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投赠干谒之路

既然科举之路走不通,杜甫通过考试入仕的希望破灭了,那他就开始用投赠干谒的方法展开交际攻势,向皇亲国戚、高官显贵们投赠诗篇,以求他们加以援引,从而帮助自己走上仕途。杜甫这一时期有不少的干谒投赠之作,如天宝七载(748年),杜甫投诗给河南尹韦济,《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云:“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韦济(687—754年),京兆杜陵人,韦嗣立之子。韦嗣立在武后朝曾任宰相,与杜甫祖父杜审言同朝为官,关系甚笃,韦杜二家有通家之好。韦济素知杜甫之才,到河南后曾托人打听他的情况,还曾多次去杜甫在偃师的家里寻访过他,杜甫在此诗中向他讲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通过称赞韦济的家世尊荣和才德文翰,反衬出自己的穷困潦倒,隐约表达出希望对方援引之意。之后韦济迁为尚书左丞,杜甫又作《赠韦左丞丈济》:“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诗中虽慨叹个人穷愁,却绝无摇尾乞怜之态,结句犹能奋起,表现出诗人心中仍存希望。杜甫另有《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云:“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从以上这些投赠诗可以看出,杜甫迫切希望韦济能予以推荐汲引,然而希望最终都落空了。杜甫同时还向翰林学士张垍投赠过诗篇。张垍是已故宰相张说次子,娶了玄宗之女宁亲公主,拜驸马都尉,能诗文,杜甫与他有旧交,《赠翰林张四学士垍》云:

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赋诗拾翠殿,佐酒望云亭。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无复随高凤,空余泣聚萤。此生任春草,垂老独漂萍。倘忆山阳会,悲歌在一听。

由于张垍官居翰林学士,因此杜甫用“鲸力破沧溟”美其才力,其实将这个评语给他自己才最为恰当,张垍之流实在承当不起。杜甫在诗中希望张垍不忘旧谊,援引自己,一慰平生之志。诗虽写得很好,但效果却并不大。天宝十一载(752年),他还曾投诗于谏议大夫郑审,《敬赠郑谏议十韵》云:

谏官非不达,诗义早知名。破的由来事,先锋孰敢争!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野人宁得所,天意薄浮生。多病休儒服,冥搜信客旌。筑居仙缥缈,旅食岁峥嵘。使者求颜阖,诸公厌祢衡。将期一诺重,歘使寸心倾。君见途穷哭,宜忧阮步兵。

开篇八句盛赞郑谏议诗才,真所谓巧夺天工,才气浩瀚,其实我们现在来看,也完全可以作为杜诗自评,郑审没有诗篇流传下来,不知是否当得起杜甫这样的盛赞。不过诗中“诸公厌祢衡”之句,说明杜甫深知自己的耿直性格,这也是他在长安屡屡碰壁的主要原因。诗的末尾希望对方一诺千金,及时援引,又以“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的阮籍自比,意图引起对方的怜悯。

天宝十二载(753年),杜甫又向新任京兆尹鲜于仲通投诗,《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云:“交合丹青地,恩倾雨露辰。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权相李林甫病死,玄宗任命杨国忠为相,杨国忠任鲜于仲通为京兆尹,杜甫听说鲜于仲通轻财尚义,且好结交宾客,遂投诗望其援引。诗中的“平津”是指汉代以礼贤下士著称的平津侯公孙弘,这里指代杨国忠。诗人希望通过鲜于仲通的引荐,得到宰相的帮助,故在诗中连带着对杨国忠亦进行了阿谀奉承。另外,杜甫在《进封西岳赋表》中也说过“维岳授陛下元弼,克生司空”之类的话,其中的“元弼”“司空”也是指杨国忠。清代大诗人王渔洋读到这里,发现杜甫竟曾吹捧过大奸臣杨国忠,不禁大骂杜甫无耻,对杜甫的人格颇有微词。其实在唐代,很多文人在干谒之时都会说一些违心的话,即使天生傲岸的李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也写过“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的谀辞。鲜于仲通固非正直之士,杨国忠也确属大奸大恶之徒,然而天宝后期杜甫向他们干谒投赠之时其恶并未昭彰,况且杜甫在濒于饿死之际,迫于饥寒,向他们投诗求援,实乃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又怎么忍心过于苛责呢?

