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恐惧叫“我不够好”
焦虑,这是一个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听到的词,它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情绪,几乎所有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
从本质上来说,焦虑和恐惧其实是同一种类型的情绪,都是大脑感知到了某种即将来临的威胁或危险而做出的反应。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恐惧通常是有具体的对象,当我们感到恐惧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害怕的是什么。焦虑则不同,焦虑的对象是模糊的,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而焦虑,换言之,焦虑是找不到原因的恐惧。
那么,大家究竟都在为什么而焦虑呢?
假如我现在给你一张纸,一支笔,让你把自己心中的焦虑和担心都写出来,我可能会得到类似这样的清单:
害怕做不好;
害怕犯错和失败;
害怕没有成就;
害怕没有钱;
害怕不如他人;
害怕被人看不起;
害怕家人对自己失望;
…………
这些焦虑和担心表面上看似不同,但其实它们都可以归类为同一种恐惧,那就是对“我不够好”的恐惧,比如为什么你总是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犯错和失败?因为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没有能力就意味着不够好;再比如,为什么你总害怕自己没有钱,没有成就?因为没有钱,没有成就,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是不如他人的,是不够好的。
自尊,你的自我防御机制
为什么我们都那么害怕自己不够好呢?想要理解这种心理,我们就得先了解自己作为社会动物身上所具有的一种本性——爱比较的本性。
人是典型的社会动物,需要依赖群体而生存。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存在着严格的内部等级。在远古时代,资源是极其有限的,个体在群体中的等级地位越高,能够得到的生存和繁衍资源就越多,等级地位越低就越容易被欺负,而且还会随时面临“被牺牲”的危险。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通常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你和他人的强弱对比,二是他人对你的接纳与认可程度,而这两个因素往往是相关的:你越是比他人强,比他人厉害,他人对你的接纳和认可程度就越高,认可程度越高,你的地位就越高。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的大脑才会进化出时刻关注他人的本能,因为我们需要知道自己在他人眼里是不是足够好,以及和身边的人相比是不是足够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地位”状况,然后想办法守住,甚至是提升自己的地位,避免不被接纳的命运。
这些比较和争夺大多是无意识的,即使我们不想去比较,我们的大脑也在自动地根据各种外在信息和线索来进行运算,判断我们此时的地位,并通过情绪来给我们“信号”。
这种本能或者说心理机制,就是我们平时常常提到的“自尊”。自尊可以说是进化赋予我们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它存在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群体中很好地生存下去。
这种自我保护机制的存在就使得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比较中,也使得我们总是在意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一旦我们发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这种心理机制就会引发焦虑、担忧、嫉妒等情绪,这种情绪会促使我们想办法守住自己的地位。
有了对自尊的认知,我们就不难理解那种害怕自己不够好的心理了。这种担忧的背后潜藏着这样一种逻辑:如果我不够好,他人就不会接纳和认可我,得不到接纳和认可,我在群体中就是不重要的、没有地位的,没有地位就意味着被欺负、被剥削,甚至是被淘汰和牺牲。
曾经有读者跟我说,她之前听过这样一个说法:“只有当你有了房子、有了足够的钱之后,你才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她问我是不是这样。
我回答她说,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它背后的逻辑是正确的,那就是人必须先解决安全感的问题,才有精力去思考什么样的事情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才会去考虑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是,这句话里关于安全感的假设是错误的,它假设人只要有了足够的经济上的保障,就会有安全感,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真正的安全感其实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心理上的安全感关乎的并不仅仅是物质,还有自尊,或者说自我价值的确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许正是我们作为人的特殊之处——我们不是有吃的、有喝的、有住的就满足了,我们还需要有价值感,需要知道自己是足够好的,需要被接纳、被认可。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的生存得到了保障,才会觉得有安全感。
安全感只能自己给自己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有没有办法摆脱这种对“我不够好”的担心和害怕,让自己拥有内在安全感呢?
