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特色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时代特色

社会是动态的,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但社会的发展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作为社会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当然也将随着社会的动态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性质和特色。

一、简单的脑体合一、无阶级性是原始社会的教育特色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只能从事简单生产劳动,劳动产品也很少,仅仅能满足生活上的必需,人们无暇顾及和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在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那时的生产生活经验很简单,人们也没有文字等的记载工具,因此这种经验还不可能从直接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那时的儿童都是同成人一起,在直接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交往中接受同等的教育,学习简单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知识。那时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是一种很低级的没有专门化的萌芽状态的教育。

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逐步分离、具有阶级性是古代教育的特色

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与原始社会相比有了质的变化。第一,人们逐步发明创造用青铜器和铁器等制作的手工工具来代替原始的石器、骨器等简单劳动工具进行生产,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生产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人们开始有了一定数量的剩余产品。我们把这种以使用手工工具劳动为标志的社会称为古代社会。第二,文字等记载工具逐步出现,人们可以把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经验整理记录下来,使之成为可以脱离个体而独立存在的知识,使知识可以逐步超越时空关系加以传递。第三,生产关系方面逐步产生了私有制,形成了互相对立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存在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一时期之所以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因为两者在生产力、科学文化和生产关系方面都有很大的共同性或类似性。因此,这一时期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脑力劳动逐步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二是为奴隶主、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阶级性。

三、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形成现代教育的特色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是和现代生产、现代经济、现代国家和现代科学文化联系在一起的。

资本主义社会在科学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开始以机械能来代替人的体能进行生产劳动,科学在生产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生产力有了空前的提高。现代生产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但是,这些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在直接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是难以学到的,它必须在生产劳动过程之外的学校中才能掌握。工业革命的巨大动力,把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技术推到现代学校的讲坛,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和社会主义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是相似的,学校教育传授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有直接的联系,教育的生产性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因此其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资本主义教育是资产阶级通过教育者给受教育者授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资产阶级思想意识,把他们培养成为能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人的活动;社会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教育者给受教育者授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活动。

四、素质教育是当代社会的时代特色

(一)时代的发展要求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超过了以往几千年生产力发展的总和,而且社会生产力还在不断地前进着。这就对劳动者的思想观念、劳动观念、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劳动技能、社会意识等素质要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我国一度盛行的教育模式是封闭式教育,即在封闭的校园内,教师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而很少要求学生关注经济变革和社会变化,即使要求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时事政治),学生也是以背诵和记忆为主,把活的知识变成了死的知识,学校教育表现出极其浓重的应试教育的色彩。这种教育体制的教育结果,就是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只能为社会培养出大量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这样的一批“白面书生”,当知识经济浪潮滚滚而来之时,肯定是不堪一击的。

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原有的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过去我们在谈论应试教育的弊端时,谈论得较多的是学生的负担过重,而我们对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致命缺陷却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其实,面对多变的、多样的世界,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创新能力,不可缺少应变的素质,否则我们就将永远处于不利的地位。在社会发展为知识经济社会的时候,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素质教育的应运而生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科教兴国需要素质教育

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产生于工业社会的教育,是对工业化大生产模式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学校相当于工厂,班级如同车间,小学到大学是一条生产流水线,课程教育计划、教材内容则是产品的标准与规格,学生作为原料,在流水线上通过一道道工序,最后被制成“合格”的产品。所以说,这种教育使每个人都得到一定的培养与发展,功不可没,但同时带来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忽视人的特点和个性,使不少优秀人才得不到充分发展。同步化、标准化的教育,必然制约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

1995年,党和国家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关于科教兴国,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并不是什么样的教育都是可以兴国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如果不相适应,如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就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作用甚至破坏作用。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明白地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改革,推行能体现“三个面向”的教育;只有推行素质教育,才能让教育成为立国之本,才能起到科教兴国的巨大作用。

因此,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助于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自觉反省、检讨我们以往的教育,有助于我们尽快克服以往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忽视和抑制,有助于教育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真正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三)知识经济呼唤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以知识经济对知识创新的要求、知识经济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为依据的。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素质教育强调的是知识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素,如何通过人们创造性的转化,由一种无形的资产转化为有形价值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是知识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成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作用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现实面前,教育事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知识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将对工业时代形成的价值观念、分配制度、生活方式、管理理论等一系列制度框架和模式提出挑战,并谋求重构新的框架和模式。显然,旧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教育改革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国家综合国力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

1.素质教育是21世纪发展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己任。随着高科技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生产实践已经日益趋向全球化、网络化。这要求生产从地方性的发展走向世界性的发展,与国际性生产的分工协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各个国家或地区互相依赖,结成一个整体,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有人形容的“地球村”“地球大工厂”一般。这种生产实践格局的变化,是人的生存状态的根本性改变。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自觉的、自我发展的实践活动,理应将推进人的发展作为其目的。各国的教育改革都认识到人的素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不仅将失去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而且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因此,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不可能游离于整个人类发展的进程之外。

2.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时代离不开创造,人类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往往都是和创造联系在一起的。以这样的视角来看,素质教育应当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奠定基础。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把学校教育看成人类知识与文化的传递,很少意识到教育应当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教育应当给人们传递一种精神。心理学研究证明,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富有活力、最具有社会价值的一部分,也是人类遗传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东西。显然,我们原先的教育主要是总结前人的思想观念、社会意识等问题,传授前人已经相对“经典化”的知识。我们的上课形式和教材内容与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教师也已经养成了以“经典理论”传授者的身份自居的习惯,容不得学生的“疑义”“质问”,更不允许学生“反对”。教育脱离了教师的创造,脱离了学生的创造,纯粹成为教师把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方式,这样的教育就会使得原本生动活泼、充满人的生命精神的学习过程变得死气沉沉,变成了一种灌输与压抑,使得原本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最充满想象和创造热望的青少年变得僵化与闭塞。

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时期,高新技术强烈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时,我们应该认真地考虑原有的教育在现实社会的作用如何;应该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思考今天的教育;应该以未来的社会发展来要求今日的教师和学生。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那种有创造力的人才是问题的本质,那么你面临的问题就成为人性转变、性格转变、整个人的充分发展问题。”素质教育正是在承认个别差异的基础上,鼓励个性的发展。个性培养是人类发展自身潜能和创造美好未来的需要,个性培养也是学生创造力形成的重要保证。我们的教育一定要重视帮助每个青年学生找到他们自身潜藏的、能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充分展现才能的生长点,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在全面培养人格的基础上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育的创新,教育的创新之根本在于教师的创新。21世纪的教育的竞争,本质上是教师素质的竞争。素质教育需要的人才的发展,不仅指学生的发展,也指教师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面,自觉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人的活力、开发认识潜能、释放人的能量、舒展人的个性、升华人的精神力量,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