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面创新:创新的可计算学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存储器”之问题抽象:四大数据结构原语

春秋时期,“齐国公司”“董事长”齐桓公任命管仲为“CEO”,定下富国强兵、徐图霸业的“企业愿景”,以及“两步走”战略,一是国强民富、企业成功,二是称霸中国成为“行业领袖”。

管仲推荐了与自己治国理念相同的五位“副总裁”,隰朋、宁戚、王子城父、宾胥无、东郭牙,改组了核心领导班子及“齐国公司”的治理结构(一命:观念与组织创新)。

业务层面,管仲把齐国分为21个县乡,主营两大业务,其中15个继续以农为本(守正:现有业务运营);6个利用齐国濒海之利(三风水:知地善用),生产创新产品食盐(“官山海”),兼产陶器、纺织等工商新产品(出奇:创新业务开拓),行销各国。

“农业+工商业”的业务奇正组合,以及支撑的二元体制机制的创新使齐国迅速崛起为春秋首霸,管仲再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二运:审时任势),最后“九合诸戎,一匡天下”。

管仲案例高度囊括了企业面临的经营与环境约束。虚拟机“存储器”对之进行结构化抽象,结果为四大数据结构原语,即“天地人”“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

第一,环境约束原语“天地人”。不妨套用传统口诀“一命二运三风水”,亦即“人和”“天时”与“地利”,或简称“天地人”,如图4-1所示。其中,“一命”是主导创始人或统帅的观念与禀赋约束,“二运”是时代约束;“三风水”是地利约束。而创始人所创立的企业系统,则是资源与能力的约束。企业经营的所有业务从数学上可抽象为两类:一类是现有业务的运营,或曰“守正”;一类是创新业务的开拓,或曰“出奇”。细节会在第五部分展开。

图4-1 环境约束的结构化抽象——“天地人”或“一命二运三风水”

经营层面按关注点分离的原则,切割为三组原语共九大基础创新,如图4-2所示。

图4-2 经营的“接口”:三大原语

第二,经营原语“上中下”——人类的行为过程模型。在本书第8章该模型被设为第一工具,具体内容会在第六部分叙述。其中:“形而上”是观念,一切创新始于思想解放与观念创新;“枢而中”是结构,包括战略、商业模式、公司治理等;“形而下”则是器物层面的资源、能力、组织与过程等。

第三,经营原语“左中右”——创新的实体关系模型。在本书第9章该模型被设为第二工具,具体内容将在第七部分展开。其中,“左”是行业极的生产者,采用技术推动;“右”是市场极的消费者,采用需求拉动;一切创新创造则落地于“中”间的产品,即由产品驱动,而一切产品均包含服务、体验与设计。

第四,经营原语“前中后”——企业运营的三端流程。这部分内容会在第八部分展开。三端流程分别为:作为“前端输入参数”的内容、原材料采购、供应链等创新;作为“中端处理参数”的生产、制造、运营、工艺、业务系统等创新;作为“后端输出结果”的品牌、营销、销售、物流、售后、客服等创新。

“半面”视图——以感性的艺术形式把握创新创造的无限绝对

基于多年诗词创作的直觉,我想为方法论体系创构一种美的感性艺术形式。这种形式既能把创新创造的各要素及其关系整合于一身,又能传神地表达创新创造的本质特征,如此则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艺术美。经过三个版本的迭代,形成了由“半”字和“面”字(将第二笔画的“撇”改为“竖”,进行对称处理)创构的“半面”视图。

(一)艺术形式要整合创新创造的要素与关系逻辑

通过否定之否定来思考创新切入的视角,就是图4-3(a)的“半”字,其中“第一链”就是图4-2的行业链九大创新,是对当前业务状态下企业价值链的抽象,是已建构好的“格局”,此外还有其他的创新视角吗?

●第二链是对本行业的否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行业的老生常谈可能是另一行业的惊人洞见,借鉴势差,他石功玉,命名为“行差链”。

●第三链是对前两者的否构,前两者都着眼于行业和实体经济,求反则是虚拟经济的金融维度,命名为“产融链”。当然,产业为本,金融为器。

●第四链是对前述三者的否构,即“跨界链”。其一是“仍在五行内”的在场跨界,将不同文明文化、学科领域、各行各业各自为营的概念、技术、产品等相互关联。其二是“跳出三界外”,进行在场的现实与不在场的想象之间的跨界。

●第五链是再对前述四者的否构。前述四者均是立足于系统或子系统视角,要素层面呢?把创新创造的各类属性汇总——原创还是模仿,渐进式还是颠覆式,封闭式还是开放式,降低成本还是提升价值,市场驱动还是政府影响,正向、逆向还是全球整合等——命名为“属性链”,它是每一类创新都具有的要素属性。

图4-3 (a)“半面创新”具象:“半”为创新切入的视角

图4-3 (b)“半面创新”具象:“面”为思考创造的框架

图4-3(b)是“面”字的具象创造,它是对“左中右”——创新的实体关系模型的否定之否定。行业(第2极)是生产者的集合,对行业的“自我”否定则是竞争;当然,行业最大的对手其实是自己,或曰“自否定”。市场(第1极)是消费者的集合,对它的否定有两种:一种是在社会层面,称为非用户;一种是在社会的对立面,即大自然,因为这个模型还须囊括学术与艺术创造。于是这二极世界共同创构为一个创新创造的时空格局。

然而,创造的生发常常来自第3极时空,其对此前时空格局的否定,一是在任意维度——不同文化、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异质化的人的交流、协作而触发新创意,代表一种开放接口的价值网络;二是在于此前都是理性的建构,而哈耶克指出理性具有“致命的自负”,它是文化进化的产物而非向导,人类不可能以理性预设良好的体制机制,其进化具有自发的秩序,所以“面”字上部的一“横”,也是对理性自负“横加其上”的警惕与干涉。

(二)艺术形式要反映创新创造的内涵——阴阳交合、相反相成的无限可能

首先,“半”“面”各自的美,反映了大自然的简单与对称和谐。其次,两字之间象形出阴阳交合、相反相成的创生本质,即“半”呈阳态而“面”具阴相。最后,合在一起的“半面创新”则表征了创新创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由原子“半面”构件通过组合拼装而达到“全面”的。细节将在第12章从哲学层面阐述。

如此一来,构成大型软件系统的三层架构确立了。这三层分别为:表示层,即半面模型,它们是创新创造者的操作界面;中间层,即业务逻辑层,即下一章将展开的创新算法“起、承、转、合、跨、否、重”;数据层,即创新的结果集合。

人类创新创造领域归总:求真、求善、求美

最后强调一下,四大数据结构原语及“半”字与“面”字模型虽是从企业经营中抽象出来的,但同样可用于学术和艺术创造。我在《创经:人类创新主脉与结构之演进逻辑》一书中,将人类创新创造的各大领域加以总结,并以半面模型分类归总,如图4-4所示。本书外篇将重点阐述图中的商业创新部分,补篇一示范学术创造,补篇二示范艺术创造。

图4-4 人类创新创造领域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