就在杜甫忙着干谒权贵之时,好友高适得到了哥舒翰幕府判官田梁丘的推荐,被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兼掌书记,远赴河西就任。杜甫为老朋友送行,写下了《送高三十五书记》: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边城有余力,早寄从军诗。

好朋友高适一身戎装欲往边地建立功勋,杜甫在惜别的同时,还直率地说“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他对当时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提出了质疑。不过急于从军建功的高适对杜甫“且愿休王师”这样忧国忧民之语可能已经不太听得进去了,他的心思早已飞向塞外边陲,仿佛已看到大漠夕阳下鏖战的沙场,热血不禁在脉管里沸腾起来。对高适而言,投奔哥舒翰幕府是他人生中又一次重大抉择,其兴奋、期待的复杂心情可想而知,而老友高适从军边塞对杜甫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个刺激呢?其实杜甫早就和高适一样也有过从军边塞的想法,他在《前出塞九首》中描绘了一个青年军人十余年的从军经历,表现出对军旅生活的关注和熟悉。另外杜甫对战马品鉴的能力也相当强,早年所作《房兵曹胡马》云:“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诗中通过歌咏大宛胡马表现出热血男儿对功名的渴望。他还为安西都护高仙芝的坐骑写过《高都护骢马行》,诗云:“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所以当天宝十三载(754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遣其判官田梁丘入朝奏事之时,杜甫也投诗给田梁丘,希望他能像举荐高适那样把自己推荐给哥舒翰,《赠田九判官》云:

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陈留阮瑀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麾下赖君才并入,独能无意向渔樵。

杜甫这次投石问路最终也没什么结果。天宝十三载(754年)冬,哥舒翰归京,他是突厥突骑施哥舒部人,于天宝十一载(752年)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后加封河西节度使,封西平郡王,杜甫作《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诗中盛赞哥舒翰的功业与荣宠,历数其陇右战功及入朝封王等事,诗末述及自己目前的困境:“未为珠履客,已见白头翁。壮节初题柱,生涯独转蓬。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军事留孙楚,行间识吕蒙。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杜甫这次投赠,其实是希望哥舒翰能予以提拔,但哥舒翰归朝不久即患病,未能返回河西,杜甫投笔从戎之事也只好作罢。

杜甫投赠干谒的权贵中不乏张垍、鲜于仲通、杨国忠、哥舒翰等重量级人物,不过他几年奔走权门的结果,除了个人人格尊严严重丧失,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遣悲辛。”虽然中间也燃起过几次希望,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所以他在诗中慨叹道:“君不见才士汲引难,恐惧弃捐忍羁旅。”“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有时他又激愤地说:“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宁纡长者辙,归老任乾坤。”“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虽说杜甫偶尔会流露出归隐田园之念,但终究也只是说说而已,他并没有放弃理想,而是以其特有的倔强苦苦隐忍,默默坚持。后世还有人因此批评杜甫太执着于仕途,认为他不如早早归田做个隐士。其实这是不了解杜甫的性格与为人,他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从未因一时的挫折而动摇过。在杜甫的心目中,玄宗是一位奋发有为的英主,早年的他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杜甫对“开元盛世”的辉煌是那么怀念和眷恋,以至于对晚年昏聩的玄宗依然抱有希望,认为在贤臣匡佐之下,这位英明之主一定能够迷途知返,成为尧舜之君,从而重振大唐的盛世雄威,因此他一直苦苦坚持“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从未放 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