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综述
2.1.1 传统定义方式
如果追溯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思想萌芽,目前已知较早的有相关思想的经济学家是Harrod(1939),他在进行经济动态分析的过程中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增长率:第一种是传统的经济增长率,就是收入或者产出的增长率;第二种被Harrod命名为“合理增长率”(warranted rate of growth),这种增长率相当于经济处于一种动态均衡时的产出增长率水平,是指产出既不多于也不少于合理水平值的增长率;还有一种增长率叫“自然增长率”(natural rate of growth),这种增长率是指在最大可能性的人口增长速度、资本积累速度以及技术进步速度和劳动偏好水平的条件下,经济的最大增长速度。Harrod认为这三种经济增长速度只在偶然的情况下会相等,比如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不等的。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沿着Harrod的思路,把“自然增长率”定义为“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其最大可能性就体现在各类要素和技术都能充分利用,而其增长的原因则在于各种投入的要素如土地、劳动、资本的量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萨缪尔森、诺德豪斯,1992)。
之所以将传统的定义方式突出出来,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传统的定义方式符合潜在经济增长率定义的思想萌芽,即符合“潜在”“潜力”的含义,“潜在”“潜力”这两个词都有“未发掘出来的能力”的意思。在理想的状态下,即各类要素都能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所提供的产出,就是一个经济体尚未被发掘出来的最大生产能力。第二,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传统定义方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举个极端的例子:在战争时期,一个国家军工的潜在产出能力应该被理解为军工体系的最大生产能力,而不必考虑是否大于需求量,更不应该被理解为平时产量的趋势值。第三,传统的定义方式有其对应的计算方法。
与潜在经济增长率高度相关的概念叫“潜在产出”(potential output)。Okun(1962)在研究自然失业率问题时提出了经济潜在产出的概念,“一个经济体在所有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的最大可能产出”。Levy在1963年提出,潜在产出是指各类要素和技术都能被充分利用时所能提供的产出。根据Okun和Levy先后提出的潜在产出的概念,结合前文萨缪尔森的定义,不难理解,潜在经济增长率就是潜在产出的增长率。因此,潜在产出是比潜在经济增长率更基础的概念,理解了潜在产出就理解了潜在经济增长率。国内的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传统的定义方式定义潜在经济增长率或者潜在产出时,基本都是直接引用萨缪尔森、Okun和Levy的定义。比如,郭庆旺和贾俊雪(2004)使用Levy的定义方式,郭红兵和陈平(2010)使用Okun的定义方式,郭晗和任保平(2014)使用萨缪尔森的定义方式,等等。
与潜在产出和潜在经济增长率高度相关的概念叫“产出缺口”。产出缺口有两种定义方式,比较直观的一种认为,产出缺口就是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差,实际产出大于潜在产出时,产出缺口为正,此时经济有过热的倾向;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时,产出缺口为负,此时经济有过冷的倾向。还有一种定义方式认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值占实际产出或潜在产出的比重是产出缺口(Taylor, 1993)。无论是哪一种定义方式,产出缺口都描绘了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距,代表了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周期成分(陈亮等,2012)。由于可以通过产出缺口的正负来判断经济体运行的状态,即经济体是否过热或过冷,所以产出缺口这一概念在宏观经济中有广泛的应用。产出缺口、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三个概念的关系由公式(2-1)给出。
在潜在产出理论研究中,Scacciavillani和Swagel(1999)两位学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9年的一篇工作论文中总结了以往对于潜在产出的研究,给出了潜在产出的两种定义方式,并且指明了两种定义方式背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而后来的学者们基本上沿用了他们的分类方式。他们认为,宽泛而言,当前关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定义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根据凯恩斯的经典理论,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在满足需求约束的条件下,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在各种要素被充分利用的条件下,经济体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第二类,基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传统,认为从长期来看,外生的产出波动所导致的总供给的变化使得潜在产出发生变化。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框架下,产出的波动应该围绕在潜在产出周围,潜在产出应该是真实产出的趋势值(Scacciavillani、Swagel, 1999)。下面具体分析这两种定义方式。
2.1.2 凯恩斯主义定义方式
潜在经济增长率研究的早期,从上文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经济学家都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所以传统的定义方式与凯恩斯主义的思路相近,凯恩斯主义的定义方式与传统的定义方式一脉相承。根据凯恩斯的经典理论,相比于相对稳定的总供给,经济周期主要由相对变动剧烈的总需求决定。在经济周期下行的区间,可以用于生产的要素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失业率上升,工资的上涨趋势以及通货膨胀的水平都被遏制。此时,应当主要采取需求侧管理的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增长主要源于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产出缺口测量的是真实产出低于潜在产出的程度。与传统的定义方式相比,基于凯恩斯主义的潜在产出定义方式还强调了需求端的作用,考虑到供求平衡,而不仅仅是强调供给端,这是其与传统定义方式的重大区别。
