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定格的感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青年走进小学堂

2000年3月10日,错过了学习最佳年龄的佘世军,学习起来十分吃力,即使做最简单的作业也常常出错。

几经周折,在外闯荡了6年多的佘世军回到了家乡——陕西省勉县漆树坝乡蒋家河村,读起书来。这是24岁的佘世军有生以来第一次走进课堂。这一天,他哭了……

蒋家河村位于秦巴山区,是中国最贫困的山区之一。村小学只有两间石砌的教室,20多个学生。一年级七八岁的小同学见到比他们大许多的佘世军,有的叫他叔叔,有的叫他大哥哥。由于世代文盲,家境又十分贫困,在家中是老大的佘世军从小就挑起了生活重担。1993年他和同乡一起去外地打工,先后到了河北和山西。几年下来,佘世军不但有了些积蓄,还被山西一家铁矿老板委任为小工头。

虽然只是小工头,可对于佘世军来说,却是个难题。他看不懂合同,不会算帐,不会经营,不但未赚到一分钱,反倒赔进去5000多元。佘世军回忆说:“当了半年老板,什么都靠“文书”,我只管考勤,在表格名单后打“×”或“√”。

在外多年打工的遭遇,迫使佘世军下决心要回家念书。1998年9月1日蒋家河小学开学时,佘世军坐进了小学一年级的课堂。班里的小朋友也渐渐习惯了这位曾经被他们称为“叔叔”的“佘世军同学”。

目前,佘世军已经掌握了算术的一些基本法则,也认识了不少汉字。开始和“知识”打交道的佘世军常常感慨地说:“现在没有知识,可真是寸步难行啊!”

对比的力量

深山小学来了“大”学生,无疑是块猛料,文图报道都充满诱惑。说实话,此事件用图解码实在不易,如果没有详尽的图片说明,图片信息解读就会产生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是报道中作者极致地运用“对比手法”,大作文章,看点突出。

一是图片视点是近大远小的透视对比,“大”学生与小学生的头部“破”与“不破”产生构成对比;二是画面主体与陪衬的“少”与“多”形成反差对比;三是报道标题和图说中的“大”与“小”又营造对比看点,十分诱人。作者匠心独具,娴熟运用镜头语言、构成语言和文字语言,以平民的视角,平实的手法,平常的心态,活生生地报道一个普通而又典型的新闻人物。

■ 资深传媒人 衡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