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宋词经典研究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四岁时父亲去世,家境中落,母亲用芦秆画地教他识字。仁宗天圣八年(1030)登进士第。庆历三年(1043)知谏院,以右正言知制诰,参与范仲淹等推行的新政变革。因守旧势力攻击,出知滁州(今安徽滁州)。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太子太师致仕,居颍州。卒谥文忠。其诗文杂著合为《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集中有长短句3卷,别出单行称《近体乐府》,又有《醉翁琴趣外篇》6卷。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辑评

清·谭献《复堂词话》:“‘群芳过后’句,扫处即生。”又,“‘笙歌散尽游人去’句,悟语是恋语。”

清·先著《词洁辑评》:“‘始觉春空’,语拙。宋人每以‘春’字替人与事,用极不妥。”

点评

欧阳修有一组《采桑子》歌咏颍州西湖的秀丽景色,新颖别致,脍炙人口。颍州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即使是“群芳过后”的暮春季节,词人依然兴致盎然。面对“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和“细雨”中归来的“双燕”,词人从中另外寻觅到一种清幽静谧的美感。这首词以优美轻松的笔调写湖上暮春景象,刻画泛舟湖上时的绮丽风光或游览归去时的恬静景色,色彩清新淡雅,情调流畅欢快。

附录

宋·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诉衷情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1]。都缘自有离恨[2],故画作远山长[3]。

思往事,惜流芳[4],易成伤。拟歌先敛[5],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注释

[1]梅妆:梅花妆。相传南朝宋武帝刘裕之女寿阳公主日卧,梅花飘落其额上,拂之不去。后宫女模仿之,遂有梅花妆。

[2]缘:因为。

[3]远山:古代女子将眉毛画成山形,称“山眉”。

[4]流芳:流逝的芬芳花草。

[5]敛:皱眉。

点评

歌伎的日常生活就是倚门卖笑、送往迎来,为此职业需要,每日清晨起来的精心梳妆打扮和日夜的酒宴歌舞侑酒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否定她们在阅人千千的生活中爱上某一位特定的异性。《诉衷情》所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位被卷入恋爱旋涡的歌伎。令她痛苦的是爱恋的对象已经不得已离她而去,清晨起床,依然得梳妆打扮,为一天的职业应酬做好准备。然而,妆饰之间却不自觉地流露出内心的愁苦。“呵手试梅妆”之时还是泛泛地作为,画成“远山眉”之后,方忽然意识到这是对远方恋人的思念所导致的。以这样的心境去应付客人,强打精神、强颜欢笑、歌舞悦人,对这位歌伎来说是多大的折磨?这种痛苦也就是“最断人肠”的一种折磨了。这首词突出的特征是透过这位歌伎的外部动作与表情深入写其内心的活动,揭示了她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描写就避免了普泛化。

踏莎行

候馆梅残[1],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3]。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4]。平芜尽处是春山[5],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

[1]候馆:旅舍。

[2]薰:蕙草,引申为芳草散发的香气。征辔:旅人所骑的马。

[3]迢迢:遥远的样子。

[4]危栏:高高的栏杆。

[5]平芜:草原。

辑评

明·卓人月《词统》:“‘芳草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

明·李攀龙:“春水写愁,春山骋望,极切极婉。”(《草堂诗余隽引》)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升庵以拟石曼卿‘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未免河汉。盖意近而工拙悬殊,不啻霄壤。且此等入词为本色,入诗则失古雅。”

点评

这首词是通过离情别恨来写恋情相思的。构思别致,描写深细。它打破了传统词作前景后情的寻常格局,而是上下片分别描写与离别有关的两个场景,并用相思这根线把二者紧密地串连起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运用于各片之中。上片极写行者的离愁,相思之情并不因行程渐远而有所减弱,相反,每前进一步,这情也就增进一层,有如春水一般连绵不断。下片写居者对行人的思念,写法也是由近及远。先写柔肠寸断,以泪洗面;次写登楼远眺,望而不见;再写平芜春山,春山之外。词中交叉使用比拟手法,以春水拟愁,春山况远;眼中景,心中情,相辅相生,颇饶韵味。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1],楼高不见章台路[2]。雨横风狂三月暮[3],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释

[1]玉勒雕鞍:指华丽的车马。游冶处:指歌楼妓馆。

[2]章台:汉代长安有章台街,是妓女聚居的地方。

[3]横(hèng):凶残狂暴。

辑评

清·张惠言《词选》:“‘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悟也。章台游冶,小人之径;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为韩、范作乎?”

