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项目二 茶树害虫防治

任务目标

1.了解都匀毛尖茶园食叶害虫、吸汁害虫、蛀干害虫和地下害虫的组成、分布和发生规律。

2.识别都匀毛尖茶园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

3.掌握都匀毛尖茶园主要害虫的防治方法。

任务一 食叶性害虫

为害特点:食叶性害虫主要指咬食茶树叶片、嫩梢的咀嚼式口器害虫。它们为害后往往造成茶树叶片有透明枯斑、缺刻、孔洞、潜道、卷叶或嫩梢折断,甚至蚕食整张叶片,仅剩叶脉、叶柄或枝干,严重时状如火烧。

种类:鳞翅目的尺蠖、毒蛾、刺蛾、蓑蛾、卷叶蛾、斑蛾、夜蛾、细蛾和蚕蛾等科的幼虫,以及鞘翅目的象甲、叶甲和金龟甲等科的成虫。

1.茶尺蠖

茶尺蠖俗称拱背虫、量尺虫、造桥虫等。是都匀毛尖茶园普遍出现的一个重要害虫种类,幼虫取食茶树嫩叶,幼龄幼虫喜停栖在叶片边缘,咬食嫩叶边缘呈网状半透膜斑,后期幼虫常将叶片咬食成较大而光滑的“C”形缺刻,4龄后连叶柄甚至枝皮一并食尽,严重时可使枝杆光秃,形如火烧,树势衰弱,造成夏秋茶减产。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1毫米,翅展约25毫米。体翅灰白,翅面散生茶褐至黑褐色鳞粉,前翅内横线、中横线、外横线及亚外缘线处共有4条黑褐色波状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线纹与前翅隐约相连。外缘有5个小黑点。

卵:椭圆形,鲜绿至灰褐色,常有数十至百余粒堆成卵块,并覆有灰白色丝絮。

幼虫:成熟幼虫体长26~30毫米,黄褐、灰褐至赭褐色,第2~4腹节背面有隐约的菱形花纹,第8腹节背面有一明显的倒“八”字形黑纹。

蛹:长约12毫米,红褐色,第5腹节两侧有一眼形斑。

(2)发生规律

茶尺蠖一般一年发生5~6代,以蛹在茶树根际附近土壤中越冬。翌年2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3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第一至六代幼虫发生期分别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6日中旬至7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下旬、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全年以第四代发生较重。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和趋糖醋性。卵成堆产于茶树枝叉间、枝干缝隙处和枯枝落叶上,每雌产卵平均100~300粒。初孵幼虫性活泼,善吐丝,有趋光性、趋嫩性,多聚集在丛面嫩芽叶上取食,形成“发虫中心”。3龄后畏光,白天多栖息在茶树中、下部,晨昏活动为害,受惊即吐丝下垂。4龄后进入暴食期。幼虫老熟后入浅土(约1厘米)化蛹。越冬深度1.5~3厘米。4—6月及9—10月为多雨季节,绒茧蜂、核型多角体病毒、圆孢虫疫霉、蜘蛛等天敌对茶尺蠖的发生有较大的控制作用。

(3)防治方法

第一,捕杀成虫:每天上午9时前人工捕杀静栖在茶园周围树干、墙壁和茶丛间的成虫,重点在四月份越冬代成虫盛发期,清晨组织捕打,效果很好。第二,结合耕作深埋或拣除虫蛹。第三,烧杀产在树皮裂缝和墙壁裂缝中的卵堆。第四,生物防治:在1、2龄幼虫期,每亩喷施100亿核型多角体病毒,或每毫升含孢子1亿的杀螟杆菌以及多角体病毒制剂(如奥绿一号)或苏芸金杆菌制剂(BT)等。

2.茶毛虫

茶毛虫又名茶黄毒蛾、摆头虫,属鳞翅目毒蛾科。茶毛虫在各茶区都有分布,是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茶毛虫的幼虫体表有毒毛,人体皮肤接触后会红肿痛痒。幼龄幼虫咬食茶树老叶成半透膜,以后咬食嫩梢成叶成缺刻。幼虫群集为害,常数十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发生严重时会将茶树叶片取食殆尽。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0毫米,翅展约28毫米。雌蛾稍大,体翅黄褐色;雄蛾稍小,呈褐色。前翅中间有2条淡黄色横纹,翅尖淡黄色区内有2个黑点。雌蛾体末端有黄色毛丛。

