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三
诗仙人间世——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
唐 李白
纵 28.5厘米
横 38.1厘米
纸本草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
壹
想入朝先入教
我们从小就读李白的诗,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既通俗易懂又直指人心,千年不过时。长大之后才明白,这大抵是一位诗人作诗的最高境界。后来,我们知道这位诗人爱喝酒,有着胡人血统,不畏权贵,放浪形骸,居然在大殿之上让唐玄宗最宠爱的宦官高力士为其脱靴,颇有魏晋风度。于是,读他的诗,更添浪漫。
开放、包容、繁荣的超级大国盛产诗人,也孕育了无数不朽篇章,但很少有诗人能像李白这样,活成大唐的符号。人们称他“诗仙”,因为此诗只应天上有,也因为李白笃信道教。这幅《上阳台帖》正是其与道教的不解之缘,也是“诗仙”留在世上的唯一墨迹。
“上阳台”并不是“登上某家阳台”的意思。“阳台”是一处道教宫殿的名字。阳台宫位于今河南省济源市城区西北三十公里处,在第一大洞天王屋山华盖峰南麓,由阳台宫、紫微宫、清虚宫组成。据说,此处“丹凤朝阳”,是修仙的风水宝地,唐玄宗命司马承祯亲自选址,于公元七二四年修建而成。
熟悉清宫戏的朋友都知道,清朝皇帝比较推崇佛教,可要是往前追溯几百年,佛教绝不是道教的对手。道教兴起于魏晋,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群雄割据,许多出身贵族家庭的大名士想报效国家却无用武之地,“竹林七贤”便是典型。司马氏野心勃勃要夺曹魏江山,“竹林七贤”不愿同流合污,更不耻为司马氏所用,治国才华无处发泄,郁闷满腹,只好用道教中的“无为”精神麻痹自己,每天相约饮酒作乐,在竹林里聚会,在酒醉中找到慰藉,在与大自然、宇宙的亲密接触中找到修仙之路。
唐朝时,由于皇帝自上而下的推广,道教进入全盛时期,位列“三教之首”,杨贵妃便是以“杨太真”的道教身份被唐玄宗接回宫里的。据说道教有长生不老的本事,深得唐朝皇帝青睐。皇帝每天可以不吃饭,但绝不能不吃丹药。李世民因吃仙丹而变得越来越虚弱,却并未减弱他的子孙后代对吃丹药修仙的热情。到了唐玄宗时代,国力最为昌盛,他唯一得不到的,就是“长生不老”,所以唐玄宗不但入了道教,还把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请入宫中,称呼他为“道兄”,算是认了一门亲戚。
后来,便有了王屋山的阳台宫,再后来便有了这幅贵为国宝的李白唯一手书《上阳台帖》。
贰
会向瑶台月下逢
开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初出茅庐的李白与正游历天下的司马承祯在江陵相遇。那时,司马承祯博学多才、仙风道骨,二十五岁的李白更是少年英雄、才华飞扬,二人一见如故。李白青年时便潜心学道,为修炼秘术,还在戴天山隐居过一段时间,现在居然得到了被三朝皇帝尊崇的天台道长司马承祯的赞扬,当然得意不已,于是写下了开启“诗仙”之路的第一篇作品——《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一开篇,李白就点明了人物关系:当今德高望重的道长司马承祯夸我“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心中飘飘然,早已与《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一同飞向高空,遨游宇宙苍穹之巅。司马承祯还嘱咐李白一定要做一番大事业,意思是,你这个年轻人与众不同,有“仙根”,前途肯定无可限量!
李白得意的不只是司马承祯对他的夸奖,更是向天下人宣告,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为我背书了!这为李白将来进长安做大官搭下了一个超豪华大台阶。司马承祯后来把李白吸收进组织,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天台司马都欣赏的人,明皇怎会不重用呢?
