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元宵(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节日诗词 岁日作

[唐]顾况

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

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

【注释】

①顾况(727-815):字逋翁,海盐横山(今属海宁市)人。至德二年进士。历任秘书郎、著作郎。晚年隐于茅山,自号华阳真逸、悲翁。

②将:和。这句说,老年和春天一起到。

③还丹:道家炼丹的循环变化方术。炼丹以九转为贵,九转再炼,就是还丹。

④屠苏:指屠苏酒。古代风俗,正月初一家家要喝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屠苏酒)。

【今译】

不知不觉中老年和春天一起到了,

让人伤心的是当年朋友所剩无几。

炼丹之后还是不敢看镜中的容颜,

手拿着屠苏酒还得让年轻人先喝。

【鉴赏】

顾况这首诗当作于晚年归隐茅山时。此时他年岁已大,当年在一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此时已所剩无几。过年时最容易想起的是岁数的问题,过了新年长一岁,这是一般规律,但是对不同年龄的人来说,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少年得岁,老年失岁”,因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岁数成了敏感而令人忧虑的问题。新年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想到朋友凋零,不免伤感。顾况的这首诗实际上也就是伤老诗。当时很多诗人都受到道教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道教的藐视功名、遨游山水,曾使许多诗人气宇轩昂、意气风发。但是道教所谓的炼丹等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术,也使许多人乐此不疲。顾况也是受道教影响颇深的一位诗人,他自号“华阳真逸”,也说明了这一点。诗中所说的“还丹”,便是指炼能使人长生不老的方丹。但是,世上并不存在长生不老的方丹,人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顾况最后是认识到这一点的,“手把屠苏让少年”表明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老了,面对眼前那么多朝气蓬勃、生机无限的年轻人,他只好让他们先喝酒,自己退让到最后喝酒。这里关系到古代元日喝酒的习俗。平时喝酒,都是年轻人让前辈先喝,表示对老年人的敬重,但是在新年里,却是倒过来,按照年龄大小,年纪小的先喝酒,年纪越大,喝酒越后。在“手把屠苏让少年”中,顾况既有着年老的伤感,更多的还是看到年轻人成长而感到的欣喜。顾况是豁达的人,他曾奖掖与提携白居易步入诗坛,从中倒可以看到他关心年轻人成长的一贯态度。

诗词故事 元日岁酒自幼饮

按照古代风俗,正月初一这天,全家人要团团围坐在一起,共饮屠苏酒。中国人平时宴饮是很讲究长幼尊卑次序的,“元日”这天却是例外,饮屠苏酒要自年龄最小者起。

这种习俗在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反映。如唐人裴夷直《岁日先把屠苏酒戏唐仁烈》诗云:“自知年几偏应少,先把屠苏不让春。倘更数年逢此日,还应惆怅羡他人。”成文干《元日》诗云:“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方干《元日》诗云:“才酌屠苏定年齿,坐中皆笑鬓毛斑。”杨万里《己丑改元开禧元日》诗说:“老子年龄君莫问,屠苏饮了更无兄。”这是说,你也不要问我年龄有多大了,反正过年喝酒,我总是最后一个。饮酒大概是子夜时分刚刚进入新年的那一刻开始的。这样就和除夕连在一起了,因此不少除夕诗都写到除夕饮屠苏酒的事情。唐人卢仝《除夜》诗云:“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宋人苏辙《除日》诗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古代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苏辙七十多岁,因此每年都是最后一个喝酒。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意思就是说,只要身体健康,能够最后饮屠苏酒绝对是好事。

碰到两个人岁数一样大的时候,就比较麻烦了。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同年生,新年时,他们在一起喝酒,刘禹锡自恃年长,就对白居易说:“与君同甲子,寿酒让先杯。”白居易不甘示弱,就说:“与君同甲子,岁酒合谁先。”两人争执不下。以后,白居易在《岁假内命酒》中追忆此事云:“岁酒先拈辞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看来,那天还是白居易先喝的酒,但是“推”字说明这是刘禹锡的主观意见。不过在这推让之间,两人的友情和才华也由此可见。

顾况《岁日作》“手把屠苏让少年”句,也是写这种风俗。这种饮酒次序再加上这种解释,的确令人产生别样的感触,规定老人最后喝酒,让老人有更多的时间,有更长的寿命,深情的祝福就融在了这一杯酒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