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奇·大连民间艺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金州皮影戏

流传于辽宁南部及东部地区的金州皮影戏有约130年的历史。清朝末年,在金州副都统的支持下,衙门笔帖式(文书)阎传家,带人赴唐山一带学习皮影戏,将唐山皮影戏一整套制作和表演艺术移植于金州。他就在副都统衙门的院子里,领人演练皮影戏,并且经常在金州乡镇村屯演出,将技艺传授给当地民间艺人,金州皮影戏由此广为流传。

金州皮影戏属南派影,在音乐唱腔上与北派影截然不同,尤其是女腔更为突出。在风格上与辽南地区其他民间音乐(如二人转、单鼓、民歌等)颇为相似,具有浓厚的东北地方音乐风格和说唱音乐的特点。伴奏乐器以四弦为主,也有以板胡为主的,艺人称“半拉瓢”,即大板胡。

金州皮影戏按唱腔分为两派。一派为唐山皮影,又称“关里影”,以乐亭、滦州一带语言音韵为特色,故又称“乐亭影”、“滦州影”,唱腔多变,计有“歌嘡腔”、“反秦”、“两道子”、“五字锦”、“大悲调”、“小悲调”等32个曲调,盛行于二十里堡、大魏家、大连湾一带。另一派为归州影,曲调较单一,流传于大李家和华家屯一带。

金州皮影 大连市群众艺术馆资料

历史上较好的艺人有阎传家(旦)、温德志(刀马旦)、阎培桐(丑)、张景波(丑)、于连珠(拿影)。20世纪30年代,金州皮影戏艺人张景波最负盛名,其徒辈赵润田、耿锡田、由世成等人也很有影响力。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金州出现了以郎世珊为代表的搞金州皮影戏音乐创作的农民作曲家。自1965年冬开始,郎世珊奔走于乡间,采风不辍,集几十年心血,挖掘整理金州皮影戏音乐,其26种曲牌唱腔和音乐多为现存民间皮影戏艺人的口头留传之声。

1958年以来,金州皮影戏的发展受到阻碍,但在民间至今仍有皮影戏的传承者在创作和表演。

金州皮影戏的演出形式非常简单,只需在一高台上支起一幅宽3尺、长7尺左右的白布(早年用粉连纸,现大都改为漂白布或化纤制品)作为影窗,艺人在窗后借灯光操纵影人于影窗之上。演唱者都在幕后唱、白、奏,影人在幕上表演,形成一种真假人合一的表演艺术。演出的剧目有剧本,有固定词牌,如妇女坐楼时用的坐楼篇、思夫篇,赶路时用的行路篇、行车篇,出征时用的行兵篇,打猎时用的行围篇,以及观花篇、观书篇、讲情篇等。

金州皮影戏剧目的内容多是描写封建社会历代朝廷和民间历史故事,有写忠奸之间斗争的,有歌颂江湖游侠、绿林好汉的,有描述家庭生活的,也有反映社会生活中道德伦理方面冲突的,所表现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丰富。主要传统剧目有《封神榜》、《施公案》等82部。在艺术形式上,有民间说唱鼓词的特点,擅长叙事,追求离奇夸张的效果,并且绝大多数是大部头的连续故事,内里人物繁杂,唱词连篇,最长的影卷可达一百本之多,能演唱数月之久(每日以4至5小时计算),最短的也可唱三五个晚上。单折戏在金州皮影戏中为数不多,有十余部。

除传统影卷外,解放后有关部门还组织人力编写了一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代生活题材的新影卷,如《刘胡兰》、《雷锋》、《红色娘子军》等,这不但给金州皮影戏增加了新的内容,也使它在艺术形式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皮影戏传入金州安家落户以后,就入乡随俗,很快和金州人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融合起来,形成了金州皮影戏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很规范的表演程序。在表演过程中,金州皮影戏往往将戏曲、民歌、二人转、大鼓、舞蹈、武术等多种艺术形态融为一体,影像鲜活生动,唱腔圆润细腻,极具观赏性、娱乐性和趣味性。

金州皮影 大连市群众艺术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