卵:块产,卵块椭圆形,上覆黄色茸毛。

幼虫:成熟幼虫体长约20毫米,黄褐色。胸部三节稍小。各体节有8个黄色(前期)或黑色毛瘤,上生黄褐色毒毛。全体还密生长短不齐的黄色毒毛。

蛹:黄褐色,长约9毫米,外有土黄色丝质薄茧,茧长约13毫米。

(2)发生规律

茶毛虫在都匀毛尖茶园呈点状发生,局部发生严重,历史上有个别茶园暴发成灾的记录。茶毛虫一年发生2代,幼虫为害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8—9月。卵多产于茶丛中下部叶背,多以卵在叶片上越冬。幼虫群集性强,具假死性,受惊即吐丝下垂,晨昏及阴天,虫群多在茶丛上部取食,中午躲藏在茶丛下部,老熟后迁至根际落叶下结茧化蛹。天敌有茶毛虫卵蜂、茶毛虫多角体病毒等。

(3)防治方法

第一,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人工摘除越冬卵块。第二,摘除各代初孵幼虫群。第三,成虫发生期点灯诱蛾,或利用性激素诱杀雄蛾。第四,结合耕作深理结茧虫蛹。第五,生物防治。利用茶毛虫黑卵蜂和绒茧蜂防治卵块和幼虫。幼虫期喷洒苏荟金杆菌或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3.刺蛾

(1)扁刺蛾

扁刺蛾又称痒辣子。幼龄幼虫咬食叶下表皮和叶肉,形成黄绿色半透明斑块。成长幼虫食叶片形成平直缺刻。幼虫体有刺毛能分泌毒汁,触及人体皮肤会引起红肿疼痛。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8毫米,翅展26~35毫米。体、翅灰褐色,前翅有一暗褐色斜纹,雄蛾前翅中央还有一个黑点。

卵:长约1.1毫米,长椭圆形,扁平,光滑,淡黄绿色。

幼虫:体长21~26毫米,椭圆形,较扁平,背面隆起,鲜绿色,各体节有4个绿色刺突,背、侧面各2个,体背两侧各有1列小红点。

蛹:长10~15毫米,椭圆形,黄褐色。

茧:椭圆形,黑褐色,坚硬。

②发生规律

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第一至二代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和7月下旬至翌年4月下旬。成虫飞翔力及趋光性强,卵多散产于叶正面,每雌产卵10~200粒。幼虫栖息取食于叶背,夜晚和清晨爬至叶面,幼虫多先在茶丛下部为害,以后逐渐转移至上部为害。老熟后爬至根际表土中结茧化蛹,入土深度一般在6厘米之内,松土中可深达15厘米以上。扁刺蛾有核型多角体病毒、寄生蝇等寄生。

③防治方法

第一,结合冬耕施肥,将根际的枯枝落叶埋入施肥沟内,或在茶丛根际培土6厘米深,并予以压实,以阻止成虫羽化出土。第二,喷施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B. t.)制剂,或青虫菌每毫升含0.5亿孢子的菌液,或每亩用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虫尸50头加水喷施。第三,灯光诱杀成虫。

(2)茶刺蛾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6毫米,翅展25~30毫米,体茶褐色,触角短栉齿状,暗褐色,翅褐色,前翅从前缘至后缘有3条不明显的暗褐色斜纹,翅基部和端部色较深。

卵:长约1毫米,椭圆形,扁平,初产时黄色,后渐变灰色。

幼虫:体长30~35毫米,长椭圆形,头端略大,背面隆起,体背有11对刺突,体侧有9对,体背第二、三对刺突之间有1个绿色或紫红色肉质角状突起,向前上方伸出(这是区别茶刺蛾与其他刺蛾的特征)。背浅蓝绿色,体背中有一红褐色或淡紫色菱形斑。

蛹:椭圆形,黄白色。

茧:近圆形,褐色。

②发生规律

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茶树根际落叶或表土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化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各代幼虫盛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及9月中下旬。全年以7月份发生最多。成虫有趋光性。卵散产于茶树中、上部的成、老叶背面锯齿处。幼虫共6龄,1~2龄幼虫取食叶片,形成嫩黄色半透明斑块,3龄后取食叶片形成平直缺刻。幼虫老熟后爬至茶树根际或表土中结茧化蛹。

③防治方法(参照扁刺蛾的防治方法)。

4.蓑蛾

(1)大蓑蛾

大蓑蛾又称大袋蛾、大背袋蛾,以幼虫咬食叶片和枝干为害。低龄幼虫取食下表皮面和叶肉,叶面呈现薄膜状半透明斑块。3龄后咬食叶片形成孔洞,常群集为害,被害叶背有护囊。

①形态特征。

护囊:大型,长40~60毫米,囊外常粘结1~2张完整的枯叶和少量枝梗,枝梗排列不整齐。

成虫:雌雄二型。雌成虫蛆状,无翅,淡黄色,长约25毫米;雄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26~33毫米,前翅近外缘有4~5个透明斑。

