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金丝楠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楠木——古代宫殿建筑的重要用材

历代名家对楠木的木性极为推崇,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谓:“楠木生南方,而黔、蜀山尤多……叶似豫章,而大如牛耳,一头尖,经岁不凋,新沉相换。其花赤黄色。实似丁香,色青……干甚端伟,高者十余丈,巨者数十周,气甚芬芳,为梁栋器物皆佳,盖良材也。色赤者坚,白者脆。其近根年深向阳者,结成草木山水之状,俗呼为骰柏楠,宜作器。”

明代文人王志性所撰的《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记载楠木:“天生楠木,似专供殿庭楹栋之用,凡木多囷轮盘屈,枝叶扶疏,非杉、楠不能树树皆直,虽美杉亦皆下丰上锐,顶踵殊科,惟楠木十数丈余,既高且直,又其木下不生枝,止到木巅方散干布叶,如撑伞然,根大二丈则顶亦二丈之亚,上下相齐,不甚大小,故生时躯貌虽恶,最中大厦尺度之用,非殿庭真不足以尽其材也。大者既备官家之采,其小者土商用以开板造船,载负至吴中则拆船板,吴中拆取以为他物料。力坚理腻,质轻性爽,不涩斧斤,最宜磨琢。故近日吴中器具皆用之,此名香楠。又一种名柏楠,亦名豆瓣楠,剖削而水磨之,片片花纹,美者如画,其香特甚,爇之,亦沉速之次。又一种名瘿木,遍地皆花,如织锦然,多圆纹,浓淡可挹,香又过之。此皆聚于辰州。或云,此楠也,树高根深,入地丈余,其老根旋花则为瘿木,其入地一节则为豆瓣楠,其在地上为香楠。”另据明朝贺仲轼的《两宫鼎建记》记载:“……覆川湖贵减楠木尺寸疏,照得楠木,宫殿所需,每根动费千万两,不中绳墨,采将安用?”

图1 高大挺拔的楠树

楠木由于其不喧不燥、经久耐用的独特属性,成为皇家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木材,与皇室贵胄之家结下了不解之缘,被打上了名贵的标签。据《钦定大清会典》记载凡修建宫殿所需物材攻石炼灰皆于京西山麓,楠木采于湖南福建四川广东”。上述记载说明当时楠木主要是皇家宫殿的重要建材,此外还用于制作舟船,但用楠木制作家具的记载,目前笔者所见的最早的史料是元末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据陶氏所说,在元代宫廷内,就有楠木制成的宝座、屏床和寝床:“后香閤(同阁)一间。东西一百四十尺,深七十五尺,高如其深……阁上御榻二。柱廊中设小山屏床,皆楠木为之,而饰以金。寝殿楠木御榻,东夹紫檀御榻……香閤(同阁)楠木寝床,金缕褥,黑貂壁幛。”【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9。可知,早在元代,楠木就已应用于宫廷家具的制作,成为皇家青睐的家具用材。同样,该书还记载了在元代宫廷里,建有一座楠木殿,通体以楠木为建材做成。“文德殿在明晖外,又曰楠木殿,皆楠木为之,三间。”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明确的文献记载最早以楠木为建材建造的宫殿。

明清两代大肆营造宫殿建筑,对楠木的需求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明代的宫殿及城楼、寺庙行宫等重要建筑,其栋梁必用楠木。明永乐四年(1460年)诏建北京宫殿时就“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这在明史上有明确的记载。而现在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明代楠木建筑是明长陵的祾恩殿以及北海北岸西天梵境内的大慈真如宝殿。这两处殿宇都是始建于明代,所有结构全部采用金丝楠木,殿内完全不施彩绘,保留了楠木的本色。

到了清代,人们对楠木更是宠爱有加,清康熙时修建的承德避暑山庄的主殿——澹泊敬诚殿,也是一座著名的楠木大殿;还有清西陵道光帝的慕陵隆恩殿、配殿建筑木构架均为楠木,并以精巧的雕工技艺雕刻出1318条形态各异的蟠龙和游龙。慕陵隆恩殿的楠木雕刻已突破了其他清陵油饰彩绘的做法,采用在原木上以蜡涂烫,壮美绝伦。