魏晋人热衷于修道成仙,一部分原因是仕途困顿,只好专心以此寻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古代,身为知识分子,只有做大官,施展宏图伟略,才是应该有的前程,这跟“成仙”不矛盾。李白“好任侠,且喜纵横”,用自己潜心多年研究的道家纵横学说治理国家,自然成竹在胸。在他看来,完美的人生就该是功成、名遂、身退,此次出蜀,就是为此。
一场伟大的会面之后,李白继续自己的长安之旅,司马承祯则奉唐玄宗之命在王屋山修建道观,即阳台宫。这座道教宫殿后来还住过一位特殊人物,即唐玄宗的亲妹妹玉真公主,她跟随司马承祯学道。
在唐朝,公主做道姑并不稀奇,有人会出于各种目的,以各种名目,一会儿入教,一会儿还俗,比如杨贵妃。玉真公主是唐玄宗最疼爱的妹妹,是大唐最有权势的女人,她知人善用、广结江湖人士,再推荐给皇帝哥哥。除了司马承祯,这位玉真公主也是李白必须要拿下的重要人物。
大家都是道友,又有共同的朋友司马承祯,再加上对才华的自信,李白便写了一首诗送给玉真公主,“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祝她修仙得道。按理说,一切都应该完满顺遂,但李白之后又作了《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其一:
秋坐金张馆,繁阴昼不开。
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
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
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
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
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
原来,他在卫尉张卿的引荐下,终于踏进了公主殿下的私人会所——玉真公主别馆。可惜,这位公主应酬太多,也有传说公主当时跟大唐美少年王维交往密切,无暇顾及他。心高气傲的李白便写下这么“怨妇”的一篇诗文,还流传至今,当时的打击想必是相当大了。
《李白行吟图》
南宋 梁楷
纵 81.1厘米
横 30.5厘米
纸本水墨
东京国立博物馆
后来,玉真公主还是向唐玄宗极力举荐了李白。李白也凭着过人的才华和不凡的气度,风头一时无两,四十二岁终于官至翰林供奉。这个官并不是帮着皇帝治理天下,而是随时随地跟在皇帝身边陪他玩儿,还得写诗助兴,为后世留一份大唐盛世的证据,这才有了《清平调》这样的千古诗篇。
终究性格决定命运。盛宠之下,李白就彻底放飞了,诗人的潇洒自由、桀骜不驯,丝毫不会因为在权力顶层而有所收敛。杜甫说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得罪了群臣,得罪了高力士,最后连唐玄宗都得罪了,三年后便被“赐金放还”。
此时,玉真公主突然请求唐玄宗废除她的封号和一切相关特权,从此在王屋山灵都观终老,与阳台宫比邻。司马承祯此生也未与李白再相见,多年后羽化登仙。
叁
山高水长不相见
这幅《上阳台帖》就是李白在司马承祯死后,参拜阳台宫之时写下的诗文: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状可穷。
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此时,两位知遇贵人都不在了。短短几行草书,道尽二十年人生路。
李白想到自己与司马承祯一别竟此生再无相见之日,仙人已去,天人两隔,十八日正好也是他的忌日;而面对玉真公主,李太白竟无语凝噎。
之后,宋徽宗收藏了这幅字帖,亲手书“唐李太白上阳台”,尾跋“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对于这幅李白唯一存世书法的真伪,大家并未有太多疑点,因为流传有序。宋徽宗将其收入《宣和画谱》,后流入贾似道家藏,经历元代张晏、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清代安岐,后入清宫为乾隆皇帝收藏。每位收藏者都留下了长长的题跋以表达滔滔不绝的敬仰之情。
贾似道印 丘壑图书
宋徽宗题跋
元张晏题跋
元欧阳玄题跋
元杜本题跋
明项元汴收藏印六枚
安岐收藏印 朝鲜人
安岐之印
张伯驹收藏印 京兆
张伯驹珍藏印
太白款
启功先生认为,首先,宋距唐三四百年,以宋徽宗的功力在字迹上作假的可能性不大。其次,历朝收藏家不至于一起看走了眼,流传著录清楚明白。最后,看字帖本身,有“太白”题名,字体磊落,风格与李白本人相符,字迹又非双钩填墨,应是真迹无误。
这幅字帖的最后一位主人应该是民国大收藏家张伯驹老先生。一九三七年,老先生怕这幅国宝外流,以六万银圆购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伯驹将这幅珍贵的手帖献给了毛主席。一九五八年,《上阳台帖》收归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庭坚评:“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李白剑术一流,书法有侠气,既有魏晋风骨又慷慨浪漫,行书、草书最显其风流,诗文风头盖过了绝世书法,可惜世间只有这一幅传世,还好有诗文,为“诗仙”千古永存: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