卵:椭圆形,淡黄色。

幼虫:黄褐色,体长约35毫米,胸部硬皮板上有褐色纵带,其中背面2条宽而明显。

蛹:雌蛹长约30毫米,蛆状,赤褐色;雄蛹长约20毫米,暗褐色,翅芽与附肢明显。

②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茶树上的护囊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雄成虫羽化后从护囊中飞出,蛹壳多遗留在护囊排泄孔外。雄成虫有趋光性。雌成虫羽化后仍留在囊内,交尾后即在囊内产卵,每雌平均产卵2600粒。6月上旬为幼虫始见期,初孵幼虫先在囊内取食卵壳,然后从母囊的排泄孔爬出,吐丝悬垂随风分散,寻得嫩叶后,先吐丝结囊,然后取食。幼虫身负护囊活动性弱,多群栖于母囊附近,形成“为害中心”。幼虫期210~240天。天敌有姬蜂、寄生蝇、蜘蛛等。

③防治方法。

第一,大蓑蛾的虫囊大而集中,被害状明显,结合茶园管理,人工摘除虫囊。第二,发现危害中心及时剪除,严防扩散。

(2)茶蓑蛾

茶蓑蛾又名避债虫。幼虫咬食叶片,形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连嫩梢、枝皮、幼果全部食尽。

①形态特征。

护囊:中型,长25~30毫米,橄榄形,质地紧密,囊外缀结纵行排列整齐的小枝梗。

成虫:雌成虫蛆状,无翅,无足,黄褐色,体长12~16毫米,后胸及腹部第七节各簇生一圈黄白色茸毛。雄成虫体长约13毫米,翅展23~30毫米,体翅深褐色,前翅近翅尖沿外缘处有2个长方形透明斑块。

卵:黄白色,椭圆形。

幼虫:头黄褐色,有黑褐色斑纹,体黄褐色,胸部硬皮板背面有深褐色纵纹2条,侧面各有褐斑1个。

蛹:赤褐色,雌蛹为围蛹,头小,长14~18毫米,雄蛹为被蛹,长11~13毫米。

②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护囊中越冬,翌年3月开始活动,5月开始化蛹,6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幼虫发生期在7月中旬至翌年6月上旬,以7~8月为害最重。雄成虫羽化后从护囊中飞出,有趋光性。雌成虫羽化后仍留在囊内,将头部伸出囊外,交尾后产卵于囊内蛹壳中,每雌产卵约500粒,卵期10~15天。幼虫孵化后爬出护囊,随风飘散到枝叶上,吐丝缀结嫩叶成囊。1~2龄幼虫只食叶下表皮和叶肉,形成半透明黄色膜斑,3龄咬食叶片形成孔洞,4龄后食量大增。耐饥力强,能耐8~10天饥饿,老熟后在囊内将虫体倒转然后化蛹。天敌有蓑蛾瘤姬蜂等。

③防治方法(参照大蓑蛾的防治方法)。

5.茶小卷叶蛾

茶小卷叶蛾又名小黄卷叶蛾,以幼虫咬食叶片为害。幼虫吐丝卷结嫩芽叶成虫苞,在苞内啃食叶肉,残留一层表皮。严重时茶园一片红褐枯焦,芽叶生长受阻。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7毫米,翅展16~20毫米,体、前翅谈黄褐色。前翅近菜刀形,翅面有3条深褐色宽纹,中间一条从中央向臀分叉呈“h”形,近翅尖一条呈“V”形,雄蛾较雌蛾略小,翅面斑色较暗,翅基褐斑大而明显。

卵:椭圆形,扁平,淡黄色,堆聚成鱼鳞状椭圆形卵块。

幼虫:体长16~20毫米,头黄褐色,体绿色。

蛹:长约10毫米,黄褐色,各腹节背面基部均有一列钩状小刺。

(2)发生规律

1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在虫苞内越冬。翌年气温回升至7~10℃时开始活动为害。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6月中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10月上旬至翌年4月。成虫有趋光性,卵多产于老叶背面。幼虫活泼,孵化后即吐丝下垂或爬行至附近嫩芽叶上吐丝将叶缘向内卷,在二叶间取食为害,3龄后常将二三个叶片连同整个芽梢缀合成苞,并渐向下移,受惊时善于弹跳逃脱。幼虫共5龄,老熟后在苞内化蛹。全年以第二代(6月间)发生最多。天敌有赤眼蜂、卷蛾小茧蜂、白僵菌和颗粒体病毒。