除了皇家宫殿建筑及陵寝以外,皇家的王府以及坛庙之中,也多处用到了楠木。如北京什刹海西南角的恭王府,原为乾隆朝权臣和珅的宅邸和嘉庆皇帝的弟弟永璘的府邸。恭王府的和珅宅邸,里面的精品建筑锡晋斋,其内部装修仿照紫禁城宁寿宫乐寿堂的样式盖了仙楼,外面看为一层,但实为两层,精巧异常。屋内隔断全部用金丝楠木建造,金砖墁地,装修豪华,超越了臣子应有的建筑规格(图2)。

图2 恭王府内锡晋斋

北京东城区北二环内鼓楼东大街的宝钞胡同里,有一座外表不起眼的院落,门牌号码是宝钞胡同甲19号院。

它不是普通的民宅,而是清代的一座蒙古王府—那王府。那王府在宝钞胡同的西侧,门脸表面看不大,但是它的面积却不小,王府坐北朝南,东门口是宝钞胡同,南北贯通国兴胡同和国祥胡同。清季北京的王公府第很多,但住的都是满洲和内蒙古的王爵;蒙古亲王在北京设有府第的,只有那王府这一处,保持着独特的蒙古地方传统习俗,具有其独特的风格。那王府里的主人是袭封王爵的蒙古王爷那彦图(图3)。

图3 那王府院内

图4 那王府建筑彩绘

据清末那王府管家回忆录里记载,那彦图住的是位于府内东北隅的一所院落。内中主房五间,前泼后卷,前边抱厦三间。室内的家具,完全是金丝楠木,按照室内的形式分别制造的。他的会客厅设在西院,上悬缀云轩匾额一块,办公室则上悬缉熙堂匾额。这两处房子也是都是正殿五间,室内摆着红木嵌螺钿的家具,陈列着古铜彝器、文玩书画等物。缉熙堂藏着《大清会典》及那王府衙门的档案,其中最多的是有关蒙古事务的文书、档案等。

天坛祈年殿是清王朝举行祈谷典礼的神殿,是一座木结构三重檐圆攒尖顶蓝色琉璃瓦建筑,上檐下正南方悬雕九龙华带金匾,青底金书“祈年殿”。祈年殿高31.6米,台基高5.2米,通高为36.8米,是北京市区最为高大的古建筑之一。

祈年殿最大的特色就是这座殿堂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撑。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伞状,建筑独特,无大梁长檩及铁钉。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柱子呈环状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象征四季春、夏、秋、冬;中围的12根“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12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的24根,象征一年24个节气。

三层总共28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铜柱,总共36根,象征三十六天罡。殿内地板的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带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的蟠龙藻井和四周彩绘金描的龙凤和玺图案相六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祈年殿的藻井是由两层斗栱及一层天花组成,中间为金色龙凤浮雕,结构精巧,富丽华贵。这座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撑的神殿,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雨沧桑,至今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北京城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图5 天坛祈年殿

清代举行祭祖大典的重要殿堂太庙,也有一座以楠木闻名的殿堂——太庙享殿。太庙位于紫禁城左前方,整座建筑群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与紫禁城建筑风格协调一致。太庙建筑群中最雄伟壮观的就是享殿了,又名前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它是整个大殿的主体,68根大柱及主要梁枋均为楠木,柱高为13.32米,最大底径达1.23米,建筑品质与文物价值只有明长陵的祾恩殿可与其相匹。

图6 天坛内的殿柱

图7 太庙外景

除了皇家建筑及坛庙外,有一些民间建筑也都是以金丝楠建成,如四川绵阳报恩寺、江苏无锡昭嗣堂、江苏溧阳凤凰园楠木厅、江苏苏州王家祠堂的楠木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