清·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语:“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或欲举其似,偶拈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然作者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出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

清·孙麟趾《词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皆以浑厚见长者也。词至浑,功候十分矣。”

点评

这首词写一个上层妇女的悲哀。她丈夫整天在外寻欢逐乐,恣情游荡,而她自己却被幽囚于深闺之中,独守空闺,一任青春流逝,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上片写闺中的寂寞与男人在外走马章台、寻欢逐乐的冶游生活。下片写伤春自伤的情感。“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是篇中的警句。“门”,可以把“黄昏”关在门外,但它却无法把“春天”留在自己身边。结尾两句写少妇的天真与痴情:“泪眼”,足见伤春之深;“问花”,足见感情之痴。少妇幻想能与“花”共同设计出一个“留春”的妥善方案。“花不语”,是无计可施。“乱红”非但无语,而且“飞过秋千”,同样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人与“花”同病相怜,“问花”,也就是自问;伤春,实际是在自伤。其间流露的是少妇感情上的孤寂无依与青春将逝的哀愁。

附录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卷四:“《南部新书》记严恽诗:‘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此阕结二语,似本此。”

蝶恋花[1]

谁道闲情抛掷久[2]?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3],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4],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注释

[1]此词一作冯延巳词。

[2]闲情:闲愁,离别思念之愁苦。

[3]病酒:指醉酒。辞:推辞。朱颜:青春容颜。

[4]青芜:青青的绿草。

辑评

清·谭献《复堂词话》:“此阕叙事。”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可谓沉著痛快之极,然却是从沉郁顿挫来,浅人何足知之。”

清·梁启超:“稼轩《摸鱼儿》起处从此脱胎,文前有文,如黄河伏流,莫穷其原。”(《艺衡馆词选》乙卷引)

点评

这首词所抒写的是一种抑制不住的深情叹惋。词写离别愁苦之“闲情”,却是如此的纠缠不休,不可摆脱。每到春来,愁绪便缠绕着,只能借酒逃避。一旦醉酒醒来,一切都依旧。词人不惜为之消瘦,就是甘心忍受痛苦的折磨。这样的愁苦意绪到底为何“年年有”,词人在追问,却不回答。仿佛不仅仅为离别而发,词人身为达官,恐怕也没有这么多的离愁。所以,“闲情”的寓意就非常复杂,后人因此更加认定这是动乱年月里冯延巳的作品。

蝶恋花[1]

几日行云何处去[2]?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梦里无寻处。

注释

[1]此词一作冯延巳词。

[2]行云:本指巫山神女。宋玉《高唐赋序》载:楚王游玩高唐,曾遇见巫山神女,自献其身。离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代常用来指歌伎。品味此词,应该指游荡不归的男子。

辑评

清·谭献《复堂词话》:“‘行云’‘百草’‘千花’‘香车’‘双燕’,必有所托。‘依依梦里无寻处’呼应。”

清·张惠言《词选》:“忠爱缠绵,宛然《骚》《辨》之义。延巳为人,专蔽嫉妒,又敢为大言。此词盖以排异己者,其君之所以信而弗疑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情词悱恻,可群可怨。‘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忠厚恻怛,蔼然动人。”

点评

根据下阕“泪眼倚楼”的描写,这首词应该是替闺中思妇抒写愁苦之情。男子外出寻欢作乐,女子只能倚楼遥望,苦苦等待,即使在梦里也无法寻觅恋人的去处。她猜疑“香车系在谁家树”,她恐慌“春将暮”。在男子冶游不归中,耗尽自己青春美好年华。内心的愁绪,如同春天里漫天飞扬的柳絮,无边无际。词人巧妙地用春天的景色来烘托离人的愁情,飞来的双燕也成为询问的对象,这是非常无奈的询问。谭献认为这首词“必有寄托”,应该是冯延巳的作品,是与国势日蹙相关。这样理解过于落实。

木兰花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1]?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注释

[1]水阔鱼沉:喻音信不通。古人以木鱼传书信,故诗词中常以鱼雁代指书信。

点评

这首词写离别后的凄苦孤单。夜深人静之时就再也无法掩饰自我情感了,对远行的爱人的思恋之情就滔滔不绝地倾泻出来。“渐行渐远渐无书”的句式中透露出的是深深的无奈,与“离愁渐远渐无穷”是同样的一种表达。于是,“万叶千声”等自然界的一切动静都增加了“悲秋”的气氛并牵动着愁人的心绪。“故欹单枕梦中寻”是强烈的心理愿望,心理愿望过于强烈导致心事过重,心事过重又导致失眠。“梦又不成灯又烬”,强烈的心理愿望落空之后,必将导致更深沉的苦痛。这位女子就是在这样愁苦的反复折磨中日复一日地打发时光。

临江仙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栏杆倚处,待得月华升。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1]。水精双枕[2],旁有堕钗横。