在传统的定义方式中,使各种要素和技术“被充分利用”是一个比较抽象和笼统的表述方式,经济学家们一直想找到一种可以度量的方式来定义“被充分利用”。他们觉得,如果某些经济指标达到一定的理想值,此时的经济状态就可以被认为是要素和技术得到充分利用的状态,经济体达到的产出就被认为是潜在产出。经济学家们找到的经济指标是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Okun根据经验数据分析认为,失业率应该控制在4%左右。失业率在4%左右时,社会的资源就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此时的产出就是潜在产出(Okun, 1962)。弗里德曼在1968年提出了著名的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理论,认为即使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的状态,社会也会存在不可避免的失业,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也被称为“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 (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NAIRU),即自然失业率是一个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失业率。因此,学者们也就进一步将潜在产出与自然失业率联系起来,认为在自然失业率情况下的产出水平就是潜在产出。
Phelps在1961年发表的文章中称经济潜在增长率就是在通货膨胀率处于稳定状态时的产出的增长率,将潜在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水平联系起来。由于自然失业率同时满足失业率的条件以及非加速通货膨胀率的条件,在自然失业率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水平会被充裕的劳动力供给限制,所以后来的学者们常常定义在非加速通货膨胀率水平下,各种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的产出水平是潜在产出水平,此时的增长率为潜在经济增长率。
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新凯恩斯主义改变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价格刚性”理论,代之以价格和工资的黏性。以此为基础,新凯恩斯主义定义潜在产出为不存在名义价格黏性时的产出水平(于洪菲,2013)。凯恩斯的价格刚性是指,在短期内,价格会保持不变;而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黏性是指,价格会受到供求的影响而发生缓慢调整,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名义价格黏性强调的是,在需求侧发生改变的状态下,供给侧是否会受到影响以及受到多大程度的影响,取决于名义价格黏性是否存在以及其强度的大小。如果不存在名义价格黏性,也就是名义价格完全弹性,需求端的改变会马上通过价格机制传导到供给端,此时的产出水平就是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各种要素投入的最大产出水平,也就是新凯恩斯主义所定义的潜在产出水平。
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定义方式,经济增速要想达到潜在值,则经济状态必须提升至理想的状态,这在现实中是很难达到的。此时的产出缺口测算的是真实值与潜在值的差距,产出缺口将基本为负,不能将产出缺口的正负作为调节经济走势的指标。而对于新凯恩斯主义提出的名义价格黏性,也很难进行度量。这使得这种定义方式只有理论意义,在现实中很少有算法可以与之相匹配。
但是将产出缺口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结合起来的思路可以通过使用菲利普斯曲线或奥肯定律来计算产出缺口、潜在产出,还是有部分学者采用,如赵昕东(2008)、吕越和盛斌(2011)以及石柱鲜等(2004)。使用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指标时,由于是利用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进行计算,往往直接得到的是产出缺口,而不是潜在产出。要想得到潜在产出,需要再用真实产出减去产出缺口值才是潜在产出值。这种计算方式是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定义计算潜在产出的最常见的计算方式,下面的算法部分对此有更详细的介绍。
2.1.3 新古典主义定义方式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从长期来看,外生的产出波动所导致的总供给的变化使得潜在产出发生变化。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潜在经济增长率,则总需求的短期波动或影响总需求短期波动的一系列因素,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都不会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走势。但是如果这些总需求方面的变化使得总供给方面不得不调整产出以适应新的经济状态的话,则这种总需求会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框架下,产出的波动应该是围绕在潜在产出周围的,并且波动应该很小,不会出现明显的偏离或发散。所以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框架下,潜在产出应该被定义为:经济体在未受到各种非市场行为的干预的情况下,总供需基本均衡的情况下,各种资源在正常的使用状态下达到的趋势产出。既然是趋势产出,则实际产出是围绕在潜在产出周围上下波动的,而产出缺口则伴随着波动时正时负。
因此,使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来定义潜在经济增长率,测量的关键问题就变为如何区分产出的趋势部分和围绕趋势的波动部分,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比较容易使用各种数学方法,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Orphanides(1999)认为,产出的变化包含由周期因素引起的暂时性变化以及由潜在产出的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持久变化。Santometro(2005)指出,传统的定义方式以及凯恩斯主义的定义方式导致潜在产出无法被直接观测到,并且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基本上无法实现,因此目前普遍将潜在产出解释为产出的趋势水平(the Trend Level of Output)。
当前国内的学者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研究很多都采用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定义方式。袁富华(2010)指出,宏观经济学中通常都将潜在产出当成一种平滑的确定性趋势来看待。郭红兵和陈平(2010)认为实际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被分解为两个成分,一个是长期的趋势成分,另一个是暂时性的周期成分,趋势成分被认为是用来测度潜在产出的,而周期成分则被认为是用来测度产出缺口的。
对于这个问题,在下一节计算方法的综述中有更详细的交代,而且也只有与算法相结合才可以看出潜在产出和潜在经济增长率概念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