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绣
以庄河传统刺绣为代表的谱绣是与庄河剪纸同期诞生的民间艺术,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通过家族式的传授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庄河境内始建于明代的一些庙宇,如仙人洞上、下庙,南尖大邵村龙凤阁,南尖大圈海神娘娘庙,其神像服饰上都不难发现谱绣的踪迹。
庄河谱绣传承人杨传浩说,他们杨氏家族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移居南尖大圈,那时候族中女子就已经能够娴熟地承揽有钱人家的各种谱绣加工活儿,她们的手艺都是几代传承下来的。1930年,庄河女子师范学校开设的家事课,就是刺绣工艺课,在谱绣基础上又创造了十字绣法,学校的绣品远销英国、法国、丹麦等地。当时最有名气的谱绣艺人叫杨素贞,她生于书香门第,自幼摹绣古今书画作品。1929年,她以白缎子为底,绣出大幅山水画壁挂,层次清晰,色彩娇艳。她用谱绣中的双套针法绣出的草书《出师表》和行书《兰亭序》,用针细密,针脚平齐,体现出书法手迹的韵味。
谱绣是一种综合性刺绣工艺,融汇了剪纸、绘画、书法三个门类的艺术技巧。谱绣在绣之前得先扒样。扒样就是把选好的花样照着描画下来或用剪刀剪下来,或者直接用复写纸印在绣料上,或者将剪下来的花样贴在绣料上,再按样绣好各个部位。谱绣绣品上的诗文都是请老先生或会书法的人用“金不换”墨研好后写上去的,经洗不褪、不流、不洇。扒样,是每个谱绣艺人在动针前都要进行的准备工作。艺人们走门串户,相互扒样,将扒来的花样夹在一本大册子里,这个大册子叫样册,通常样册里还夹有各种颜色的花线。谱绣艺人的样册前人传后人,花样更新,越传越多,谱绣世家都各有几本样册。
庄河市文化馆资料
谱绣的绣品有枕头顶、鞋面、鞋帮、鞋垫、帽子、衣服、荷包、门窗帘、椅垫和壁挂等。花样以花鸟鱼虫为主,也有吉祥的图案,如龙凤、属相、麒麟等,人物极少。
谱绣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生活中的四个方面,即婚配嫁妆、生儿育女、逢年过节、丧葬礼仪,丰富着百姓的民俗活动。每一种应用都有约定俗成的题材,如鸳鸯戏水、长命百岁、佛手、凤凰牡丹、三阳开泰、龙凤呈祥、喜鹊登枝、松竹梅和书法等。
谱绣为正面绣,也叫单面绣。基本针法为顺针法,将丝线抽出,破好劲儿,纫到绣花针上,按花瓣、花叶和鸟兽的图案,从下部一针挨一针将丝线铺谱在图案上。花草、鸟兽及其他各种吉祥动物图案铺谱的面积比其他部位都大,在搭配好丝线的前提下,谱绣省工省线,这也是谱绣能被民间普遍接受并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
谱绣常用的针法还有插针法、递针法、锁针法、扣针法、倒针法、纳针法、编针法、乱针法、双套针法、横针法等十几种针法,从这些针法中不难看出,谱绣工艺精细且富于变化,谱绣艺人聪明、灵巧。
同鲁绣一样,谱绣也具备撑子或绷子。撑子是用四根木条做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木框。将绣品布料先撑在撑子上,缝上或印上欲绣的图案,盖上一块大小相等的透明纸,绣一处,盖一处,以免污染了绣品,绣好后,用抽出面筋的面浆将绣品背面浸透,晾干后将绣品从撑子上卸下来。绷子是圆形的,用木质的罗圈做成,内外两层,内圈可套在外圈内绷紧绣品布料。绷子大小不一,小的差不多碗口大,大的直径一尺有余。用绷子绣出的绣品与用撑子绣出的绣品用途不同,通常背面不用刷浆。
谱绣是大连特有的一个刺绣品种,也是东北绣品的一个分支,具有汉、满等多民族特色,特别在庄河北部满族乡,满族特色更为鲜明。庄河谱绣是谱绣的代表。陈玉芳、韩月桂、杨淑清、娄淑项、杨传浩、杨雪梅、杨欢等人是庄河谱绣的传承人,也是谱绣艺人队伍中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