(3)防治方法

第一,结合冬季清园除净杂草,剪除阴枝、弱枝,减少越冬虫蛹。虫害严重的茶园,冬季或早春进行轻修剪,并把剪下的枝叶集中烧毁。及时分批采摘,发现有虫苞时一起摘除,统一杀灭,降低虫口密度。第二,在成虫盛发期,傍晚安置黑光灯在茶园边诱杀(上半夜或全夜进行)。在闷热、无风、无雨、无明月之夜最宜,灯下放一盆水,并滴入一些煤油或农药,使成虫扑灯,掉入水中而死,虫数多时捞出,以提高诱杀效果。第三,生物防治,每亩用白僵菌(每克含孢子100亿个)l千克兑水100千克喷雾,或每亩喷每毫升含0.5亿~1.0亿个孢子的青虫菌液,有条件的释放赤眼蜂。

6.茶卷叶蛾

茶卷叶蛾又名茶淡黄卷叶蛾,以幼虫卷食叶梢为害。幼虫吐丝将茶树芽叶卷缀成虫苞,匿居其中啃食叶肉,留下一层表皮,形成半透明膜斑。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1毫米,翅展23~30毫米。体前翅为淡棕色。前翅近长方形,翅面多深褐色细波纹。雄蛾前缘基都有一深褐色半椭圆形加厚部分,明显向上翻卷。

卵:椭圆形,扁平,淡黄色,百余粒聚集成鱼鳞状排列的卵块。

幼虫:体长18~26毫米,头褐色,体黄绿色至淡灰绿色,具白色短毛。

蛹:长11~13毫米,腹部末端有8根钩状小刺。

(2)发生规律

1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在虫苞内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成虫羽化并产卵。幼虫发生期分别为5月中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9月中旬至翌年4月上旬。成虫具趋光性和趋化性。卵多产于叶片正面。每雌平均产卵330粒。幼虫趋嫩。初孵幼虫活泼,吐丝或爬行分散,缀结叶尖,潜藏其中取食,多在芽尖和芽下第一叶间取食为害。成长后吐丝缀结数个叶片成虫苞,在其中为害。食完一苞再转结新苞为害。老熟幼虫在苞中吐丝结一白色薄茧,化蛹其中。

(3)防治方法(参照茶小卷叶蛾的防治方法)。

任务二 刺吸式害虫

为害特点:口器为刺吸式或锉吸式口器。若虫和成虫刺吸为害茶树的芽梢、叶片、枝干、果实或根。

种类:这类害虫隶属于同翅目、半翅目、缨翅目和双翅目等,主要包括叶蝉类、蜡蝉类、蚧类、粉虱类、蚜虫类、蝽类、蓟马类和瘿蚊等。

1.小绿叶蝉

小绿叶蝉在茶园有很多种,其中主要是假眼小绿叶蝉与茶小绿叶蝉。两者形态特征大同小异,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基本相同,均属同翅目叶蝉。但在黔南州主要发生的是假眼小绿叶蝉。小绿叶蝉以成、若虫刺吸茶树嫩梢芽叶汁液为害。受害芽叶叶缘泛黄,叶脉变红,进而叶缘叶尖萎缩焦枯,生长停滞,芽叶脱落,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1)形态特征

假眼小绿叶蝉成虫体长约3.5毫米,翅长约3.8毫米。全体黄绿色。头顶中部隐约有2个暗绿色斑点,其前方还有2个绿色小圆圈。前翅黄绿色半透明,腹部全部鲜绿色。卵香蕉形,孵化前头端出现一对红点。若虫浅黄至黄绿色,共5龄,翅随龄期增大而加长,喜在嫩梢芽叶上爬行。

(2)发生规律

根据都匀、惠水和三都定点定时监测数据分析,都匀毛尖茶园内假眼小绿叶蝉发生高峰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和10月下旬至11上旬,全年共发生8~12代次。以成虫在茶丛下老叶或茶园杂草上越冬。越冬成虫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并陆续产卵,4月上旬出现第1代若虫,以后虫态混杂,世代重叠现象严重。时晴时雨、雨量不大、气温适宜时最有利其发生。成、若虫怕阳光直射,多栖息在嫩叶背面为害。成虫产卵在嫩梢表皮组织内。

(3)防治方法

加强茶园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分批多次及时采摘,可除去大量在嫩梢内的卵粒,恶化成、若虫的食料。