办法当然是有的。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我们之所以会害怕自己不够好,本质上是因为害怕丧失自己的地位和价值。其实,这种对价值感的需要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反而还有助于自我发展,要知道,正是因为有这种强烈的内在需求,我们才会不断向上,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价值的人。
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需要有自我价值感,而在于我们评判自我价值的标准和方式: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拿自己的表现结果、与他人的对比、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和看法以及是否达到了某种主流标准来对自己进行评判,只有当这些都是正面的时候,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是足够好的,自我价值感才能得到满足。
为什么这种方式是有问题的呢?很简单,因为它依赖的都是我们自己无法掌控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不犯错、不失败,没有办法确保每次结果都是令人满意的、都是成功的,更没有办法控制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与看法,而且不管我们有多优秀,这个世界上都一定存在比我们更优秀的人。
毫无疑问,当我们把自我价值感建立在那些不可控的结果之上时,我们自然就会因为这种不确定性而一直活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且一旦结果没有达到所谓“好”的标准,比如计划好的任务没有完成,没有得到他人的称赞和认可,或者看到别人比自己好,等等,我们头脑中就立马会冒出“我不够好”的自我否定的声音,内心的自我价值感也会随之降低。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结果,但有个东西是我们可以控制的,那就是看待结果的方式。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那些所谓“不好”与“失败”,不把它们看成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否认,而是把它们看成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把它们与自我提升进行连接,那么我们便不会因为暂时的不足和失败而产生“我不够好”的想法,也不会总是活在“我是不是足够好”的担忧与焦虑中,而是会把更多精力用在重要的目标上。
当然,这样的视角转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主动对抗那早已根深蒂固的自我评判习惯,以及消极的自我信念和消极的思维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同步训练三种重要的底层思维习惯:自我关怀、成长型思维和主动式思维。
自我关怀,就是要无条件地爱自己,放弃自我评判的习惯,学会接纳自己此时的不足,不拿这些不足去进行自我攻击,或者否定自己的价值,还要在自己遭遇情绪困难的时候,懂得去善待和爱护自己。
成长型思维,则是相信人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发展的,所以任何不足和失败都是暂时的,只要愿意努力,那么自己就能不断进步和成长,就能朝着想要去的方向持续前进。
主动式思维,就是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相信“一定有办法”,并且会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的办法。
这三种思维习惯可以说是对抗焦虑与低价值感的法宝。一旦有了这些积极的底层思维习惯,我们就不会总是因为自我否定而缺乏自我价值感,也不会总是担心和害怕自己不够好,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可以进步,可以变得更好,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也不会回避和退缩,而是会想办法突破,再接着继续往前走。
人性中最难化解的矛盾
国内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刻的需求就是赞美,特别是来自权威或者重要的人的赞美。最好的情况是,权威人物对你的期待,和你对自己的期待,正好是一致的,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力就会自然地成长,没有多少矛盾。”
武志红这短短的一段话,一方面道出了人性中的两个重要需求——自主需求(或者说“做自己”的需求)以及对认可的需求;另一方面则道出了很多人内心一个难以化解的矛盾与冲突,那就是,到底是选择“做自己”,去探寻和追求自己真正喜欢与认同的事情,还是去迎合他人,努力追求主流社会所认为的成功?
如果选择“做自己”,就可能需要面对他人的不接纳与不认可。对大脑来说,得不到接纳与认可,就意味着自我地位的丧失,就会引发焦虑和不安。但如果想要被接纳、被认可,就得依照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去生活,去追求一种所谓“更成功”的人生,这个时候自主需求可能就无法得到满足。
从表面上看,这种矛盾似乎是不可调和的,但如果深入去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两种需求实际上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
这是因为,人性原本就是向上的,不管我们想做什么,想去追求什么,目的都是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这种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他人的,因为只有当我们所做的事情对他人有帮助,对社会有贡献时,我们的自我价值才算是真正得到了实现。而只要是产生了价值,我们就一定会得到认可,也会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
只不过,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去获得认可与回报,你就得先具备相应的实力和专业技能,能够为他人解决实际的问题。实力和能力的积累,毫无疑问都是需要时间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凭自身的实力来赢得认可,那么你必然要经历一段相对比较长的、只有投入却没有鲜花和掌声的日子。
假如你在还没有足够实力的时候,就渴望得到他人的接纳与认可,那么唯一的方式,就是按照他人的价值观去生活,或者寻找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让自己看上去很厉害、很成功。说实话,这样的认可即便是得到了,也是脆弱的,因为你随时可能失去它,而且你也很难体会到那种自我实现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其实,那些敢于跟随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人,并不是不想得到社会的认可,也不是不渴望获得经济上的回报,而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只不过这种价值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最终显现出来,所以他们并不急着要在现在得到认可,而是愿意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事情,不断积累经验和实力,静待自己的价值被认可的那一天。
总而言之,“做自己”和“被认可”这两个重要需求之间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而仅仅是在时间上存在着差异,因为从“做自己”到“被认可”需要一个积累和探索的过程。如果你想在“做自己”的同时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那么你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沉得住气,能够在别人还不认可自己的时候,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去发展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先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和社会认可的人。
最后,再分享周国平曾讲过的一段话:
把自己不能支配的事情当作人生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这会让人很痛苦,也许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而且我敢断定,没有优秀,所谓成功也一定是非常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其实,在开放社会里,一个优秀的人迟早有机会获得成功,而且一旦得到,就是真正的成功,是社会承认、自己内心也认可的成功,是自我实现和社会贡献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