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支持韧带
面部支持韧带是SMAS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固定装置。Fumas(1989)首次提出了面部支持韧带,并详细描述了颧弓韧带、下颌骨韧带、颈阔肌—耳韧带和颈阔肌—皮肤前韧带,分为真性韧带和假性韧带两种。面部支持韧带支撑面部软组织在其正常解剖位置,抵抗重力变化(图1.27~图1.30)。
1.真性韧带
起于骨膜止于皮肤的称为真性韧带。主要包括:颧弓韧带、眼轮匝肌支持韧带、颊上颌韧带上颌部、下颌骨韧带。
(1)颧弓韧带:Gregor最先指出腮腺筋膜的前界与颊部皮肤之间存在纤维黏结,后被证实即为颧弓韧带。
(2)眼轮匝肌支持韧带:Hargiss等在1963年首先提出了眶缘下方至颊部皮肤的筋膜结构,该结构被Puttennan等在1973年认定为眼轮匝肌下筋膜。Loeb在1981年首次在解剖上将该结构描述为区分眶区与鼻颊部的膜状结构,具有保护作用,防止鼻腔感染扩散到眶部及面部。眼轮匝肌支持韧带是位于眶周的环形结构,从内到外是连续的。眼轮匝肌支持韧带起于眶隔进入眶缘最下点之上2~3mm处,与眶隔在弓缘处融合,外侧眼轮匝肌支持韧带较为松弛且长,而内侧的眼轮匝肌支持韧带则较紧致且短,可为降眉肌提供支撑力量。
(3)颊上颌韧带上颌部:分为2~3束纤维束,其间散在脂肪组织。颊上颌韧带上颌部起于颧颌缝,止于鼻唇沟的真皮。起始于提上唇肌在上颌骨起点的下缘,斜向外下方走行,似一列间断的纤维束,纤维束之间有脂肪组织填充形成条束状。
(4)下颌骨韧带:起于下颌骨前1/3、下颌骨缘上1.0cm的骨膜,纤维与下颌骨走向平行呈条状分散止于下颌部的真皮,在骨缘附着处与颈阔肌、口三角肌纵横交错,与皮肤垂直走向。
Bmndt等测量了31对真性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其中颧弓韧带的抗拉力最强,弹性最大,其次为眼轮匝肌支持韧带,下颌骨韧带稍差,颊上颌韧带的抗拉力最弱,弹性最小,与眶下区面中部下垂、鼻唇沟明显等早期衰老症状相符合。如欲矫治颌下颈阔肌松垂和“火鸡颈”畸形,需剪断下颌骨韧带。
2.假性韧带
假性韧带起于深筋膜止于真皮,主要包括颈阔肌耳前韧带、颊上颌韧带颊部、腮腺筋膜皮韧带、咬肌皮韧带、颈阔肌皮韧带。
(1)颈阔肌耳前韧带:在颈阔肌后缘,起于SMAS和腮腺咬肌筋膜,颈阔肌耳前韧带是颈阔肌后上缘连于耳附近的一层薄但坚韧的结缔组织结构。该结构在颈阔肌后缘、上缘均与面部SMAS相接。
(2)颊上颌韧带颊部:起于颊黏膜,穿过颊肌止于鼻唇沟处皮肤。
(3)腮腺筋膜皮韧带:颈阔肌后界为致密筋膜区,其上方与皮肤紧密相连,颈阔肌与耳前下方皮肤牢固结合。
(4)咬肌皮韧带:腮腺与皮肤之间的韧带结构为纵向,与颧支相邻,与颧弓韧带形成倒L形。咬肌皮韧带在咬肌前缘起于SMAS深层,该韧带斜向经过腮腺远端和咬肌中部。
(5)颈阔肌皮韧带:出现率低,约为20%,起于颈阔肌上缘,斜向上止于颊部浅层真皮。
3.面部支持韧带研究的意义
面部老化不仅仅表现为表层皮肤的松弛,同时也存在着面部软组织解剖位置的下移,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支持固定韧带变薄松弛所致。如颧弓韧带变薄松弛后,颧部软组织下移,向鼻旁堆积,形成了深陷的鼻唇沟;下颌骨韧带变薄下颌部软组织下移,则出现重颌;咬肌皮韧带松弛,颊部软组织下沉出现“羊腮”。
图1.27 面部支持韧带
图1.28 面部支持韧带
图1.29 面部韧带
图1.30 面部脂肪垫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