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8章 《弟子规》与我们
2003年11月17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了一则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教授《弟子规》的消息。《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李毓秀所作,经另一位叫贾存仁的修订删改,定名为《弟子规》。全书360句,内容包括:孝敬父母,友爱兄长,谨慎处事,言而有信等等,是一本以当时少儿为对象的启蒙教育读物,相当于今天的学生守则。
《弟子规》于新闻媒体的出现,使我们又一次接触到了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的问题。
《弟子规》是以儒家思想统领全篇,强调长幼有序,独善其身。有人认为它压抑个性,实行的是“听话教育”。作为过去时代的行为准则,它肯定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至于对今天的读者还会起到多少压抑作用,却可以探讨。因为毕竟大的社会背景已经不同了,少年人所接受的商品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新观念,应该足以抵消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如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总该不是错误的,只要不是盲从就可以了。而且,《弟子规》也不主张盲从,“亲有过,谏使更。”“谏不入,悦复谏。”这与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愚孝思想相比,是大大进步了。
《弟子规》共360句,我认为绝大多数拿到今天都可用、可行。只有一处不是那么回事:“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北京青年报》报道,这所实验小学的一位小学生母亲患病在床,有一天孩子忽然代替父亲为母亲倒夜壶。面对此举母亲非常惊讶也非常幸福。孩子说,学校里学的《弟子规》上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听到10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当母亲的潸然泪下。
上面的例子虽然具体而微,但也足以说明传统文化与今天的传承关系。孝敬父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个道德标准任何时代都不能改写。
传统文化具有恒久的生命力,每个时代都应该对它给予新的诠释,古为今用,尽到承前启后的责任,这样才能上不愧对祖先,下不愧对子孙。
2004年1月