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养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有边界的自由,有规矩的放手

有边界的自由,有规矩的放手

我身边有一位这样的妈妈,步步不离娃,事事不放心,对孩子在生活上过度保护,不敢放手。宝宝三岁了,不会自己上厕所,不会自己穿衣服。在看到同龄宝宝被训练着独立吃饭、独立穿衣后,她特别惊讶地问:“三岁就学习独立啊?”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孩子的规矩方面,她又一味放纵与妥协。不同意给孩子吃冰激凌,孩子躺下耍赖,她就妥协。连她自己都说:“我应该是一个很容易妥协的妈妈吧……”

这样的育儿问题,在很多家庭中简直太常见了。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常常感到困惑:管得太多,孩子就过分依赖家长,缺少独立性;索性不管吧,又担心孩子失去家长的监督后,为所欲为,甚至误入歧途。

其实育儿就像放风筝,只有放手才能让风筝飞起来。与此同时,我们手里一定有一根线牵着风筝,时拉时放,这样风筝才能越飞越高。

如果把这根线剪断,那风筝不会飞得更高,反而会一头栽下来。教育孩子就是如此。不放手,孩子永远长不大飞不高;太放纵,孩子必然飞不稳,还要认栽。

问题是,在什么时候该拉一拉,在什么时候又该放一放?

蹦蹦床上的答案

在儿童游乐场的蹦蹦床上,我找到了答案。

常看到不少家长围站在蹦蹦床周围,眼睛紧盯着自己的孩子,认真地“指导”:

“你轻点跳,别撞着小妹妹啦!”

“你往中间跳,边上有缝,别掉下去!”

“哎哎哎,没看到旁边小朋友摔倒了吗?你还跳!”

“都跟你说了在中间跳,你还跑边上去!”

…………

当然,还有一些家长非常放心,麻溜地把孩子送进蹦蹦床里,立马找个能坐的地方玩手机去了,一脸如释重负的样子——“熊孩子终于可以自己玩会儿了,我也能清闲点”。

如果我说这两种家长都有不足,估计立马会遭到反驳:“我要是不管,孩子碰着磕着了谁负责啊?万一撞到别人,又该说我没管教好了。”

抑或是:“我这是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家长不是要学会放手吗?”

多少家长以“养不教,父之过”的名义,如影随形,把孩子管得太严看得太死;多少家长以“孩子快乐就好”的名义,偷懒怠惰,对孩子一味放纵,不负责任。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先观察这个蹦蹦床到底有什么危险,然后在孩子进去玩之前用简单易懂的话告诉他都有哪些危险,并与孩子“约法三章”:

1.与别的小朋友保持距离,不要碰到他们,别的小朋友离你太近的时候,你也要离远点;

2.不要在边上有缝隙的地方跳;

3.在别的小朋友摔倒起不来的时候,你要停一会儿,等小朋友起来你再跳。

如果你做不到,妈妈就只能抱你出来,不能再让你跳了。

你能做到吗?

与孩子拉个钩钩,再把他送入蹦蹦床。

然后家长要在旁边看着,但别总是紧张兮兮地不停给予指导,孩子会知道该怎么做。

契约精神

如果孩子做不到,那就要有“契约精神”,告诉他,因为你没遵守约定,所以妈妈必须按照之前的约定把你抱出来。不心软,不妥协,契约就是契约。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知道危险在哪里,规矩是什么,不遵守约定会怎样。

给自由不要紧,提前讲好兑现自由需要注意的危险,需要遵守的约定和需要承担的后果。父母和孩子都要有“契约精神”,契约如果被打破,自由就要被收回;只要不打破契约,该自由自由,该放手放手。

比如教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一个小学生晚上可能要吃饭、洗澡、写作业、练钢琴、看动画片、读睡前故事,如果家长完全让孩子做主,想干什么干什么,想怎么干怎么干,估计他一晚上哪一样也做不好。

很多练琴的孩子就是因为时间安排混乱,一天不练,两天不练……一直拖到不了了之。如果家长全程跟着、陪着、指导着,自己的时间在哪里?孩子的独立性又在哪里?

所以,家长可以先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安排好事情的先后顺序,规定达到什么程度可以奖励,比如按时保质完成作业,可以奖励看20分钟动画片;约定好如果做不到哪一项,会有怎样的后果。跟孩子讲好,父母的责任是到了时间节点提醒你做什么事,陪你做哪一项任务的哪一个部分,其余都由孩子自己安排。

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要在时间表上签字承诺,增加仪式感,并严格按照这个契约行事。

等孩子足以掌握这个时间表,并独立地做好所有事情后,父母大可放手,让孩子自我管理。

当然,孩子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总会有些反复。父母要多观察、少说话,但必要的时候必须予以提醒。比如孩子完全进行自我管理之后,渐渐变成了练琴10分钟、吃饭一小时、写作业半小时、看动画片一小时,这时父母就应该出手提醒了。

包妈碎碎念

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

爱,要有界限;自由,要有边界;放手,要有规矩。

任意恣肆不加控制,带来的必然是疯狂和毁灭;爱到密不透风没有空间,带来的必然是叛逆与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