2.蚧类

(1)特点

蚧类又叫蚧壳虫,属同翅目,蚧总科,是茶园中一大类重要害虫,主要隶属于蜡蚧科、盾蚧科、绵蚧科等。在管理正常的茶园中只是零星发生,蚧壳虫以幼虫和雌成虫刺吸茶树汁液,影响茶树的生长和茶叶产量,蜡蚧还易诱发煤烟病。

(2)防治方法

第一,苗木检疫,对有蚧虫寄生的苗木实行消毒处理。第二,加强茶园管理,清蔸亮脚,促进茶园通风透光。对发生严重的茶树枝条及时剪除。第三,保护天敌,将清除的有虫枝条集中堆放一段时间,让寄生蜂羽化飞回茶园。瓢虫密度大的茶园,可人工帮助移植,但应注意在瓢虫活动期要尽量避免用药。

3.黑刺粉虱

若黑刺粉虱寄生在茶树叶背刺吸汁液,会诱发严重的烟霉病。病虫交加,养分丧失,光合作用受阻,树势衰弱,芽叶稀瘦,以致枝叶枯竭,严重发生时甚至引起枯枝死树。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3毫米,体橙黄色,体表覆有薄粉状蜡粉。复眼红色,前翅紫褐色,周围有7个白斑,后翅淡紫色,无斑纹。

卵:长0.21~0.26毫米,香蕉形,基部有一短柄与叶背相连,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黄褐色,孵化前呈紫褐色。

幼虫:初孵时体长约0.25毫米,长椭圆形,扁平光滑,有足,体乳黄色,后渐变黑色,体背出现2条白色蜡线,周缘出现白色细蜡圈,后期背侧面生出刺突。1龄体背侧面有6对刺,2龄10对,3龄14对。成长后幼虫体长约0.7毫米。

蛹:长约1毫米,椭圆形,蛹壳黑色,有光泽,周缘白色蜡圈明显,壳边锯齿形,体背隆起,常附有2个幼虫蜕皮壳。背脊两侧有19对黑刺(胸部9对,腹部10对),周缘有刺,雌蛹11对,雄蛹10对。

(2)发生规律

1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茶树叶背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上中旬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发生。第一至第四代幼虫发生盛期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下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虫羽化时,在蛹壳背面呈“⊥”形开裂飞出。成虫飞翔力强,白天活动,晨昏停息在芽梢叶背,卵多产于成叶、老叶或嫩叶背面,每雌产卵约20粒。初孵幼虫在卵壳附近爬行,不久便固定为害,老熟后在原处化蛹。黑刺粉虱喜荫蔽的生态环境,在茶丛上虫口的分布以中、下部居多,上部较少。

(3)防治方法

第一,结合茶园管理进行修剪、疏枝,中耕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减少其发生。第二,保护和利用天敌。在寄生蜂等天敌多的茶园,应避免喷药杀伤天敌。

4.茶蚜

茶蚜又名桔二叉蚜、可可蚜。属同翅目蚜科。成、若虫群集在芽梢和嫩叶背面刺吸茶树汁液,致使新梢发育不良,芽叶细弱、卷缩、并排泄“蜜露”诱致烟霉病。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1)形态特征

成虫:分有翅蚜和无翅蚜两种。有翅蚜成虫体长约1.6毫米,黑褐色,翅透明有光泽,前翅中脉分二叉,腹部背侧有4对黑斑。无翅蚜成虫近卵圆形,棕褐色至黑褐色,体长约2毫米,体表多细密淡黄色横列网纹。

若虫:有翅蚜若虫为棕褐色,翅芽乳白色,无翅蚜若虫淡黄至浅棕色。1龄若虫触角4节,2龄5节,3龄6节。

卵:长约0.6毫米,宽约0.2毫米,长椭圆形,黑色有光泽。

(2)发生规律

茶蚜在贵定、龙里和长顺等地的部分茶园危害较重。一年发生20多代,以卵或无翅若蚜在茶树中下部芽梢腋叶间越冬。3月中旬出现第1代若虫,4月下旬是发生高峰,为害第一批春茶严重。5月上旬以后,随着气温升高,天敌增多,虫口数量逐渐下降。夏季高温天气,除高山茶园外,很少大发生。9月以后随着气温下降、虫口数量又有回升,但远不及春茶发生严重。

