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篇 亦真亦幻巧弄影
古人有“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的民谣。如果说“巧剪桐叶”是剪纸,那么“窗前耍”和“照窗纱”就无疑是皮影了,从中可以看出皮影与剪纸的渊源。
皮影这种民间艺术,曾因贴近生活和现实,贴近广大民众而流传甚广,清末民初全国盛行,包括整个大连地区,复州、金州、普兰店和庄河更是兴旺发展之地。看皮影戏是当时百姓最喜爱的娱乐形式之一,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现在逐渐被现代娱乐形式和表现手段所代替,只是在特定环境下表演,人们看重的是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对它的保护传承。
皮影戏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平面偶人表演灯影,是中国民间艺术中唯一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平面艺术。“两手托起千秋将,孤灯照出万古人”,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相互交融和影响,庄谐并作,共同构成了独有的美学意味。皮影戏以其风格独特的造型和夸张的形象在民间艺术的艺坛独领风骚。
平面偶人俗称“影人”,是制作皮影的艺人手工刀雕和彩绘而成的皮制品。先前是用草纸相粘,在上面绘图、剪刻、着色,后来发现驴皮透明,制作影人可以分辨出颜色,便改用驴皮,所以皮影也叫驴皮影。
复州皮影戏、金州皮影戏和庄河皮影戏中的影人及道具都是用驴皮制作的,老一辈皮影戏艺人都会刻皮为影,手艺都是辈辈传承的。瓦房店市得利寺镇的皮影戏艺人宋国超,复州的皮影戏艺人孙德深和金州、庄河皮影班的老艺人都有不少旧时的影人藏品,那些影人是戏班演出的道具,更像一件件精美的民间艺术品,形象生动,呼之欲出。
影人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堪称高超的艺术创作。制作方法大同小异。程序是首先将驴皮放在缸中发酵,待毛发自然脱落,残肉腐烂后,取出吊在架子上,四面用绳子绷紧,用铲刀刮去残存的毛发和肉,反复刮,直到将驴皮刮平、刮净为止。然后将驴皮剪裁分割,背部厚做影人腿,肚子薄做影人头。驴皮晾干后,用平板在桌子上压平,然后在纸上绘画,贴在驴皮上,或直接在驴皮上绘画。绘制的图画干了以后用刀雕刻,人物形象的雕刻都是按古代戏曲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的。雕刻讲求刀法,刀刃上下立住,走直,刻出的影人两面一样。雕刻手法与剪纸、刻纸类似,根据影人和景物的不同有阴刻和阳刻之别,刻线有虚实和暗线、绘线之分。敷彩上色也很讲究,以红、黄、青、绿、黑为主色,虽然种类不多,但老艺人善于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含露之变化,色彩异常绚丽,表演起来,在灯光的照射下,通体透明,每一个脸相都是内心世界的表达。
影人是皮影戏的主体,它的结构颇具巧思。为了动作灵活无碍,一个完整影人的形体从头至脚有多个部件,在人物“骨眼”处以用牛皮制成的枢钉或用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组装成一个能上戏的影人。
为了表演,还要在影人身上装置三根竹棍做的操纵杆。文人和武人的动作不一样,文场人物和武场人物的三根操纵杆装置的位置也不同。
此外,艺人在制作皮影时还十分看重发汗烫平工艺,让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驴皮内,让驴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使皮影色泽鲜亮,久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