注释

[1]簟:竹席。

[2]水精:即水晶。

点评

这首词在《宋词三百首》第一稿入选,第二稿被删除。词的写作有具体的本事。为一歌伎即席而作,反映了词人敏捷的诗才。整首词清雅脱俗,又表现了词人雅致的审美情趣。歌伎因睡眠而失落金钗,所以,上阕主要写美人睡眠的环境。“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为暑日带来了清凉与清爽,雨声还是很好的催眠曲。一觉香甜,直“待得月华升”。下阕写金钗失落,美人之睡成为画面的背景,而不直接写出,故显得含蓄而不艳俗。

附录

《钱氏私志》:“欧阳文忠任河南推官,亲一妓。时先文僖(钱惟演)罢政,为西京留守,梅圣俞、谢希深、尹师鲁同在幕下。惜欧有才无行,共白于公,屡讽而不之恤。一日,宴于后园,客集而欧与妓俱不至,移时方来,在坐相视以目。公责妓曰:‘末至何也?’妓云:‘中暑往凉堂睡著,觉失金钗,犹未见。’公曰:‘若得欧推官一词,当为偿汝。’欧即席云:(词略)坐客皆称善。遂命妓满酌觞歌,而令公库偿钗。”

浣溪沙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1]。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2]。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

[1]“绿杨”句:语本王维《寒食城东即事》:“秋千竟出绿杨里”。

[2]六幺:本名《录要》,又名《绿腰》,是唐时流行的曲调。将乐工所进曲调录要成谱,以此得名。

辑评

宋·晁补之:“欧阳永叔《浣溪沙》云:‘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要皆绝妙。然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

清·黄苏《蓼园词选》:“第一阕写世上儿女多少得意欢娱,第二阕‘白发’句写老成意趣,自在众人喧嚣之外。末句写得无限凄怆沉郁,妙在含蓄不尽。”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欧九《浣溪沙》词‘绿杨楼外出秋千’,晁补之谓‘只一“出”字,便后人不能道。’余谓此本于正中《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

点评

春天游览的场景被词人写得欢欣热闹。游人画船相逐,春水拍堤,秋千荡出绿杨楼外,连“白发”词人也按捺不住兴奋而“戴花”凑兴。词人尊前尽兴,放怀畅饮,充分显示出词人的乐观开怀。北宋士大夫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与进取的精神。欧阳修初次被贬官到夷陵,生活在“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的艰难环境之中,却依然坚定地相信“野芳虽晚不须嗟”(《戏答元珍》);再次贬官滁州,出现在《丰乐亭记》《醉翁亭记》中的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仍然是对仕途抱有相当的信心。这首词再度表现了词人的乐观旷达。

附录

宋·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1]。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释

[1]从容:徘徊,留连。

辑评

明·李攀龙:“意自‘明年此会知谁健’中来。”(《草堂诗余隽引》)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欧阳公云:‘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与东坡《虞美人》‘持杯邀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同一意致。”

清·黄苏《蓼园词选》:“末二句忧盛危明之意,持盈保泰之心,在天道则亏盈益谦之理,俱可悟得。”

点评

这首词重点落实在时光流逝之感慨上。春天时节,“把酒”从容赏花,与意中人“携手”游览风景,当然是令人愉悦兴奋的。但是,好景不常,时光易逝,回首往事,顿生感慨。其中或许有对某位歌伎的回忆与留恋,然更多的是词人人生的一种感悟。在“去年”、“今年”、“明年”的时间对比中,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留恋。

青玉案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1],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2]。不枉东风吹客泪[3],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注释

[1]浑:全,满。可事:可心的乐事。

[2]争似:怎似。家山:家乡。

[3]不枉:不怪。

辑评

清·黄苏《蓼园词选》:“‘一年’二句,言年光已去也。‘绿暗’四句,言时芳非不可玩,自己心绪憔悴也。所以憔悴,以不见家山桃李,苦欲思归耳。”

点评

思乡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一个固定情结。在外奔波劳顿,仕途风波险恶,诸多因素都会引起古人的思归情绪。惟独在北宋初期词作中,写思念的都是针对歌伎而发,少有思乡之作。欧阳修这首词因此显得与众不同。词人以家常语来叙说自己对“家山”的思念之情。春暮的时候,景色依然宜人。绿杨装点庭院,暖风熏人,“绿暗红嫣”。这一切却无法安慰游子的思乡情怀,他仍然是一味地“憔悴”下去。即使“买花载酒”,寻欢作乐,也无以排遣内心愁苦。偶尔“梦魂”归去,醒来依旧落空。词人最后高声宣称:“惟有归来是”。这是游子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