(3)防治方法

第一,分批多次及时采摘,可抑制蚜虫大发生,如被害梢多,宜分开制茶,或弃之不要。第二,生物防治。蚜虫天敌很多,食蚜蝇、草蛉、瓢虫等对茶蚜抑制很大,应加以保护利用。

任务三 钻蛀、地下害虫

1.茶枝镰蛾

幼虫从上向下蛀食枝干,致茶枝中空、枝梢萎凋,日久干枯,大枝也常整枝枯死或折断。严重影响产量、质量。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8毫米,翅展32~40毫米。体、翅茶褐色。触角黄白色丝状。下唇须长,上弯。前翅近方形,沿前翅前缘外端生一土红色带,外缘灰黑色,内侧具一土黄色大斑,斑中央具一狭长三角形黑带纹指向顶角处,其后具灰白色纹分割的2个黑褐色斑,近翅基中部具红色隆起斑块。后翅灰褐色较宽。腹部各节生有白色横带。卵长1毫米,马齿形,浅米黄色。末龄幼虫体长30~40毫米,头细小,头部黄褐色,中央生一个浅黄色“人”字形纹,胸部略膨大。前胸和中胸背板浅黄褐色,前胸、中胸间背面有1个隆起的乳白色肉瘤,后胸和腹部为白色,背部稍呈浅红色,腹末臀板黑褐色。蛹长18~20毫米,长圆筒形,黄褐色,腹末具突起1对。

(2)发生规律

1年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受害枝干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成虫盛期,6月中下旬幼虫盛发,8月上旬后开始见到枯梢。成虫喜在下午或夜间羽化,白天隐蔽在茶丛中,夜晚活动,有趋光性。交配后的成虫把卵产在嫩梢上1~6叶节间,粒产,每处l粒。初孵幼虫从叶腋处钻入芽鞘,向下钻蛀,5天后梢部4~6片叶开始萎凋,1~2龄幼虫为害小枝,3龄后从小枝进入侧枝或主干处为害,常蛀到近地面处,枝干的阴面蛀有一列排泄孔3~5个,幼虫栖息在最下一个孔的下方,常从孔中排出圆柱形粪便和木屑,长2~3毫米,该幼虫在虫道里十分活泼,老熟幼虫化蛹前先在距枝端茶枝1/3处咬一个羽化孔,羽化孔近圆形,直径3.5~5毫米,然后在孔下虫道里吐丝作茧化蛹在其内。管理粗放茶园和老龄茶树及树势衰弱的茶园受害重。

(3)防治方法

第一,加强茶园管理。8月中旬发现有虫梢应及时剪除,冬季、翌春要细心检查有虫枝并齐地剪除,及时收集风折虫枝,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压低虫口,减少为害。第二,必要时用脱脂棉沾80%敌敌畏乳油40~50倍液,塞进虫孔后用泥封住,可毒杀幼虫。第三,利用灯火诱杀,连续2~3年也很有效。

2.茶红颈天牛

茶红颈天牛又名黑附眼天牛、茶结节虫、茶蓝翅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幼虫蛀食枝干,被害处受刺激形成疣状结节。1枝上可有数个至十多个结节,水分、养料输送受阻,长势衰退,芽叶瘦小,叶色黄化,甚至枯死。成虫咬食叶片背面主脉呈黄褐色纵条状痕迹,引起叶片变黄脱落。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1毫米。头、前胸背板及小盾片为酱红色,前胸背板中部有1疣突。触角柄节酱红色,第3、4节基部橙黄色,其余皆为黑色。复眼黑色。鞘翅蓝色带紫色光泽,散生粗刻点。腹面橙黄色。各足跗节及胫节端部1/3~2/3黑色,其余橙黄色。全体多毛。

卵:圆柱形,两端稍尖,乳黄色,长约2厘米。

幼虫:成长幼虫体长约20毫米,黄色。上颚黑褐色。前胸膨大,背面骨化区近前缘有1条中央截断的褐色骨化斑纹,中部靠后还有1较大的黄褐色斑纹;后胸至腹部第7节背、腹面均有长方形隆起。

蛹:长约10毫米。初化蛹时乳黄色,后变橙黄色。羽化前复眼黑色,翅芽灰黑色。

(2)发生规律与习性

1~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上旬至5月中旬化蛹,5月上旬至6月中旬出现成虫,成虫期超过20天。6月中旬至7月中旬幼虫孵化。幼虫期约22个月,生活到第3年5月才化蛹,蛹期为18~27天。

成虫羽化后3天始出虫道。白天活动,中午及午后活动最盛。成虫咬食叶片背面主脉,但食量不大。卵多产于茶树主干上。成虫产卵时先将树皮咬成中断的“U”形裂痕,然后产卵于裂缝中间上方皮层下,每处1粒。每雌产卵12~20粒。一般在径粗1.0~1.5厘米的枝干上产卵最多。幼虫孵化后蛀入皮层,自下而上旋绕蛀食1圈,再蛀入木质部和髓部,并向上蛀食成虫道。蛀道内壁不光滑,留有木屑。被害处受到刺激形成疣状结节。若幼虫旋绕蛀食的蛀道首尾相接,或结节数个相连,被害枝就会枯死。幼虫老熟后在结节上方虫道内化蛹。成虫羽化后再咬一圆孔飞出。

