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里的中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叩头、顿首和稽首

叩头,也叫磕头,一般地说就是顿首。这是我国很流行的一种以身体的动作姿态来表达情意的非言语性礼节,通常用于晚辈对长辈或下级对上级。但叩头原先并非交际礼仪,而是用来表示惩罚或谢罪的。

头字繁体作“頭”,《说文·页部》:“頭,首也。从页,豆声。”豆表声,其实也表意。頭字从豆,有人頭似豆,頭能像豆一样为人所用的意思。頭和豆之间有语源关系。

豆在古代原是食器,《说文》:“豆,古食肉器也。”以前在郑州商城宫殿的建筑基址区内曾发掘出近百个被锯开的头盖骨做的饮器,可见上古时人的头盖骨多有像豆一样作食器使用的。

青铜豆

古书中这类记载也不少,如《战国策·赵策一》:“赵襄子最怨智伯,将其头以为饮器。”《史记·张骞列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甚至还有作溺器的,《韩非子·喻老》:“漆其首以为溲杅。”溲杅就是溺壶。这是野蛮时代文化习俗的书面记录。

因为头能够像豆一样为人所用,所以常被当作礼品进献。《韩非子·内储说上》有“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和“是岁人有自刭死以其头献者”的记载。《史记·刺客列传》详载荆轲至秦,献给秦王两样东西,一样是“燕督亢之地图”,另一样就是“樊於期之头”。

重要人物的头还常常被悬赏征求。项羽被围垓下时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所以他自刎后汉将王翳即抢得其头。只不知这个头后来是否也被锯作了饮器或溺器?

至于叩,本义是击打,如“击瓮叩缶”“叩石垦壤”。因此叩头原是击打头,即以头击地。这不是一种出自本心的正常交际礼仪,而是以自虐形式表示请罪或谢罪的肢体行为。如《西门豹治邺》“皆叩头,叩头且破”。后来叩头虽逐渐演变成一种礼节,但依然有用于请罪或谢罪的。

与叩头相关的礼节是顿首和稽首,这两种礼节都有以头叩地的肢体动作。

顿首俗称就是叩头,顿就是以头叩地。郑玄注顿首为“拜头叩地也”,孔颖达疏为“平敌自相拜”之礼,则顿首是平辈或地位相当者之间一般的交际礼仪。这种礼节在古代经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结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开头和结尾都写“顿首”。对一个投降敌军的叛将两次顿首,说明顿首礼在当时是常用的。现在坐椅子或沙发的人很难理解这种常礼,但在席地而坐的古代却顺理成章,因为顿首只是俯身引头至地的很顺势的肢体行为,没有下跪的动作的。

顿首原先也有请罪之意,与叩头的初意相同。古时臣子上书常“顿首死罪”连文,如许冲《进说文解字表》就是“顿首死罪”连文的。这虽是套话,但也多少含有请罪的意思。

稽首在古代是最隆重的礼节。虽然也是叩头,但与顿首的叩头有所不同。孔颖达疏曰:“稽首拜头至地,顿首拜头叩地也。”这二种拜,俱头至地,但稽首至地多时,顿首至地则举。顾炎武《日知录》引姚鼐的说法为“其仪右手至地,左手加诸右手,首加诸左手……以稽留其首于手之上,故曰稽首”,而顿首则是“首不加于手而叩诸地”。(卷二十八《稽首顿首》)

两者说法虽略有差异,但稽首的叩头,都强调头叩地后要停留一段时间,而顿首的叩头则是一叩即起。稽是停留,所以稽首礼是很隆重的礼节,多用于祭拜天地神灵和祖先宗庙,用于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

古代对被俘获的交战国元首也行稽首礼。《左传·成公二年》记载了齐晋在鞌(ān)地的一次战争,晋司马韩厥在俘获齐顷公时“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行的就是稽首礼。甚至君王对臣子也有行稽首礼的。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八《拜稽首》说:“陈氏礼书曰:稽首者,诸侯于天子、士大夫于其君之礼也。然君于臣亦有稽首,《书》称太甲稽首于伊尹,成王稽首于周公是也。……盖君子行礼于其所敬者,无所不用其至。则君稽首于其臣者,尊德也。”君王对所敬重的臣子行稽首礼,是敬重他们的德。

在古代,稽首或顿首还常伴有拜的动作,如上引韩厥的“再拜稽首”。拜是古代交际礼仪的基础与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