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
东汉光和七年(184年)二月,一场由张角兄弟领导,影响波及全国,轰轰烈烈的黄巾民变就此爆发。张角根据《太平经》中天、地、人“三统”的思想,自称“天公将军”,二弟张宝称“地公将军”,三弟张梁称“人公将军”。遍地烽烟豪杰起,黄巾大潮以风卷残云之势,一路攻城夺寨,斩杀官吏,焚烧官府,州郡官府大多弃地而逃,史称“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势如破竹的黄巾军很快攻占了河北地区的多个州县,汉家的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皆被俘。四月,冀州地区黄巾军一路北伐,与当地黄巾军会攻广阳郡,斩杀幽州刺史。至此,冀州与幽州两地的黄巾军连成一片,声势日盛。与此同时,南阳郡的黄巾军在渠帅张曼成率领下进攻宛城,斩杀南阳太守,控制南阳郡地区。汝南郡的黄巾将领波才、彭脱也率军攻陷官府,率部进入颍川郡,直指洛阳。
黄巾军虽来势凶猛,但东汉朝廷还不至于一触即溃。经过了初期的慌乱,朝廷逐渐镇定下来,开始组织防守。灵帝首先依仗外戚势力,何皇后的兄长、破获马元义密谋的何进被任命为大将军,统领京师附近的军队,防守洛阳。同时,灵帝设置八关都尉,布重兵防守洛阳周边的八个关隘,防止“太平道”势力渗透京师地区。当年四月,汉灵帝下诏解除党禁,赦免了之前党锢之祸中的受害人士,并重新起用一批官员。这场声势浩大的黄巾之乱让一批又一批生长于汉末的英雄豪杰登上历史舞台。汉末三国之争拉开序幕,中原大地由此进入了长达四个世纪的动荡时期。
汉末三国时代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时代,因为自宋明以来,在话本、评书、小说、戏剧中,三国故事都是最热门的题材。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曾经家喻户晓,由日本传入的光荣版《三国志》等游戏更是深深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人。可对大众来说,汉末三国又是一个陌生的时代,说其“陌生”,是因为历史上的三国并非大众印象中的三国:正史中的三国,关羽不可能装备青龙偃月刀,张飞没有丈八蛇矛,张角也不是“不第秀才”;那个时代的战争,也不像《三国演义》虚构的那样,阵前两名大将单挑,他们决斗的胜负往往标志着战争的结局。演义中将领之间的决斗充满了艺术色彩,往往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于是相约次日再战,而这些描述也给三国时代的骑兵战争蒙上了迷雾。
《关羽擒将图》,图中关羽、周仓等人所穿甲胄并非东汉末年款式,而是宋明之风,汉末三国时并没有这样的铠甲
被层层迷雾笼罩的,还有汉末三国群英的形象:赤面长须的关羽、豹头环眼的张飞、白面无须的赵云……同样深入人心的,还有他们身上的盔甲。实际上,这些人物形象基本出自明清两代人之手。生活在明代宣德时期的宫廷画师商喜留下一幅《关羽擒将图》,题材取自《三国演义》中关羽水淹七军、生擒魏将庞德的故事。全图人物共6人,主角是关羽和庞德。图中的关羽基本就是我们今天眼中的“美髯公”。在《关羽擒将图》中,关羽蓝巾绿袍,全身披挂,丹脸凤眼,长髯飘拂,凝神危坐;庞德上身裸露,赤脚,双目怒睁,咬牙切齿,毫不畏惧;旁边还有为关公举刀的周仓以及几位身穿甲胄的军士。
《关羽擒将图》中的关公等人皆穿着华丽的甲胄,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他们身上的甲胄与明十三陵神道两侧的大汉将军雕像以及明代写实宫廷画《出警入跸图》中的大汉将军甲胄非常相似,处处都有宋明甲胄的痕迹。也就是说,明人笔下的汉末三国人物,身上所穿甲胄基本是以明代仪仗甲为原型绘制的,从而影响了后世几百年。除了几百年来的各种绘图,1994年央视拍摄的《三国演义》也影响现代人。这部鸿篇巨制在服化道方面基本参考了明代以来的传统形象,同时还融入了日本甲胄元素,例如周瑜的铠甲、曹操赤壁之战时穿的铠甲都有日本大铠的既视感,头盔上的“前立”更是浓浓的日甲元素。
总而言之,关于汉末三国人物所穿的甲胄,无论是古人留下的绘画,还是经典的电视剧,我们都不能当真。之所以说他们陌生,也是因为这一系列形象太深入人心,使得他们原本的样子被淹没在了历史长河。对中国人而言,汉末群雄的确堪称最熟悉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