(3)防治方法

第一,剪除虫枝。剪除树势衰弱的被害虫枝、从结节处下方剪下集中烧毁。第二,捕捉成虫。成虫羽化盛期,在每天上午10时前和下午4时后,巡视茶树上部叶背,捕捉成虫。第三,割除虫卵和初孵幼虫。成虫产卵期和幼虫孵化蛀食皮层期,用小刀刮去产卵痕处的皮层。

3.金龟甲类

金龟甲是鞘翅目金龟总科昆虫的总称,又名金龟子,其幼虫称蛴螬,是主要的地下害虫之一。幼虫咬断根系,一二年生茶苗受害,造成枯立死苗;咬断嫩茎,造成缺苗断行。成虫取食作物叶片成缺刻孔洞,严重时全叶食光。

茶园常见金龟甲主要有铜绿异丽金龟又名铜绿丽金龟、铜绿金龟,属鞘翅目丽金龟科。东北大黑鳃金龟又名大黑金龟、大黑鳃金龟,属鞘翅目鳃金龟科。黑绒金龟又名天鹅绒金龟、东方绢金龟,属鞘翅目鳃金龟科。

(1)形态特征

金龟甲多中大型,体椭圆形。触角鳃叶状,末端3~5节膨大成片状,能自由张合。鞘翅不全盖没腹部,多有金属光泽。前足胫节扁而宽,适于掘土。幼虫蛴螬型,体白至黄白色,腹部末端腹板宽大,肛门横列,其前肛毛数量和排列是幼虫分种的重要依据。为害茶树的金龟甲多晚间活动,有很强的趋光性。

(2)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土中越冬(其中铜绿金龟甲以幼虫在土中越冬),一般5~7月为成虫盛发期。成虫白天潜伏于表土内,黄昏后出土活动,夜间交尾、取食,直至次日黎明时飞回土中潜伏。具趋光性和假死性。卵产于土中。幼虫3龄,终身土栖,咬食作物根系。各虫态历期:卵期7~11天。幼虫期超过300天,蛹期5~20天,成虫期30天以上。

(3)防治方法

第一,农业防治。垦荒种茶前,结合土地翻耕,捡拾清除蛴螬。第二,人工捕杀。成虫盛发期,利用假死性,振落捕杀。蛴螬发生多的苗圃和幼龄茶园,结合耕作检除蛴螬,或放养鸡鸭啄食。第三,诱杀成虫。在成虫盛发期进行灯光或火堆诱杀。

4.大蟋蟀

大蟋蟀属直翅目蟋蟀科,又名大头蟋蟀,俗称大头狗。成虫、若虫为害幼苗,咬断嫩茎,造成缺苗断行。

(1)形态特征

成虫体大型,长30~40毫米,黄褐色。头大,复眼黑色。前胸背板宽广,前缘宽于后缘,中央有1纵线,两侧各有圆锥形黄色斑1个。后足腿节膨大,较胫节为长,胫节内侧下部具2列粗刺,各4~5个。雌虫产卵器较其他蟋蟀为短,约5毫米。卵长4~5毫米,微弯曲,淡黄色。若虫体黄色或褐色,除体型大小、翅和产卵器未成长完全外,其余形态均似成虫。

(2)发生规律

l年发生1代。以若虫在土穴中越冬。越冬若虫于3月开始活动,6月中旬开始出现成虫,7月下旬开始产卵和出现新若虫,11月下旬进入越冬状态。大蟋蟀穴居土中,穴为斜行坑道,底部栖息室略大。深浅因虫龄、土温和土质而异。一般深50~60厘米,以砂质土壤中最深,而且发生最多。在交尾产卵期,坑道内常筑分道,卵数十粒成堆产于支道卵室中。卵期为10~15天。成虫还将幼嫩枝叶、种子碎片等充塞其中,供初孵若虫取食。初孵若虫在卵室群居生活数日后逐渐分散,建新土穴独居。成虫、若虫白天潜伏穴内,洞口用松土掩盖,夜晚将洞口松土扒开出外觅食。咬断幼苗,还将断苗拖回洞穴,常在洞口露出一段。归穴后,洞口又用散土封闭,留下标志。

