”卫昴沉着一张脸,上前一步与诸葛钰并肩而立,“荣安王身份贵重,沾不得白玉虎符这等杀伐之物,还是不要勉强了。”
“卫国公大人,你……”荣安王没有想到卫昴也会站出来反对,还不待辩驳,就听旁边一位御史阴阳怪气道:“卫国公大人风流缠身,尚且能统帅京郊大营,遑论荣安王……”
“你说什么?”卫昴眯了眯眼,不疾不徐地打断了那位御史的话,浑身上下散发的寒意,冻得那位御史忍不住打了个激灵,慌道:“没什么……”
荣安王暗骂御史台这群笔杆子都是软骨头,被卫昴一吓就不敢说话了,但他又不好为自己说话,生怕像是他急不可耐地想要白玉虎符似的,那他之前苦心经营的不争不抢的闲散模样就全白费了。
两厢为难之际,忽然听到方紫岚幽幽开口了,“我听闻百官上书,原是要将白玉虎符当作荣安郡主大婚的贺礼,怎么如今反倒变成荣安王要将白玉虎符据为己有了?”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令荣安王的脸色微不可察地变了变,“越国公大人慎言,本王没有……”
“且不说以白玉虎符为礼是否妥当。”方紫岚毫不客气地截住了荣安王的话头,自顾自道:“就说荣安郡主身为东南百姓心中的活菩萨,心地之善良,非常人所能及。此等天仙一般的人物,如何会接受白玉虎符这样的贺礼,岂非玷污?”
方紫岚此言一出,百官面面相觑,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反驳之言,毕竟荣安郡主深入简出,从不现于人前,谁知道她究竟是何想法?
但诚如方紫岚所言,越是声名远扬,越是淡泊无争,只因一旦卷入了权力漩涡,便是活菩萨都自身难保,遑论荣安郡主?
“放不放人都不是问题。”方紫岚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只要能见到华纳斯,我就总有法子把她带回来。但我怕的是明日根本就见不到华纳斯,那就糟糕了。”
“若是明日见不到华纳斯,岚姐姐意欲何为?”诸葛钰定定地看着面前的人,只觉得心中不安愈发浓烈。
方紫岚眼中闪过一抹决绝之色,“那就只能深入虎穴,人挡杀人神挡弑神,直到把华纳斯救出来为止。”
“这般胆大妄为,过于冒险了。”诸葛钰不赞同地摇了摇头,方紫岚却勾起了嘴角,“阿钰是在担心我?”
诸葛钰没有回答方紫岚的问题,她也不甚在乎,自顾自地说了下去,“我记得当初诸葛公子也是对我疑心深重的那群人的其中之一,纵是北境之战中我拼尽全力九死一生,诸葛公子也不曾真正信任我。怎么如今反倒会忧心我的生死?”
她不动声色地换了称呼,神情也变得凌厉了几分,“我若是死了,诸葛公子与陛下心中的石头想必也能落下了,对吗?”
“时移势易,人都是会变的。”诸葛钰幽幽开口,清亮的眼眸变得深邃了许多,“方大人胆识过人身手不凡,行事作风让人不得不钦佩。在没有任何证据之前,我选择信任方大人。只不过……”
他说着顿了一顿,“方大人身为女子,未免过于拼命了。”
方紫岚轻笑出声,笑容中有苦涩无奈,但更多的是坚定不移,“诸葛公子出身世家,顺风顺水习惯了,从不会花费太大的力气。而我不一样,若是不拼命,也许连活下去都做不到。”
闻言诸葛钰不由地怔住了,他这才明白,原来自己也是存有偏见的那一位。
这世道对每个人并不公平,有人凭借出身就能锦衣华食,可有些人仅是吃饱穿暖就要竭尽全力。
在他面前的方紫岚,身为女子立于北境之主的高位,无异于是走在刀刃上。
背后多少双眼睛盯着,明枪暗箭防不胜防。她没有立于不败之地的底气,却偏偏用一刀一剑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还有一件事,我……”方紫岚的声音拉回了诸葛钰的思绪,他看着眼前面露难色欲言又止的人,接口道:“岚姐姐有话不妨直说。只要我能做到的,赴汤蹈火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