(3)防治方法

第一,毒饵诱杀。可用谷皮、米糠、油渣、麦麸等50千克炒香,再将90%敌百虫500克溶于15千克水中,拌匀制成毒饵,傍晚前撒在其活动区域诱杀。第二,人工捕杀。根据洞口有松土的标志,挖掘洞穴捕杀成虫、若虫;挖掘时注意防止其由支道逃跑。黄昏前在洞口插进一小段松枝,让蟋蟀顺松针爬出,但回巢时松针刺向虫体,使其不敢回穴,清早捕捉。第三,直接在洞口施药,并压紧洞口土壤,在洞内毒死。

任务四 螨类

螨类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目。在茶园中分布普遍,所有茶园都有发生,以成螨和幼若螨吸茶树汁液,影响茶树生产和产量。主要种类有茶橙瘿螨、茶叶瘿螨和茶跗线螨,有趋嫩性,多数会在上部嫩叶上活动,常常混合发生。一年发生10余代,危害高峰在7月至10月。

1.茶橙瘿螨

茶橙瘿螨是茶树上主要害虫之一。成螨和幼、若螨刺吸嫩叶和成叶汁液,被害叶失去光泽,叶色呈黄绿色,主脉变红,叶背出现褐色锈斑,致使芽叶萎缩,芽梢停止生长,发生严重时枝叶干枯,茶园呈现一片铜红色,后期大量落叶。

(1)形态特征

成螨:体形小,肉眼看不清,长约0.14毫米,宽约0.06毫米,体前端稍宽,向后渐细呈胡萝卜形,橘红色,前体段有足2对,后体段有许多环纹,体上具刚毛,末端一对较长。

卵:球形,直径约0.04毫米,无色透明,水珠状。

幼、若螨:体长约0.08~0.1毫米,乳白色至淡橘黄色,足2对,后体段环纹不明显。

(2)发生规律

1年发生约20代。发生期各虫态混杂,世代重叠。以各种虫态在叶背越冬。气温上升至10℃以上时,开始活动取食。趋嫩性强,以芽下第二、三叶上螨数居多,也可为害成叶。成螨产卵于叶背,多在叶脉两侧或凹陷处。幼、若螨均在叶背栖息,而成螨在叶正背面均可栖息。发生初期常集中在局部枝、丛中为害,出现“为害中心”,以后逐渐向外扩展。气温18~26℃,相对湿度80%以上,时晴时雨的天气有利于发生,高温干旱则不利于发生。暴雨后虫口数急剧下降,留养和幼龄茶园发生较重。

(3)防治方法

第一,及时分批多次采茶,可摘除一部分栖息于嫩叶中的茶橙瘿螨,减轻为害。第二,药剂防治。在10月中下旬封园期,可喷施0.5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防治。

2.茶叶瘿螨

茶叶瘿螨又名茶紫瘿螨、茶紫锈螨,主要为害老叶,也可为害嫩叶、成叶,致使叶片失去光泽,质脆易碎,最后全叶干枯脱落,被害茶树芽叶萎缩、硬化,呈紫铜色,叶正面密布白色尘末状物(虫体与脱皮壳)。

(1)形态特征

成螨:长卵形,长0.17~0.2毫米,宽约0.07毫米,紫黑色,背面有5条纵列的白色絮状物。后体段有许多环纹。体两侧各有排成列的4根刚毛,末端另生刚毛1对。前体段有足2对。

卵:球形,黄白色,半透明。

幼、若螨:长0.05~0.1毫米,体黄褐至淡紫色,体背有白色絮状物,后体段环纹不明显,足2对。

(2)发生规律

1年发生10多代,以成螨在茶树叶背越冬。成螨主要栖息于叶面,卵散产于叶正面,每雌产卵16~28粒。当平均气温在25℃左右时,完成1代需13~14天,其中卵期5天,幼、若螨期4~5天,产卵前期4天,成螨寿命6~7天。平均气温32℃左右时,完成1代约10天左右。发生初期,常集中在少数茶丛上,以后逐渐向周围扩展。由于繁殖快,代数多,世代重叠严重。高温干旱有利于发生,常形成发生高峰,降雨对其发育不利,虫口大量下降。

(3)防治方法(参照茶橙瘿螨的防治方法)。

思考题:

1.各类食叶性鳞翅目害虫在形态特征和为害症状上如何区别?

2.食叶性鞘翅目害虫有哪些基本特征?

3.各类刺吸式害虫在为害症状上有哪些相似和差异之处?

4.简述茶尺蠖、茶毛虫、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蚧类的发生规律和发生习性。

5.螨类与昆虫的主要区别有哪些?螨类的为害症状有何特点?

6.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害虫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